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部湾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探析

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定位和表现形式,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地方高职院校带来的新挑战,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社会服务能力
0450-9889(2012)09C-0080-0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源于:论文的标准格式范文www.808so.com
教育的办学方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国家重点培育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创新,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定位和表现形式

服务社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的发展由于同时受教育与经济两方面规律制约,只有深入分析和把握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找到既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规律的切入点,才能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地方化的要求更加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用人单位,开设的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所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基层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很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表明,北部湾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升级,需要大量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型专门人才及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是普通高等教育难以承担的。因此,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合理定位应该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地方。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社会提供人才保证。面向一线培养成千上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使培养出来的高技能人才更加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二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高科技时代和知识技术时代各行各业工作性质和要求的变化,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知识更新、素质提升要求越来越高,生产方式柔性化、分散化,要求大量的初中级技能的劳动者需要通过再教育再培训,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三是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这是高职教育拓展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特征,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学校服务行业企业,教师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高职院校应深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行业企业应发挥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教师聘任(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家的批准和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风生水起,正朝着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前进,将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着: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经济区内各市的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等增幅均高于全区水平,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纷纷签约入驻,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对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新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要求区域内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形成教育发展特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问题。北部湾区域国际化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大城建、大旅游、大招商、大文化格局的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软实力的提升,需要大批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支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发展,石化行业急需能源化工类学科专业人才,林业和造纸业急需林产化工和造纸工艺类学科专业人才,钢铁行业和海洋类的相关学科专业人才也非常紧缺;要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加快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才能满足钦州千万吨级炼油厂等大企业和北部湾区域大产业聚集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由于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以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未能做到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做保证,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三是继续教育培训问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进行就业,劳动力的转业培训、转岗培训需求旺盛。加上知识、技能、技术更新加快,非学历教育培训需求也十分旺盛,成人教育、短期专题教育、专项技能培训等方兴未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职教育,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作用发挥明显不够。四是技术服务问题。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在人才汇聚、学科集群和科学研究方面虽然没有优势,但在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应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还相差甚大。

三、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的策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教育部在2012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教育专题规划》等文件中,均对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指出:以服务国家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全方位、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鼓励师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面向先进制造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具备优越的行业产业背景和独特的区位优势。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培育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11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坚持“合作、开放、服务”的办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创新办学体制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支撑,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使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升了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能力。
(一)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由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理事会框架下构建校企合作办公室、系部校企合作工作组、专业校企合作理事分会,形成校、系、专业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理事会章程和工作制度,明确校企合作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形成有制度保证和约束力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校企沟通联系制度、校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808so.com
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规范、教师“双师”素质认定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弹性教学管理系列管理办法、开展企业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开展对外培训的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合作办学行为,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的规范性、实践性和长效性。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专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数控技术、物流管理等6个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实施、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工学交替的要求,校企协同实施弹性、灵活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实施“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重点专业围绕产业发展,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双证书”制度,在专业课程开发中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和管理新模式,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将学校教学活动和企业生产实际过程紧密结合,在重点专业中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吸收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质量评价,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三个工程”。一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做好院内“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明确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目标、考核办法及待遇等。专业教师中90%以上中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少于2个月,90%以上中青年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少于1次。二是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制订《企业教师聘任及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明确教师聘请的要求、程序、待遇及管理等。三是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工程,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等制度,推进内部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引导和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工参与骨干院校建设的积极性。确保专任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习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现有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面向产业开放,引导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集聚和服务。按照教学、生产、技能培训与鉴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目标要求,校企共同开展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软硬环境的建设,引进一批体现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和技术先进的关键生产实训设备,提高校内实训基地设备的系统和先进程度;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社会服务等提供优质的支持平台。在重点专业中建设若干“校中厂、厂中校”,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学生校内实训创造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企业文化。如在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建立“广西焊接与切割高新技术应用研发推广中心”、“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等集生产与教学一体化的校企利益共同体。将课堂建到企业车间生产一线,在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协同管理等方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确保实习的教学效果。
(五)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供全方位、多样化服务。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需求,在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体制下,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社会服务平台,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以企业员工培训中心为载体,以学院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为依托,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师资培训项目为纽带,加强跨学科、跨校企科技创新团队和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制订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社会服务、对口帮扶等方面具体可行的措施和管理制度,引导和激励技术服务团队广泛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活动。一是面向行业企业,发挥技术服务团队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换等工作。二是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中职学校广泛开展成人学历教育,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中型企业的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函授和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创造条件,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和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三是开展校际合作与对口支援工作,增强学院对区域职业教育院校的带动能力,面向越南等东盟国家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培训以及合作办学等,将学院的技术优势和社会服务能力辐射至东盟地区。

点赞:35865 浏览:16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