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学术能力提升活力要素与激励机制运转方式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师是高等院校发展中最具能动性和内发力的主体,其素质结构中的关键要素是学术能力。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推动力是学者的学术志趣、高校的学术制度和学术圈的学术生态等多种活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厘清影响教师学术能力提升的活力要素,构建良性的激励机制运行模式,对于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院校;高校教师;学术能力
1672-4283(2012)06-0154-04
收稿日期:2012-04-1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SGH0901005)
作者简介:栗洪武,男,陕西榆林市人,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师是高等院校发展中最具能动性和内发力的主体,高水平院校建设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这种“素质”通过一定的结构要素形成一种专业能力而体现在其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在高等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的诸多要素中,其关键要素是学术能力,它是构成一名教师良好专业能力的基石,也是决定教师其他能力的基本能力。为此,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建立起一种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厘清影响教师学术能力的活力要素,构建良性的运行模式,这是提升教师学术能力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提升高校教师学术能力的重要意义

什么是学术能力?有学者认为,学术能力是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专门能力,如“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的能力、文献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概念的生成与厘定的能力、作出学术命题的能力、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以及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也有学者认为,学术能力就是指学者在学术事业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各种广泛能力,如“公共演讲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逻辑推理能力,调研能力,倾听与信息处理能力……”笔者认为,对大学教师而言,学术能力是指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开展学术研究、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教师的学术感悟力、学术思维力与学术创造力等构成的总和,也是教师在专业研究活动中能够领跑学者团队、形成个人研究风格、获得学术界认同的重要品质。通过不同角度分析,学术能力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从学术成果的形成过程来看,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洞察力(决定教师对学术研究活动的选题环节)、学术组织力(决定教师对学术研究活动的规划与组织实施环节)、学术领导力(决定教师对学术团队与学科发展的驾驭环节)、学术研究力(决定论文下载中心www.808so.com
教师对学术问题的分析、综合、探究环节)以及学术影响力(决定着教师对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环节)等。从学术能力的显露程度来看,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潜力与学术实力,前者是在教师身上与研究活动中还未显现出来的能力,后者则是指已经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的能力;学术潜力是由人格修养、学业积累和科研探索养成的,而由学术潜力向学术实力转变需要学术环境和激励机制作保障。
高等院校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学术能力,这是由大学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大学是由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构成的特殊社会机构,它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三项使命,其中每一项使命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师学术能力的发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10年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体落实到高等院校办学中,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等院校要通过落实这三项使命来实现《纲要》提出的总目标,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是关键环节。就高等院校而言,如果没有一流的研究成果,没有对人类社会的智慧贡献,就无法引领人类文明的走向,不能胜任人类学术“塔”的头衔;如果没有一流学术成果的支撑,就没有吸引莘莘学子的东西——新知识和新思想,也就无法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大学”的形象;如果没有一流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大学就无法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科技、新文化的专业服务,也就不能承担起社会“智囊团”、“思想库”的智能责任,赢得社会的青睐与认可。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自身的学术能力具有全方位的迁移力与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承担着课程开发者与传授者的双重角色,其学术能力直接决定着自己所教授课程的质量,决定着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程度与效能水平;教师只有把自己对学术问题的感悟力、思维力、创新力以及对学术问题的见解、研究和思考,融入到所授课程中,释放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开展教学活动,把教学实践当做一种学术活动来对待,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良性循环——互依、互促、互动的格局才会出现,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才会更具活力与生机。
目前,制约和影响高等院校教师学术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学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声望还不足以吸引最优秀、最有学术潜能的人才长期或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李春玲通过对我国社会的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进行测量,在排列的81种职业中,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第12名,小学教师则排在第35名。我国教师这样的地位声望从每年高考的录取情况也可窥见一斑。重点师范大学的最低录取线在各省长期处在本省重点线以上的20-50分之间,地方师范院校大都录在二本最低线上,而且师范院校学生家庭农村背景者居多。二是部分教师缺少“职业精神”素养已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著名学者陈平原认为,“当今中国,官员读博,学生打工,教授走穴,老板讲课,好像是‘全面发展’,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没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职业精神’在中国社会严重剥落,已经掣肘了大学的教育及学术水准。”三是高等院校的“行政化倾向”不利于教师长期“定”、“静”、“安”、“虑”、“得”地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可以这样说,“行政化倾向”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顽疾,它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谋仕途发展,谋占有资源,哪有心思安心做学问?陕西某重点大学近10年有十五六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被选聘到省上任副厅级以上领导,近5年之内有8位教授、博士生导师被选聘到省上任副厅级以上领导;另一所重点大学选拔两位校长助理,竟然有13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参与竞聘;有的学校以行政职务为诱饵吸引教授、博士研究到本校来,名日这是“激励机制”。因此,有必要从社会外部环境与大学内部组织建立并形成一种长效的激励机制,以提升高等院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并将其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抓高等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点赞:13640 浏览: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