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十八大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政治体制改革又一次热点,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八大报告用较长的篇幅对于我国今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和思路进行了阐述和部署。在未来进行具体层面上的政治体制改革实践中,走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的复合式道路,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具体路径选择。
关键词:十八大;政治体制;改革;复合式道路
1002-2589(2013)24-0014-03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政治体制改革又一次热点,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理由与弊端,十八大报告用较长的篇幅对于我国今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观点和思路进行了阐述和部署,体现了我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坚定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如何将这些新观点、新思路切实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如何具体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的工作,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值得深思与探究。

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政治是一个历史性的议题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政治,并不是一个新的议题,在、时代就对此有过经典的论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与人士黄炎培进行关于兴亡周期律的对话时说:“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改革开放时期,在领导全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仍然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政治的性。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的核心主题是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改革,实质上也就是党的执政制度的改革。
直至今天,我国一直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许多成绩与突破。如建立基层自治制度,扩大了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的权利有效保障;废除了干部终身制、建立公务员考核选拔制度,有效推进了国家机构改革;加强对权力运转的监督和制约,完善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别是改革,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了比较充分的体现[1]。但是同成效显著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相比,政治改革显得步履维艰、严重滞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中还存在许多同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如权力过分,且缺乏有效的监督;人民权利保障不足,化程度不足;官僚主义现象仍然存在,权利滥用现象严重等,这些理由的存在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党的十八大,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重心,现存理由,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要求要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发展全局的位置,有步骤、有秩序、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二、党的十八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题,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理由进行了深刻论述,包含着众多的新论点、新思路。
1.“支持和保证人民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首要地位
我国历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将其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单列出来,并列在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抓好的七个任务之首,党的十八大尚属首次。这样,既突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也指明并廓清了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与突破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支持和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国家权力,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就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放在首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取得了许多突破。选举制度不断完善,人大的运转机制日益完善,但从来看,目前人大制度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一方面,代表结构不合理,基层代表数量较少,人民群众的真实诉求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也无法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这是对人大代表结构进行合理化建设的起点,具有很强的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大在立法权上取得的成就比较大,但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的行使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地方人大,还“党委决定,政府执行”、审议重大事项走过场的现象,人大所做决定的约束力也不够[2]。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这对于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行使权力、发挥作用具有。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的概念
协商作为当代世界主要的三种形式之一,区别于竞争和谈判,它是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民众就某些理由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与沟通,最终达成共识,推动理由的解决。协商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协商这种新型的形式开始在全国形成发展。党的十三大提出“协商对话是正确处理不同社会利益和矛盾的渠道,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更加协商,中国领导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一项措施提出并进行系统论述。确认“协商”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协商制度”概念,进而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制度”进行规划和部署。这是报告的一大亮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思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协商的广泛性,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由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理由开展多种渠道协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应协商的方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其次,推进协商的多层性,就是不仅有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党与各党派以及各社会团体人士的协商,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层面的基层协商。协商的具体形式也应灵活多样,形成专题协商、界别协商、对口协商相互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协商平台。再次,推进协商的制度化,一方面要切实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同时,不断完善协商过程中的各项制度,使协商逐步规范化、法治化,以确保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切实增强协商的实效性。

点赞:3480 浏览:8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