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民初清末民初上海绅商阶层慈善公益思想及活动站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社会天灾频仍、兵祸连年,慈善活动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显得尤为重要。上海作为最早一批开放的商埠,至清末民初其近代化程度较中国其它地区高,慈善事业的进展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效果显著,产生于清末的绅商阶层则是推动上海慈善事业进展的中坚力量。本论文所指“绅商”,是中国近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兼具了新旧两个时代的性格与特点,该阶层的慈善思想不仅有着一个由传统到近代的嬗变历程,还体现了绅商阶层的社会功能的转变以及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上海绅商阶层的主要人物有李平书、王一亭、聂云台等。本论文试图以清末民初上海几个较为典型的绅商人物的慈善思想和活动的角度出发,诠释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起步、进展,同时利用社会学有关知识对该阶层的社会功能近代化作深入浅析。文章共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探讨了上海与上海绅商阶层的总体情况。分别以政治、经济等方面概述了开埠后和二十世纪初上海城市化的历程,再结合这个历程具体浅析上海绅商阶层的形成背景,以及清末民初上海绅商人数、种类,其中种类包括士人型绅商、买办型绅商、官僚型绅商,并概述了绅商阶层主要人物的社会影响、慈善公益活动、宗教信仰等。第二部分论述了上海慈善事业的进展情况及绅商阶层慈善思想的形成。上海慈善事业在战争前就有了很好的进展,开埠后的上海慈善事业增添了许多近代化的元素,加上西方慈善事业的影响,这些都推动了近代上海慈善公益事业的进展。上海绅商阶层慈善思想的形成有诸多方面的理由,包括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成长环境、社会现实、西方慈善思想传入等方面的影响。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绅商阶层慈善公益观的具体内容及其活动。首先以聂云台的《保富法》中的慈善观和王一亭书画赈济的内容为探讨内容,诠释了绅商阶层乐善好施的传统慈善观,包括以传统的财富观劝人行善、以佛教的因缘业报说使人心向善;其次以李平书、王一亭的慈善言论活动为探讨内容,介绍上海地方自治事业与李平书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包括有市政工程建设、开设医院、城市消防、禁烟、开办闸北水电公司等;最后以绅商阶层蕴含有公益性的慈善教育言论与活动为探讨内容,以重养轻教向教养并重进展,如兴办义塾,创设了贫民习艺所、妇女工艺院,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医学人才等。第四部分剖析了清末民初上海绅商阶层慈善公益思想及其活动对近代社会的影响。该阶层的慈善思想及事业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有序;丰富了传统慈善思想的内涵;弘扬了乐善好施慈善精神;推动了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形成;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进展。关键词:清末民初论文绅商阶层论文慈善思想论文公益事业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摘要3-5
ABSTRACT5-10
引言10-19
第一章 慈善探讨视野下的上海与上海的绅商阶层19-34
第一节近代上海城市的兴起与进展19-22

一、开埠后上海的城市进展19-21

二、20世纪初上海城市进展21-22

第二节上海绅商阶层及重要代表22-34

一、晚清绅商阶层形成的背景22-25

二、清末民初的上海绅商25-34

第二章 上海慈善事业的进展及绅商阶层慈善思想的形成34-45
第一节 上海近代慈善事业的进展34-38

一、战争前后的上海慈善事业34-35

二、上海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进展35-37

三、西方慈善事业在上海的进展情况及影响37-38

第二节 上海绅商阶层慈善公益思想的形成与进展38-45

一、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38-40

二、成长环境的影响40-41

三、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41-43

四、西方慈善公益思想的传入43-45

第三章 绅商群体慈善公益观的内容和活动45-85
第一节 乐善好施的传统慈善观及活动45-59

一、以传统的财富观劝人行善45-46

二、以佛教的慈善思想使人心向善46-54

三、上海传统慈善事业的振兴54-59

第二节 “公益性”的近代慈善观59-78

一、慈善公益思想与地方自治59-64

二、近代社会公益思想64-71

三、慈善医疗与社会公共卫生71-78

第三节 教养并重的慈善教育思想78-85

一、针对贫困儿童的慈善教育79-82

二、慈善职业教育82-83

三、针对社会不足群体的慈善教育83-85

第四章 清末民初上海绅商阶层慈善思想的特点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85-92
第一节 上海绅商阶层慈善思想及活动的特点85-88

一、传统慈善思想的教化性85-86

二、教养相结合的公益性86

三、慈善经费筹措与管理的灵活性86-87

四、慈善成效的社会性87-88

第二节 清末民初上海绅商阶层慈善思想及活动对近代社会的影响88-92

一、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进展88-89

二、维护了清末民初社会的稳定89-90

三、推进了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近代化90-92

结语92-94
参考文献94-101
附录101-102
致谢102-103

点赞:23142 浏览:9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