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及物及物视角下西方媒体涉华报道批篇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闻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虽然反映客观事实和社会现实,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报道者有意无意地会选择性地组织一定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来间接地传递给读者其特定的意识形态视角,从而影响读者对报道的思考和理解。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可以有效地分析和揭示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西方媒体 涉华报道 及物性 意识形态
一、引言
虽然新闻语篇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但也与其他类型语篇一样将带有某种意识形态倾向的意义和信息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隐藏着语篇之中,并成为常识性背景知识的一部分,来引导语篇生成者以特定方式来描述世界,并引导读者以特定方式来理解语篇(辛斌,2005:46)。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特点以及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探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
中国的矿难曾频繁发生且伤亡数字大,也暴露了中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因而矿难曾一度成为西方媒体所关注的重点报道对象之一。西方媒体与中国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有所不同,他们对中国矿难这一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是否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反映报道者怎样的意识形态等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选用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这三个在国际上公信力较强,且其报道被其他媒体广泛引用的西方主流媒体为代表媒体,以他们对中国矿难的报道为语料,运用及物性理论来进行文本分析,结合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来探讨在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新闻语篇中,报道者采用了怎样语言手段来呈现矿难报道,这些语言形式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意识形态,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批评视角来阅读英语新闻,帮助读者增强对意识形态的敏感度,批判地接受媒体所提供的信息。
二、及物性
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ay)认为及物系统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Halliay,1985:106),即把人们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种“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以及存在过程,并指明与各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情景成分。其中,物质过程是指做某件事的过程,来描述一个动作或事件,用以回答问题“发生了什么事?”物质过程本身由动词来表示,同时包含用名词或代词来表示的施动者(即逻辑主语)和动作的目标(即逻辑宾语)。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常见动词有say, tell, praise, blame,等等。言语过程包含讲话者,讲话内容和受话者。其中讲话者不一定是人,讲话内容既可以是要传递给受话者的某个信息,也可以是要受话者做的某件事。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出于何种关系的过程。表示某个事物具有何种属性或属于何种类型(即归属关系),以及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即识别关系)。标志性词语有cover, hold, be, own。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通常用see, like, know, believe等动词来表示。行为过程是指如呼吸、咳嗽、微笑、做梦等之类的人类典型的生理活动过程。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的过程。此外,这些过程与现实中发生的过程和存在的状态未必是一一对应的,使用者会根据自己对事件的观点和交际意图采用不同的过程组合。“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180)。因此,通过及物系统能够有效地分析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三、语料分析

本文将从过程类型,参与者及环境成分来对语料,即西方媒体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对中国矿难报道的语篇(各5篇)进行文本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经统计发现,在15个样本所有过程类型(包括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行为过程)中,物质过程306个占60%,其次是言语过程145个,占28%,关系过程56个,占11%,心理过程及存在过程比例很小,行为过程没有涉及。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物质、言语及关系三个过程。
1. 物质过程
在新闻语篇中,物质过程的使用目的主要是来突出描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和进展。报道者往往为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视角,通过使用被动语态来突显目标而隐藏施动者,或使用主动语态来突显施动者。本文此部分的分析重点在于试图通过数据统计,来发现报道者突显哪些施动者,这些施动者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反应报道者个人怎样的选择倾向。
经统计发现,15个样本共307个物质过程中,置于句首而被突显的施动者共有253个(100%),其中关于煤矿、矿难及矿工家属的施动者共有134个(53%);中国政府43个(17%);救援人员36个(14%);其它40个(16%)。并且在每个样本中,关于煤矿、矿难及矿工家属,并置于句首而被突显的施动者所占比例也是高于其他施动者。由此看出,这些西方媒体所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的煤矿、矿难及矿工家属。此外,在43个(100%)被突显的、有关中国政府的施动者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有20个(47%)是关于政府对矿难事故的回应;15个(35%)是关于中国政府对中外媒体以及矿难信息的控制。
2. 言语过程
在言语过程分析中,笔者重点分析讲话者以及讲话内容。所有样本共145个(100%)言语过程,有69个(48%)言语发出者是中国的新华社等媒体和中国政府;45个(31%)为中国官员、救援人员以及国内外煤矿安全专家;矿工家属和群众17个(12%);其他9个(6%);此外,有5个(4%)讲话者被省略。这说明为增强其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可信性,这三个西方媒体大量地引用了中国媒体的报道和所提供的信息,同时也引用了中国官员、救援人员、国内外煤矿安全专家、矿工家属及群众的话语。
讲话内容可分为:描述矿难基本情况、井下形势、救援进展、专家对矿难的分析及救援建议、及发生矿难的矿井等信息共83个(57%);事故原因方面8个(6%);家属的痛苦与不安5个(3%);正面信息包括政府官员组织救援、事故调查、安抚家属有17个(12%);负面信息28个(19%),包括矿摘自:学年论文格式www.808so.com
工亲属对救援工作的不满、对政府的抱怨和(12个),公众质疑政府所提供伤亡数据和事故原因调查结果,西方媒体报道者对中国政府改善煤矿生产安全工作有效性的质疑,政府对中外媒体报道矿难信息的控制。3. 关系过程
在新闻语篇中,关系过程更多的是用来表述参与者的观点和态度,或者评价和判断。在这15篇报道中,多数关系过程属于识别关系,用来描述煤矿本身,其表达无判断和观点意义。然而,从以下表示归属关系的关系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报道者对于中国煤矿性质的主观评价和立场,分析如下:
例3:China's mines remain the world's deadliest, although...(样本4)
例4:Chinese mines are notoriously dangerous …(样本11)
例3 中报道者使用“remain”(仍然保持)一词,将中国煤矿定性为世界上最致命的,并且认为中国煤矿依然是这种状态,在另外6个样本中也存在相同的关系过程;例4中报道者将中国矿难定性为危险并臭名昭著,同样在其它4个样本中存在同样的表达。由此可见,此种重复表达的关系过程证明了即使是突发性事件报道也并是非单纯事件描述,同时也带有报道者主观评价的色彩。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即使是国际上公信力强的西方媒体,其新闻报道也并非是单纯的事实描述,而是报道者选取一定的主观视角来进行选择性报道,其报道视角受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如下:
第一、西方媒体所在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于中国,因此,西方媒体不会服务于中国政府,不会代表中国政府充当舆论引导者的角色,不会考虑社会稳定因素来更多地选择对政府正面形象有利的信息,不必通过其报道来增强公众对中国政府的信任。通过语料分析可看出西方媒体在中国矿难的报道中更多的关注点是中国的煤矿安全情况、矿难事故本身、救援进展以及矿工家属的感受。虽然提及政府对矿难事故的紧急处理、安抚家属等正面的信息,但关于政府大量的负面信息依然存在,并且这些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家属与救援人员、政府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808so.com
;公众对政府所提供信息的质疑。同样,西方媒体对于中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较为敏感,在引用中国媒体时,选用“state国营”这个词加以修饰,此外,中国政府对中外媒体以及矿难信息的控制也被突显出来。
第二、不同于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价值观,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更关注个人权利。因此,在中国矿难报道中,西方媒体更多地关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遇难者家属和矿工的情况,关注他们的感受,以及对当地政府的态度,体现了西方媒体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框架报道值得我国国内媒体学习和借鉴,国内媒体在以积极正面的信息引导舆论,稳定民众情绪,增强对政府的信任的同时,也应该加以平衡,避免政治色彩过浓、流于空泛的报道,而更多地关注普通矿工的命运和真实情感,从而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第三、因在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地位,有较强优越感的西方媒体常常充当评判者的角色,其报道中往往带有主观评判和批评色彩。在中国矿难报道中体现在对中国政府改善煤矿生产安全工作有效性的质疑和中国矿难的反复进行定性。
最后,西方媒体缺少第一手材料,很多情况下只能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因此,代表整个中国政府形象的当地政府,对媒体尤其外媒进行控制,这种稳压政策虽然可以稳定民众的情绪,但是对于处在不同于中国国情的西方媒体,整个中国政府的形象势必受到影响。而且民众一旦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信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中国政府还需做出更多努力来平衡维护社会稳定、降低负面效应与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透明度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它不可能绝对客观地如实反映客观事实和社会现实,势必会受到报道者所在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有选择性地组织一定的语言结构和过程来间接地传递给读者报道者本人的意识形态视角,从而影响读者对报道的思考和理解。同时,通过本文的论证分析,也进一步证明了及物性理论是有效分析和揭示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Halli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辛斌. 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徐颖(1981.4—)女,汉族,黑龙江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助教,英语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英语教学法;韩忠安(1977.7—)男,汉族,黑龙江人,硕士,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

点赞:26739 浏览:1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