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就业观及教育理由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就业理由越来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生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但是伴随社会的高学历化趋势,研究生就业优势不再明显。
每个研究生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和研究生学历相匹配的理想职业。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劳动酬劳等方面都较大差异,毕业生个人的愿望不可能都满足。另外,自主择业在很大程度上将就业的主动权交到了毕业生手中,就业的可选择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学生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反而没有自己的主见,时而追求高薪,时而又希望能学以致用,时而想要自主创业,时而又希望有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矛盾心态让不少毕业生在求职中错过了最佳就业时机,这就要求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一、科学就业观的基本要求

就业观,即人们在择业时心态、评价标准、情感和价值观念的综合,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职业观、劳动观以及享乐观等在择业理由上的一种反应和表现。研究生的就业观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综合因素构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取决于研究生对就业和职业的一种态度和意识。当代就业观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既能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就是就业。高校毕业生都希望开拓自己存活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树立合理的就业观,也就是要衡量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操作能力有多强,然后根据这些自身条件去对照,自己选择什么类型的工作比较适合,从而有性地去应聘,这样应聘的成功率比较高。
研究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中施展才能、贡献力量,才能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呼应就业体制转变的,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1.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含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的社会价值的本质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自我价值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在就业择业时,要强调社会价值,应把国家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理由,服务人民和贡献社会;同时要强调个人价值,自我的主体地位和自身发展。
市场经济既为研究生就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也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空间,研究生不应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而是各种途径,不断拓宽知识面,锻炼驾驭生活的能力,以尽可能地适应国家和社会的。
2.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现实,虽然就业考虑个人的兴趣、自身特性、专长,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善于寻找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如基层岗位就是施展个人才华、提高个人素质的广阔天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依然巨大,迫切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广阔的农村天地和中西部地区。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虽然有些岗位比较艰苦,社会地位不高,地理位置不理想等,但服务基层能磨炼意志、锻炼能力、培养服务精神,对国家的建设和个人的成长大有裨益的。
3.将职业选择和个人特点相结合
就业选择是周密深思、认真对待的事情。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就业,一方面有利于缩短职业的适应期,另一方面也利于提高劳动积极性,增强成就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有对某项职业有兴趣,才会从内心激发起对该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积极地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从而有所突破,有所创造。这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开发,对工作也是一种推动。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应尽可能地与个人特点相结合,实现个人兴趣与职业特点的科学匹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不仅体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而且体现出对职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我负责的精神品质[1]。
4.将就业与自主创业相结合
自主创业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就业观。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各个领域都孕育着巨大的创新空间。时代呼唤研究生创业,创业也是实现研究生人生理想的途径。没有合适的岗位,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时,研究生不妨换一种思路,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近些年来,从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面对着大好时机。
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理由,也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研究生不能仅仅当被动的求职者,有条件的可以主动的创业者。研究生要树立创业谋职的新观念,不仅是社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且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不仅是就业机会的人,而且应该是带来就业机会的人。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基础上,还可以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的负担和压力,体现对社会负责和积极奉献的精神[3]。

二、研究生就业观目前状况分析

多数毕业生就业观念已趋于理性,充分认识到了就业的严峻,能主动参与竞争,对就业市场有着客观的认识。但也有一些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中屡屡碰壁,甚至在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其根本理由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中的消极因素对研究生顺利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4],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就业目标模糊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作出的想象与设计。职业理想作为一种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没有清晰、长远的职业理想,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毫无打算,就很难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未来发展统一起来,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也只能随波逐流。据调查,研究生对职业的初步定位时间较晚,多数学生是在研二、研三阶段才对职业有初步的定位。

点赞:33188 浏览:15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