浅谈表征平民浮世绘:“小人物”日常生活表征生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作为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2)金爵奖最佳影片入围之作,同时也是高群书导演“1930—2030”百年小人物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电影《神探亨特张》以北京市双榆树派出所民警张慧领为原型,集结了张立宪、孔二狗、王小山、作业本、宁财神、鹦鹉史航、张发财等一大批微博红人,真实再现了民警、小偷、大盗、街头碰瓷者、忽悠撞骗者等底层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进行了终极拷问。
关键词:电影《神探亨特张》;道格玛95;日常生活;浮世绘
电影为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人际、社会、历史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正如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麦兹所说:“人们通常称作‘电影’的东西,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种范围广阔而繁复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在毛斯的意义上的‘总体社会事实’,它是一种涉及许多方面的整体。”① 意大利著名作家兼导演帕索里尼在《诗的电影》中也提出,电影使用的是某种“表情符号系统”,在本质上是一种新语言。② 电影巧妙地运用光影镜头,以人物为中心,择取特定的典型事件,来关涉人与日常生活的映射关系。电影《神探亨特张》以北京市双榆树派出所民警张慧领为原型,再现了民警、小偷、大盗、街头碰瓷者、忽悠撞骗者等众多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实践,呈现出他们真实的生存环境。
道格玛95的叙事行为
《神探亨特张》是一部有着明显的导演个人特色的作品。它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影像奇观的美轮美奂,它也不像许多宏大电影那样技术性地呈现异化的日常生活,而更为注重对成规和惯例的僭越,注重琐碎的、具体的、当下的日常生活。高群书说,“像小品,又像纪录片,总之不像电影。我只是想在时代的洪流里舀一瓢水,端给大家看,让大家看到这些灿烂里的混沌”③。正是这样的拍片初衷决定了该片的定位基调,《神探亨特张》并不像寻常的警匪片那样,充满了悬疑刑侦技术,夸张的武打动作设计及精彩的警匪对决镜头,而是采用典型的道格玛95的手法,启用大量演员,在北京市双榆树的街道进行实地拍摄。电影并没有屏蔽掉周遭环境重新布景,而是利用自然光源,采取手提拍摄方法,真实再现了影片原型人物北京市双榆树派出所张慧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之产生关联的小偷、大盗、街头碰瓷者、忽悠撞骗者等各色人物的日常生活。道格玛95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朴实、真实。虽然“纪实美学”倡导者巴赞认为,电影只是“无限趋近于现实的渐进线”④,而非现实本身,但《神探亨特张》展现出来的“真实”却让观者很容易产生共鸣认同。以北京市形象为例,电影中呈现出的北京并不像宣传片中那样完美大气到处是玻璃幕墙的CBD,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彰显皇城贵族气质的故宫、圆明园,抑或是时尚的后海、798艺术区;而是化身为狭窄的街巷,拥堵的车流、熙熙攘攘的天桥、地铁口,漫天飞舞的塑料袋,不算干净的道路,热气腾腾的路边小摊,穿着军装在大街上跑步喊口号的美发店少男少女,两个小伙子以类似插秧的动作熟练地往地上贴“牛皮癣”,老大妈们以同样熟练的动作再把“牛皮癣”一张张地除掉…… 一切是如此的真实,充满粗粝的质感。
电影:日常生活的投射认同
电影,既是对日常生活最直观的投射,也是观众实现情感认同之根本。长期以来,学界对“日常生活” 的理解界定莫衷一是。简而言之,“日常生活”是自发性、自在的生活样式,包括日常消费、日常交往、日常意识等领域。⑤ 现象学鼻祖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率先提出了“生活世界”(life world)的概念,主张关注日常生活;许茨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指的是这样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我们是作为他人中的一员生活于其中,通过共同的影响和工作同他们联系在一起,理解他人,并是他人所理解的对象。”⑥ 卢卡奇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日常生活是人被物化的重要领域;扎哈维认为生活世界即是“经验的前科学世界”,⑦ 一个未被抽象化的、与人类日常生活朝夕相关的世界;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和《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里把日常生活当做一个异化的领域加以批判,主张人必须成为“日常的人”,才有望从异化中解放出来,成为“完人”。赫勒主张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⑧,日常生活对于人而言,是一个“既成的世界”,“这是人出生于其中,且必须在其中学会演习,学会对之加以操纵的环境:是带着既成的集体性、一体化、习惯、任务、意见、成见、情感模式、教育、技术、耐用性等等的世界”⑨。在衣俊卿看来,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观念活动、交往活动和其他各种以个人的直接环境(家庭、村落、街区等天然共同体)为基本寓所,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活动的总称。⑩而考察个体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就是考察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学者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将关注重点回归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来。本文正是将影像文本作为切入点,将其与现实世界中的社会文本进行比照和互文性研究,以发现两者之间的裂隙处和契合点。作为一种借助光影技术来超越日常生活的艺术形式,电影《神探亨特张》能够直观地揭露日常生活之怪现状,并提供诊疗的可能;而观者针对影片传达的信息进行接收、筛选、再组织,各种需求、憧憬、、忧虑都能在电影里找到相应的映射。正如弗朗卡斯泰尔所说的那样:“观众的精神和导演的精神同样主动”B11,“电影是人类半想象的现实,没有参与的洪流,影片只是一些不可理解和支离破碎的影像、阴影与光亮凑成的拼图……”B12 大卫·鲍德威尔也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驳斥了先前心理分析/符号的被动观众论,而把观众指定为电影叙述的积极参与者:“我采用‘观众’( viewer spectator) 这个词来命名一个假设的实体,这个实体会进行由影片中建构故事的相关活动。”B13 由此可见, “观影”这一行为,也恰恰构成了自身的日常生活,个体与日常生活始终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之中。
日常生活:平民浮世绘
日常生活具有琐碎性、重复性、单调性、恒定性的特点,日常生活=单调性/在场的瞬间,瞬间是日常生活的一种拯救,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单调无奇之中,瞬间才有大显身手的地方与舞台。B14故我们不难想象,当张惠领得知张发财集团要来辖区作案,兴奋得吃烤串;而屡屡得手的大盗也公然挑衅“三天偷十万”,两人都对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偶尔出现的狂欢而兴奋不已。在狂欢中,日常生活里长期积累的等级、制度之分消弭,张惠领摘自:毕业论文提纲范文www.808so.com
面对的不再是只够治(安)拘(留)的小偷小骗,而是猖狂的外地大盗;对张发财来说,东北一带的都拿他没辙,而来到双榆树辖区后,面对的是号称“亨特张”的张惠领,也勾起了他想与张惠领一决高下的兴致。影片最后,我们看到一瞎一瘸的两“张”同站在天桥上,胜负已分,张惠领回归到他日复一日的生活,张发财也必将离开辖区不再作恶。日常生活包含四个基本层次:日常生存世界、日常交往世界、日常组织世界、日常观念世界。B15以下将结合影片情节逐一阐述。日常生存世界是以个体生命存在和延续为目的的生产、消费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饮食男女等。影片中,张惠领的职业是,打击犯罪、除暴安良是他的天职所在;而对碰瓷团伙、小偷大盗、假钞骗子、街头忽悠者来说,碰瓷、偷盗、坑蒙拐骗也是他们的维生手段,他们所作所为与摘自:论文查重站www.808so.com
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只是出于生存需要。
日常交往是以日常语言为媒介,出于资源共享、情感交流、礼俗往来等为目的而进行的交往。影片中,张惠领与众犯罪分子的较量是日常交往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聚体。在北京这座城市中,生活着像张惠领这样的普通民警,开着奔驰车的碰瓷集团头目,歇斯底里的假钞骗子,吞刀片、吃屎的流氓无赖,等等。不同的社会劳动分工意味着在特定的社会,隶属于不同阶级、群体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截然不同的。奥古斯特·孔德曾指出:人类的劳动分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个人之间的分歧,同时智力和道德也会以同样的比例产生分歧,它们想要共同产生影响,就必须通过同等的和永久的原则来不断提防和阻止不协调情况的发生。B16当今社会,社会分工多样迥异,贫富差距沟壑难填,道德观、价值观的异变造就了许多“失范”现象。每个人干坏事似乎都有自己的“正当”理由:身患残疾、下岗无工作、儿女要养、母亲重病需要钱……就如同片中的残疾碰瓷女所言,“我是下岗女工。我不去做小姐就不错了”……张惠领天天处理这些“负能量”的案件,并没有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对这些人恨之入骨一棍子打死,而是秉着一颗善良的心,不解、心酸、无奈,却无力改变。
日常组织是日常交往的固定化和一般化,通常是按亲属血缘、道德风尚、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划分,以家庭、社区、利益或信仰团体为基本单位,来支配、协调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在《神探亨特张》中,无论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张惠领回家后并不会向妻子抱怨任何不顺,只报喜不报忧;碰瓷团伙的“领导”残疾女为了保护家庭成员,对一切罪行供认不讳;以张发财为首的东北盗窃集团,更是有严密的组织分工。特别是整部影片的最后一幕,每一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盯梢、下手、传递、庇护同伙、阻扰等。可见,日常组织是人类进行所有日常活动的根基所在。
日常观念是指人们以日常组织为单位,为实现多层次的日常生存、不断改善生存状态而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评判。观念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从影片中我们能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映射。如:公交车上,年轻姑娘装睡不愿让座,同车大妈看不惯,双方险些大打出手,彼时,小姑娘心里肯定不会想着“尊老爱幼”;肇事司机反复碾压小女孩,不禁让人联想到“小悦悦”事件中,“碾伤不如碾死”的黑暗心理;抓小偷时,本打算端馒头出门的小贩见势不妙缩回了店里,周围群众明哲保身,避而走之等等,所幸,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冷漠,只求自保,当听闻假钞女的女儿丢了时,张惠领放了她,并帮她找女儿,大妈大爷们也积极加入了寻找的队伍;眼见盗窃集团的“十万之赌”即将得逞,素不相识的路人都加入了追小偷的行列……纵观全片,到底这还是一个“正定胜邪”的社会。
点睛之笔:音乐
《神探亨特张》中,音乐可谓是点睛之笔。电影音乐创造出一种与影片情节紧密结合的节奏,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节奏还决定了观众的观影感受。普多夫金曾说,音乐表达了对影片客观性的“主观评价”B17, 对整部影片的主题凸显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是影片开头张惠领与同事喝酒时唱的《现象七十二变》,还是插曲《沉默如谜的呼吸》,抑或是片尾曲《北京》,都生动体现了主人公的真实情感。和很多中年人一样,张惠领患有糖尿病,打胰岛素,戒烟戒成了哮喘,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都和大量的小偷无赖等社会边缘分子打交道。这也造成了他内心总是充满着“负能量”,他怀有一颗善良的心,每每完毕总会感到心酸、无奈。虽然他知道“如果只要生存非常容易,只要你对人保持一点距离”,但是“生活不能像在演戏,你戴着面具如何面对自己”,正是因为这样朴素的价值观,在这个“彩色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的社会,几十年来张惠领一直兢兢业业地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断地吸收“负能量”,传递着“正能量”。影片中反复出现男声的低音吟唱:“千钧一发的呼吸……鱼死网破的呼吸……刀尖上跳舞的呼吸……沉默如谜的呼吸”,不正象征着北京城里底层小人物艰辛、无奈的生活窘境?为了呼吸,为了生存,不惜在刀尖上跳舞(坑蒙拐骗),不惜鱼死网破(与长期抗战),让人不得不生出这样的拷问:“北京你多么美丽,为什么我竟如此忧郁;北京我在你怀里,为什么我竟如此忧郁;北京我在你怀里,为什么我就不能不忧郁?”“我”果真在“你”怀里吗?被“你”接纳了吗?“我”是多么希望能发出“不忧郁”的呐喊!此处留白或许是个无解的命题。
结语
虽然《神探亨特张》赚足了口碑,但与同期上映的《画皮Ⅱ》、《四大名捕》、《搜索》相比,院线排片场次少,票房也很不理想。不少观者抱怨影片无明星阵容,结构松散不紧凑,故事叙述太直白,手提拍摄镜头太晃……殊不知,若不是这样天然不加修饰的粗粝感,若只是借助技术手段呈现“比真实还真实”的“拟像”,又怎能将电影中表现出的日常生活与观众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无缝对接进行比照?影片片名虽为《神探亨特张》,却并不致力于树立一幅张惠领的英雄像,既没有对张惠领大唱颂歌,也没有对小偷大盗们无情鞭笞。是什么造就了这些“负能量”?“正”、“负”能量是否能达成和解?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明确的价值判断,只是透露一条信息:无论好坏善恶,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倒是其英文片名Beijing Blues更为精准地道出了整部影片的精髓:揭示社会现实的犬牙交错,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北京城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无处抒发的、压抑的阴郁情绪。这些阴郁情绪的主体正是天天和“负能量”打交道的张惠领,妈妈重病的碰瓷团伙,女儿被碾的假钞骗子,口吐莲花的测字先生……由是,《神探亨特张》不愧为底层小人物的一个发声渠道,一幅生动的平民浮世绘。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808so.com

点赞:6348 浏览:1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