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唐山《唐山大地震》所带来23秒32年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影片中以唐山大地震讲述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为背景,其实着重阐述了以人物内心敏感描写的小世界。冯小刚的惯用手法,以小见大,以不起眼不知名的小人物入手去细腻的刻画,他们的内心历程,聚焦于大事件、大背景下的普通家庭,关注个体生命的情感变迁,浓墨重彩描绘亲情与温暖,充满人性关怀和人文内蕴,堪称具有强烈情感渲染力和社会震撼力的、标志了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高度的优秀作品。个人敏感描写与家国叙事合而为

一、是本部电影的亮点所在。

关键词:亲情;国家;救赎;文化大片
1005-5312(2012)33-0150-02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听到名字就让我们不觉回忆起1976年那场惨痛的地震灾害,题材选择的震撼性本身给其票房增添不少,许多观众可能是亲临过那场灾难的,可能只是听说抱有好奇走进了电影院,可能是听自己的爷爷奶奶等父辈讲述带着一份使命走进了电影院,也有是冲着冯导在中国导演界的杰出电影表现力走进电影院,无论怎样大家都对这部电影充满很高的期望。这部电影也是中国式的灾难大片的一股新风。试问《唐山大地震》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30年后的冯导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现这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是打情感牌还是力塑大片场景?让我们去深入了解一下。
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有令我们意外的一面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故事情理印象,但是也有一些令我们感到不足之处。
文化大片的隐喻,体现中国主流情感与主流价值观的剧情片,采用真实主义叙事用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线性的叙事手段,传统小说和意识流的交织形式,把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何改变唐山普通人家李元妮一家32年人生轨迹的故事,反应了两个时代中国市民的生活常态,深刻揭示了中国人家、 国家 、亲情的深层文化心理。

一、传统的家族:生命的基石

(一)忍与韧
在李元妮的坚持下,儿子方达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坚持在地震后留下来保守着那份家庭的支撑,并且以一个传统中国女性的视角,去发挥了她对丈夫的忠诚,对女儿的愧疚,对儿子的爱护,在32年中坚守着自己的那份“救弟弟”留下的心灵枷锁,用余生在偿还自己的心灵救赎,体现了一个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的隐忍和韧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壮大。
(二)孝与顺
方达同样也是在一句“救弟弟”中由一个不懂事,甚至是事事都要依赖别人的顽皮少年成长为一个不畏身体残疾而坚持艰苦创业,养家让母亲省心的好儿子。方达的持中,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一场地震带给我们的改变。
(三)亲与疏
方登也曾因一句话而对亲情有了难以泯灭的心灵疤痕,在过去的32年中她甚至不敢面对过去的一切,不曾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提起,对人和事物都距而远之,但是当又经历了一场的救援活动后,她真正的体会了当年母亲的无奈与伟大,方登最终回归。并且冰释前嫌。
中国人家庭观念重,归属感已成为民族集体的无意识表现。
虽然在唐山曾经发生了如此的惨烈地震给人民的物质和精神上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是从一家人的故事中带出了整个中国社会处理大地震方式和态度,中国人的民族坚强隐忍宽容乐观无一不深刻的在这场地震中展现,在影片中以小见大一一体现,这也是冯小刚的影片传统叙事模式的体现。

二、自我救赎之路:有一种执着叫遗忘

方登用尽人生中最美好的32年时间对抗那一夜的地震经历,这也许是影片中留给我们最大的悲剧印象,人生有几个32年,又有几个花季雨季,和青年美好时光,而方登却在一种巨大的心里压抑下度过的,她始终无法忘怀那句“救弟弟”,成为心里的疤痕,人生的阴影,曾一度不愿意去承认自己还有家人的存活,也不愿意接受家人,改变了她的性格,从一个事事乐观开朗的小女孩到一个叛逆沉默的女人,她用自己的行动去反叛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当她得知自己未婚有孕在身后,坚定的要保住这个孩子,因为在她心里仍然有个结,就是不能使自己的孩子被抛弃,不能像她一样,被抛弃,所以她做出与社会一些格格不入的事情,正是她的心灵经历使她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许这是地震对她今后生活的最大改变。她始终不愿意提起的家庭,不愿意想起的事情,甚至无时无刻不再想起,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出现,她越是想忘却却越是忘不了,遗忘,变成了她与生活对抗必由元素,她坚持着去遗忘,执着的遗忘。直到她再次回国参加救援,在地震救援活动中,亲眼看见一位母亲对女儿的声嘶力竭的爱,亲耳所听到弟弟方达讲述母亲32年内的内疚行动,才慢慢的解开心灵的枷锁,才终于在回到家中时看到母亲对自己仍然保留那份关爱的救赎。
人生也许对于遗忘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

三、家国大世界与内心小宇宙

在影片中以唐山大地震讲述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为背景,其实着重阐述了以人物内心敏感描写的小世界。冯小刚的惯用手法,以小见大,以不起眼不知名的小人物入手去细腻的刻画,他们的内心历程,聚焦于大事件、大背景下的普通家庭,关注个体生命的情感变迁,浓墨重彩描绘亲情与温暖,充满人性关怀和人文内蕴,堪称具有强烈情感渲染力和社会震撼力的、标志了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高度的优秀作品。个人敏感描写与家国叙事合而为

一、是本部电影的亮点所在。

有人评价《唐山大地震》,说这更像是冯小刚在利用家国亲情来描述这场灾难电影,不算是灾难大片。冯小刚在搜狐曾这样阐释《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在表现灾难带来的毁灭性视觉震撼的同时,我们更着重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地震亲历者内心的创伤。这种创伤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灾后的恢复重建就可以轻易愈合的。当人性被天灾逼到极限时,我们看到了亲历者内心的崩溃和坍塌。这种心如刀绞的伤害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伤害是伴随着那些活下来的人,他们日后的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毁的房子可以重建,废墟也可以清理得了无痕迹,但内心世界的崩溃是无法重建的。几十年过去,他们就守着这些心灵深处的废墟过日子。地震只有23 秒,而本片那些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余震却持续了32 年。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观众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灾难的飓风扫过之后,留给人们的就只剩下亲情了。这既是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勇气,也是让我们泪流不止的原因。”这段话对影片的阐释是充分的,但是《唐山大地震》却并不是一部灾难片,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类型意义上的灾难片。
《唐山大地震》虽然在开头利用高科技展现了地震的现场性,但是很显然,这并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好莱坞式的灾难类型片。在影片一开始,对灾难的表现仅仅用了十多分钟,简单拙略的技术表现了灾难一闪而过,不得不说国内的技术是堪比落伍的,这也许是我们唯一遗憾的,但是这种技术上的差异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追赶上的,所以冯导利用其长处话语的特长,以小见大的特长,中国人特有家国的思想大打感情牌,也许这是电影卖座的另一原因。
无论如何,《唐山大地震》都是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它充分体现了艺术价值和观众情感产生共鸣统一的影片,我们国内制作技术尚未完备,但是仍然朝着更高更强的标准追求,特别是像冯小刚代表着一代这中国电影成就的卓越的导演,他们所创造的至高点将会是后来者居上的前提。

点赞:26651 浏览:12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