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莱辛生命体验自我超越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多丽丝·莱辛,一位出生于波斯(今伊朗),成长于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定居于伦敦的英国女作家,不但在生活中,而且在文学创作中不断跨越边界。莱辛的作品涉猎,联系,人类存活危机等众多社会话题。她始终关注人类自我意识的进展,竭力帮助人们在分裂,绝望和暴力的现实痛苦中获得解脱,寻求内部心理与外部世界的平衡,达到心、言、行的和谐统一。帮助莱辛获得心理平衡的正是苏菲思想。苏菲思想主张通过沉思冥想,进展自我意识,开启灵知之门。它引导人们忍耐现实生活的苦难,摒弃在世的浮利和私欲,净化灵魂,达到无我的精神状态,与真主交融。莱辛对苏菲思想的推崇并非陷入“神秘主义泥潭”,也非传播伊斯兰教或是表达对上帝意志的主动皈依,她积极的入世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使她的苏菲思想有别于传统苏菲思想。莱辛所崇尚的是西方苏菲思想。它虽然注重非理性思维,但并未脱离现实社会,它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生命体验。莱辛吸收苏菲思想中的自我意识进展观,摆脱西方理性主义固定思维方式的束缚,在作品中体现出乐观精神。苏菲哲学并非解读莱辛小说的唯一途径,但作为莱辛本人所追求的思想,为我们剖析莱辛小说提供了新的立足点。论文选取了莱辛的四部代表作《金色笔记》﹑《天黑前的夏天》﹑《幸存者回忆录》和《三﹑四﹑五区的联姻》,以苏菲思想角度出发,揭示莱辛小说创作中的苏菲神秘主义哲理意蕴,证实苏菲思想是促成莱辛小说人物塑造,叙事革新和主题表达成功的关键因素。小说中苏菲式的人物在特定的生命体验中,以追寻者和流亡者的姿态,历经生活的磨难和精神的苦痛后识得人生真谛,寻找到精神家园。她们以疯狂到清醒,以迷失自我到找回自我,以心理失衡到平衡,以自我禁锢到自我超越,莱辛为我们描绘了一条实现个体自由进展的苏菲之路。在苏菲思想的影响下,各部小说层层推进,拓展人物内心叙事空间。《金色笔记》虽写于莱辛正式接触苏菲思想之前,但体现出莱辛的苏菲倾向。她寻求个体自我拯救的精神与苏菲思想提倡的“自我发现、自我提升”产生了共鸣。她以五本色彩各异的日记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精神分裂,展现混乱的客观现实,揭示人物内心分裂本质,为彷徨、迷失的现代人寻找济世良方,她的乐观精神与苏菲信仰相吻合。《天黑前的夏天》标志着莱辛的神秘主义转向,梦境与旅程并行,心理与身体并重,自由与回归的选择凸显了人物进退维谷的存活困境与心理挣扎。内心空间小说《幸存者回忆录》大量引用苏菲元素,以超验体验挖掘人物存活状态和内在认知方式的转变。较之《天黑前的夏天》中大篇幅以梦境展现的心理世界,《幸存者回忆录》把墙内世界比作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为形象细致地描述了自我意识的进展历程。外空间科幻小说《三﹑四﹑五区的联姻》中区间化的内心世界象征着苏菲的阶梯,人物在区间的攀登直接表达了自我超越的主题。对这四部小说的历时性浅析表明苏菲思想对莱辛创作的影响逐步深入,也说明莱辛以现实主义小说转向科幻小说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进一步体现人物意识进展。苏菲思想不仅帮助莱辛扩展人物内心空间,更为处于心灵危机中的人物开辟自我拯救之路。包括序言和结论在内论文共有六章。序言部分首先介绍了莱辛的创作轨迹和学术界对莱辛探讨的近况,接着讨论了论文的论述依据,即西方苏菲思想,以及苏菲视角解读莱辛小说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论文的作用和主体结构。第一章讨论后现代主义小说《金色笔记》中自我意识的分裂—整合—突破方式。莱辛以现实主义小说《自由女性》与日记本穿插交错的形式展示了现代知识女性安娜的精神世界与精神追求。“自由女性”安娜并不自由:写作中的心理障碍,政治理想的幻灭,感情生活的受挫给她带来了虚无感。身处社会的禁锢之中,她的女性作家身份,左翼分子身份,单亲母亲身份和情人身份使她备受社会排斥,激化了她的异化感。个体精神追求与混乱现实的矛盾导致她的内在分裂。在苏菲破中立思想的启发下,安娜放弃旧有观念和信仰,转向内心更深层探求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和破碎中的创造性因素,最终获得了精神上的整合感,恢复了创作力,并取得自我意识的突破:生命的本质并不是英雄壮举,每个人只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推石者”之一,个体以其不屈的生命意志证实了生命有着的作用。第二章探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天黑前的夏天》。现代家庭主妇凯特努力做好妻子与母亲的角色,却迷失了自我。她所面对的衰老危机,婚姻危机和“空巢”危机已超出了生理和家庭的界限,延伸到社会,政治和文化范畴。夏日之旅象征着她直面危机,唤醒真我,追求自我完整的苏菲之旅。自我意识的显现使她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和外部的压力。她努力缓解身体与心理,间离与融入,真我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以对自我、社会和生活更深刻的认识,勇敢得选择回归家庭,表达了苏菲信条“流放后的回归”。回归不仅指身体上的回归,更意指精神上真我的回归。凯特的内心世界在梦境、回忆和内省中得以展现。其中,梦境描写有如苏菲教谕故事,在释放凯特内心感受的同时,引导她循级而进,进入灵性的真境。第三章探讨内心空间小说《幸存者回忆录》,阐述个体如何通过意识平衡在濒临灭亡的世界中获得自我拯救。艾米丽希冀转变外部现实寻求拯救注定失败,其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只能使她生活在幻想中。无名的叙述者通过苏菲冥想,找到公寓墙壁内的另一个世界,她以苏菲导师的责任与爱,引导艾米丽获得新知,在墙内世界获得重生。墙外世界和墙内世界象征着理性现实和非理性现实。墙内无序的“无人的房间”和压抑的“有人的房间”分别对应了叙述者对外部混乱现实的认识和艾米丽痛苦童年的再现。叙述者在墙内世界寻找到人类精神分裂的根源,在内外世界寻求平衡,保持心静平和,最终达到澄明之境,墙内世界也呈现出富饶瑰丽的花园美景。莱辛笔下的墙内世界更显真实,它展现了以混乱到有序,以压抑到自由的自我拯救之路,也体现了苏菲处世之方,“以容入世,清淡出尘”:个体摆脱传统世俗的禁锢,在现实的基础上寻找超脱的途径,达到精神升华和自我超越。第四章浅析外空间科幻小说《三﹑四﹑五区的联姻》。小说展现了一幅理想的意识融合进化的美境。来自供养者的谕令命令三区美丽优雅的女王爱丽·伊斯与四区野蛮的国王本恩·艾塔联姻,促使和平、自足的三区与好战、贫穷的四区以对立走向融合,爱丽·伊斯与本恩·艾塔也以最初的憎恨到走进对方心灵,走向自我改善。联姻不仅转变了两个人,更重要的是它鼓励人们摆脱禁锢的思想,消除人际之间的隔膜,达成相互理解、尊重以及多元文化的沟通。爱丽·伊斯下嫁到四区以及最终上升到更发达的二区对应了意识的沉溺与升华。二区充塞于天地的无形之魂象征着自我与万物合一的本真状态。爱丽·伊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达到苏菲思想的最高境界:与世界和谐统一的宇宙意识。通过对这四部作品的论述得出结论:苏菲思想崇尚生命体验,追求自我超越,为莱辛的小说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面对精神痛苦,莱辛笔下苏菲式的人物以心灵感知探求真理,以凤凰再生演绎超越。在叙事中,莱辛采取多层次的叙事结构,突破时空限制,体现出对非理性意识的独特理解,唤起人们以直觉重新感知这个非理性的现实世界,重新认识自我。苏菲思想本身虽也有缺陷,但莱辛以辩证思维吸取其有益成分,莱辛的苏菲思想是以伊斯兰教神秘主义中感悟出来的生命哲学,她强调个体在心灵体验中,以对自我精神拯救的坚定信念进展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生命本体作用。莱辛的苏菲思想对整个文学领域有着极大的贡献,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她的作家责任感引领人们追寻生命的本质。关键词:多丽丝·莱辛论文苏菲思想论文自我意识论文体验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Acknowledgements4-5
中文摘要5-9
Abstract9-16
Introduction16-35
0.1 Understanding Doris Lessing16-20
0.2 Overview of Lessing Studies20-24
0.3 Feasibipty of Sufi Perspective to Lessing’s Fiction24-35
Chapter One From Breakdown to Breakthrough: The Golden Notebook35-66
1.1 From Self Division to Unity36-51
1.2 Creativity out of Destruction51-59
1.3 Self as a “Boulder-Pusher”59-66
Chapter Two A Quest for Self-Knowledge: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66-91
2.1 Awakening of Authentic Self67-78
2.2 Self-Heapng in the Dream78-83
2.3 Return from Exile83-91
Chapter Three Inner Salvation through Balanced Consciousness: The Memoirs of a Survivor91-119
3.1 Self Indulged in Outer Realm92-100
3.2 Balance between Inner Realm and Outer Realm100-110
3.3 Gaining Rebirth110-119
Chapter Four The Pursuit of Coic Consciousness: The Marriages between Zones Three, Fourand Five119-146
4.1 The “Marriage” of Different Consciousness120-130
4.2 Descent and Ascent130-138
4.3 Achieving Coic Consciousness138-146
Conclusion146-152
Bibpography152-161

点赞:3819 浏览:1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