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众化基于接受论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2004年“实施马克思主义论述探讨和建设工程”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出来,再到十七届四中全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可以明确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时期全党工作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的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他们一直积极地响应党的大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号召,并且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有着的不足也不容忽略,如高校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制方面缺乏有效的保障;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论述的认知水平尚待提升;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载体上革新不够等,这些不足都严重地制约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和进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重而道远。由此,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化接受主体的作用,重视大众化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工作机制,这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治本之策,也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阐述了本选题的探讨目的和作用、国内探讨近况、探讨策略以及本论文的革新点;第二部分详细地阐述了接受论述的论述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论述依据;第三部分以接受论述的视角来考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重点阐述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中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主客体联系;第四部分系统地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进行浅析。第五部分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以及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层面,积极探讨了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其中第三、四、五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也是本论文的探讨目的之所在。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接受主体论文推进路径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4-5
ABSTRACT5-9
绪论9-15
0.1 选题目的及作用9-11
0.1.1 选题目的9-10
0.1.2 选题作用10-11
0.2 选题探讨近况11-14
0.2.1 国内探讨近况11-14
0.3 本论文探讨策略14
0.4 本论新点14-15
1 接受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5-26
1.1 接受论述15-18
1.1.1 西方接受论述的起源及相关论述15-16
1.1.2 接受论述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探讨16-18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8-22
1.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18-19
1.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述依据19-22
1.3 基于接受论述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2-26
1.3.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就是接受22-23
1.3.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构成要素23-24
1.3.3 基于接受论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24-26
2 接受论述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联系26-35
2.1 接受主体26-30
2.1.1 接受主体及其特点26-28
2.1.2 接受主体的地位和作用28-30
2.2 接受客体30-32
2.2.1 接受客体及其特点30-31
2.2.2 接受客体的地位及其作用31-32
2.3 接受主客体联系32-35
2.3.1 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影响和制约33
2.3.2 接受客体对接受主体的影响和制约33-35
3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35-39
3.1 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缺乏有效互动35-36
3.1.1 地位的不平等性导致主客体之间缺乏互动35
3.1.2 双方有着的矛盾导致主客体间缺乏互动35-36
3.2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工作体制36-39
3.2.1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36-37
3.2.2 缺乏改善的评估机制37
3.2.3 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37-39
4 探讨接受规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9-47
4.1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接受主客体的互动39-43
4.1.1 重视互动对话方式,转变话语系统39-40
4.1.2 重视大学生的参与实践,充分调动其接受能动性40-41
4.1.3 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要,革新教育方式与载体41-42
4.1.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接受效果42-43
4.2 建立健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工作机制43-47
4.2.1 全员育人机制建设44
4.2.2 监督管理机制建设44-45
4.2.3 资源保障机制建设45-47
结束语47-48
参考文献48-53
致谢53-5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4-55

点赞:12209 浏览:4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