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通鉴宋元史学家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语言学考释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宋元史学家胡三省之《通鉴释文辩误》蕴含了较为成熟的语言观及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和原则。语言观主要包括对外来词、行业用语和专有名词等的语言特征的认识及其语言发展观。在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上融史学和文献学思想于语言研究,源流并重,纵横结合。考释原则上重视参考文献的时代性,训释对象的民族性和同名异实现象等。胡三省及其《通鉴释文辩误》的学术思想不但对元明《通鉴》学研注一派影响重大,在史学界和文献学界有承前启后之功,其语言观及语义考释方法和原则对后世也有开启作用。
关键词:宋元史学家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语言观;语义考释
作者简介:周勤,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四川 成都610064)
一、引言
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后文简称胡注)融传统传注、训诂学和新体式之“音义”与文献学之校勘考证及史学精神的阐发等为一体,开创了史籍注释的新体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胡三省的著作除胡注外,还有《通鉴小学》2卷,《竹素园稿》100卷,以及《通鉴释文辩误》[1 ](后文简称《释文辩误》),前两种著作惜已亡佚。《释文辩误》12卷,共计709条,乃征对史炤《通鉴释文》而考释其中不当之处。其基本体例:先摘引《通鉴》原文,再列出《通鉴释文》的见解,然后继之以胡三省的按语。这些按语虽然是对《通鉴释文》的再考证和评判,然其中或直述或隐含胡三省对外来词、行业用语以及专有名词等多个方面语言特征的认识及语言发展观。这些语言观在胡注中得以充分运用和发挥,也是成就胡注在史学、文献学和语言学地位的基石之一。因此,对《释文辩误》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胡三省的语言观,而且有利于对胡注的客观全面把握,对其中语言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二、《通鉴释文辩误》对语言特征的认识及语义考释

1. 外来词的音义特征及其释义方式
外来词源自于外族语言,在形音义方面与一般词汇相比表现出一些特性,即:音译词或音译成分往往有多种写法;音译词或音译成分的几个音节共表一义,不可拆开理解;概念不一定都源自外族等[2 ] (104)。外来词的这些特点决定其释义方式的独特,也对注家的知识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释文辩误》和胡注都表现了胡三省对这类词的认识及其释义方式,如:
①宇文部亦鲜卑种,其先有大人曰普回,建国号曰宇文,并以为氏。宇文,犹华言天子也。《通鉴》下卷云,鲜卑宇文氏、段氏方强。可以知宇文之出于鲜卑。史炤殊不之考,不已疏乎!(卷

四、P51)

②东蛮三部,皆德宗朝韦皋帅蜀时招与共御吐蕃者:苴那时,一部也;勿邓,一部也;梦冲,一部也。若曰苴那,则以“勿邓”为“时勿邓”矣。炤释非。(卷十

一、P164)

③唐末南诏改国号曰长和,其君曰骠信。长和者,南诏也,骠信者,南诏之君也。(卷十

二、P178)

例①胡三省首先指出宇文部为鲜卑族,进而介绍了这个部落的沿革,指出“宇文”这个外来词意译为汉语之“天子”,并引《通鉴》为鲜卑种佐证。胡氏在“宇文”这一外来词的考释中不仅指出其相应的汉语词义而且也注重对其种族源流的分析,可见胡氏对外来词音义性质的把握比较准确,释义方式也比较合理。例②是对外来词“苴那时”的考证,胡氏从东蛮三部的史实分析该部落名,史炤的失误在于对此外来词所指的外族情况不甚了解,因而误“以‘勿邓’为‘时勿邓’”。例③胡氏据唐代南诏的历史考证“骠信”这个外来词的含义,即“骠信者,南诏之君也”,而史炤之误也正源于对这个外来词的源流不清。概言之,例①胡氏对外来词释义采用意译并强调了《通鉴》的语境作用,例②和③则是利用外族史料。总之,胡氏不但对外来词特征有比较清楚的把握,而且所采用的语境与外族史料并用,形音义全面兼顾是考释外来词的有效方法。
2. 行业用语的语义特征及考释方法
行业用语由于使用领域的限制,其语义具有封闭性和严密性,不可与一般的语汇等之。行业用语因有行业特征,若要释义准确,注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胡三省虽处于宋元之际,然而从他对行业用语的考释中可以见出其对这类语汇特点的正确认识,如:
①《左传》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箕张之陈,与鱼丽之陈固当不同。列宿之象,箕张,翼舒。箕四星,下二星翕而相近,上二星开张。列陈前阔而后狭,故曰箕张,即今军中言杷头陈也。(卷

七、P95)

②炤于一百五十二卷梁武帝大通二年,葛荣列陈箕张而进,释曰:箕张,犹《春秋》鱼丽之陈。于此又曰:鹿角,犹《春秋》鱼丽之陈。如此,则凡陈法惟有鱼丽陈一法而已。嘻,可笑也!设鹿角为方陈者,斩木存其大本,凡枝皆剡其端,如鹿角然,埋之陈前,以御胡马冲突,内为方陈,非如《春秋》鱼丽之陈也。(卷八,P111)
③字书,瘾疹之疹,章忍切。尩疹之疹,丑刃翻。尩,弱也。疹,疾也。自言弱疾,苟延视息。若患瘾疹,何至言苟延视息哉!(卷

七、P89)

例①和例②都是有关阵法的军事术语。胡三省通过对“鱼丽”、“箕张”和“鹿角”三种不同阵法的阐释,指出“箕张”阵列如簸箕之形,“前阔而后摘自:毕业论文 格式www.808so.com
狭”,“鹿角”阵则需砍树留干,削尖枝端,如同鹿角,然后埋于陈前,以防胡马冲突,其“内为方陈”,由此指出史炤将二者均释为“鱼丽”阵的大谬。二人对这些军事术语理解的高下,实则反映了对行业用语语义特征的认识及自身行业知识的差异。胡三省对“箕张”之考释不但到位,而且还指出了它在宋元时期军语中的称法“杷头陈”。他对“鹿角”阵的形式和功能的准确训释,也源于其相应的行业知识。例③是有关医学的用语,胡三省通过对“尩疹”的考释,指出史炤宥于字书,忽视语境信息,误解此医学术语。胡氏这些基于行业,结合语境,证之以今的考释行业用语的方法对后世颇有借鉴价值。
3. 普通名词与专有名词的关系
“专有名词是相对于普通名词而言的”表示“单个的人、物、地方等,是特殊而具体的个体名称。”[3 ] (10)普通名词(简称通名)与专有名词(简称专名)在形式上都属于词的范畴,但内容上却有本质的区别:专名的语义所指具有独一性;专名也有时代性,这使其语义指称又具有相对性,即往往出现同名异实的现象等。通名与专名的区别决定了二者释义方式的差异。胡三省基于史学和文献学以及专名的语义特征提出了有关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和原则。其方法为“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异,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4 ] (30)即:纵横结合,源流并重。胡氏将此方法运用于《通鉴》人名、地名等大量专名训释,形成其注文的一大特色,故陈垣评之“胡注长于地理之考证,今日学者无不知。”[5 ] (98)在其《释文辩误》中也用这一方法辨析专名,并对此法作了进一步阐释,如:姜维出骆谷至沈岭,邓艾据长城拒之,此长城当在郿县之南、沈岭之北,乌得谓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808so.com
为方城之长城乎!《水经注》:骆谷水出郿坞东南山骆谷,北流迳长城西,又北流注于渭。此正邓艾所据之长城也。凡注地理,须博考史籍,仍参考其地之四旁地名以为证据,何可容易著笔乎!(卷

四、P48)

此条胡三省依据史实及地理文献考证地名“长城”,不但指正了史炤的谬误,而且还总结出考证历史地名的方法:“博考史籍,仍参考其地之四旁地名以为证据”。这便是纵横结合的专名语义考释法。
高邮县自汉以来皆属广陵,隋改广陵为江都郡,又改为扬州,《唐书·地理志》,高邮县亦属扬州,史炤以为属兖州,何也?晋氏南渡,迄于梁、陈,于广陵置南兖州,炤之所谓属兖州,无亦以此为据邪!但南兖州不可以为兖州,晋、宋、齐、梁、陈之疆理不可以释唐之疆理。释《通鉴》者,当随事、随时考其建置、离合、沿革也。(卷十

一、P163)

此条材料胡氏也是据史实及《唐书》对地名“高邮”再考证,指出史炤结论“高邮,邑名,属兖州”的不当,推出史炤之误恐在于以南兖州为兖州,以晋、宋、齐、梁、陈的疆理释唐之疆理。胡氏由此提出考释历史专名的方法“随事、随时考其建置、离合、沿革也。”这即是源流并重的专名语义考释法[6 ]。
胡三省不但提出了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其《释文辩误》还隐含专名语义考释的原则。地名考据注重文献的时代性,人名考据注重对象的民族性,专名考据注重同名异实的特点[7 ]。
4. 词义静态与动态的关系
词义分为两种状态,即静态与动态,所谓静态,指在字典辞书中储存状态下的词义,所谓动态,则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语境对词义有选择性,使静态词义的多项性因语境而表现为单一性,当然也会丰富静态词义的内容。因而注家在对文献词汇训释时应据语境对静态词义做恰当的取舍,同时也要找出语境所添加的内涵。从胡三省对史炤《释文》的辩误中可以看出其对词义两种状态的认识,如:
①此即《孟子》所谓“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之梃。梃者,杖也,岂木片之谓乎!此亦信用《广韵》之过也。(卷十

二、P175)

②余按《礼记》,天子之病革矣,革读与亟同。病亟,言病势危急也,不当以敏疾为释。若去吏切之亟,数数也,愈非病亟之义。史炤大抵只据《广韵》为《释文》,更不寻绎《通鉴》文义,其敝至此!(卷十

二、P175)

③史炤此说亦由《广韵》来。《通鉴》所谓巡澨海者,巡逻海濒耳。顾野王曰:澨,水边地;朱元晦曰:澨,水涯也;说较简而明。(卷十

一、P163)

在以上三例中胡三省指出史炤对“梃”、“亟”、“澨”的考释皆囿于《广韵》等辞书,忽视了《通鉴》的语境义,故胡氏评之为“此亦信用《广韵》之过”“大抵只据《广韵》为《释文》,更不寻绎《通鉴》文义”等。由此可以见出胡氏对词义动静两种状态关系的正确认识。故胡氏不但以此指正史炤的谬误,也在其胡注中特别注意利用两种状态,还提出“文理”这一概念,实则为语境[8 ]。

三、胡三省的语言发展观及其学术意义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语言的发展表现在语义和语言形式等方面,胡三省语言发展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古人谓以狱辞成人之罪者曰锻炼,其引喻之义甚精,盖冶金者既烁之以火,又淬之以水,炼之以鎚,而后能成器。舞文巧诋之吏,其讯囚也,威之以笞箠木索,质之以参伍证佐,或驰或张,或缓或急以困之,使答辩者变意易辞,惟其所欲以成狱,故比之锻炼。(卷十

二、P182)

②觚,有稜之器也。卮,圆器也。古字未必以卮为觚。盖炤以为觗即卮字,误作觚耳。炤又曰:古以角作觗,受三升。审观炤释,盖袭用应劭《汉书注》而不能尽用之也。劭云:卮,饮酒礼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受四升。古“卮”字作“觗”。郑玄《礼器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史炤谓觗受三升,既与应劭异,抑以郑玄所谓觯者为觗与?然后世之玉卮,非古之觗也。(卷十

二、P171)

③下牙,犹古之言退朝也;岂视事晚之谓乎!刘冯《事始》曰:牙旗者,将军之精,军行建牙。后世至于官府,早晚军吏两谒,亦谓之牙。呼谓既熟,虽天子正殿受朝谒者亦名正牙。(卷八,P115)
例①胡三省在释“锻炼”作“狱辞成人之罪”时,分析了该词义形成的过程:因“冶金者既烁之以火,又淬之以水,炼之以鎚,而后能成器”与刑讯逼供之间具有象似性,从而导致该词的词义从冶金领域扩散到刑法领域。这其中的演变机制即为引喻。例②释“觚”“卮”。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物品的丰富化,语言中往往出现同名异物现象,词义会相应调整,故胡氏在释“觚”“卮”后得出“然后世之玉卮,非古之觗也。”例③释“下牙”,谈到“牙”词义的衍生:由军队中牙旗到官府“早晚军吏两谒”,因“呼谓既熟”,义域又扩散到朝庭,即“虽天子正殿受朝谒者亦名正牙”。这实际上揭示人类认知的作用导致的词义演变。以上是胡氏有关词义发展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论断。
同时,《释文辩误》也蕴含了词形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语言观,如:
余按《记·王制》,诸侯赐鈇鉞然后杀。是斧鉞以专杀也。至于汉、魏以下,持节者亦得以专杀。唐中世以后,置诸镇节度使,建节,树六纛,亦得以专杀。故授节度使者,谓之授旌旗,亦谓之授节鉞。若曰节以专杀,斧鉞以专断,恐字义不可如此区别。(卷十,P148)
在这条辩误中,胡氏描述了从《礼记》的“赐鈇鉞然后杀”到汉、魏之后“持节者亦得以专杀”,再到唐中期以后“建节,树六纛,亦得以专杀”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变迁,导致“授节度使者”称为“授旌旗”,也称为“授节鉞”的词汇变化,并指出“节鉞”代表专断在词形上的变化并未影响其词义的变化,故不当释“节以专杀,斧鉞以专断”。此为胡氏有关社会制度变迁对词形演变作用的认识。
胡三省在语音和语法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前贤已有论及,此不赘述。当然,胡氏及《释文辩误》也传承了上古到中古一些有关语言理论的认识,诸如官话与方言的关系,语言形音义的关系以及词义的系统性等,暂不在此论述[9 ]。总之,胡氏作为宋元之际的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不但吸收了上古以来的语言观,还融汇前人文献学和史学等成就,以史学和文献学这一他山之石攻史籍文献之“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训释风格:以历史观关照语言问题,用文献学的手段加以验证。凡此都表现了近代学者的特色:集大成者。胡三省在充分吸收前贤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不但在视野上有较大的拓展,在语言理论方面也有明显的提升。前者主要体现于胡注,后者体现在《释文辩误》,如上文所述语言特征的认识及语义考释和语言发展观等。其中语言发展观正是受其史学修养的影响,以历史的眼光审视语言发展现象,从而使其超越了宋代儒学家朱熹“叶音”等的语言观,对近代语言学发展意义深远。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释文辩误》在对史炤《通鉴释文》的辨析及评判中融入胡注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相应的语言观及史籍专名语义考释的方法原则。虽因史炤而作,但其“所云音训之学,因文见义各有攸当,不可滞于一隅;又云晋、唐、齐、梁、陈之疆理不可以释唐之疆理,其言实足为千古注书之法,固不独为史炤一人而设也。”[10 ] (421)胡三省的学术思想不但对元明源于:大学论文格式范文www.808so.com
《通鉴》学研注一派的影响重大[11 ] (13),其语言观对后世也有开启作用。尽管由于《通鉴》史料性质的影响,学界对胡注及《释文辩误》的价值多定位在史学和文献学界,然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训诂学家对胡注的考证及引用上,不能不说胡氏语言观具有启后的作用。如清钱大昕虽在《通鉴注辨证》指正胡注的一些失误,然其《廿二史考异》等史籍杂著也传承了胡三省的学术思想,特别是地名等专名的考证。在征引胡注方面,有如清王先谦注《后汉书·袁绍传》:“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机之变也。”之“持牢”时转引“《通鉴》胡注:‘犹今南人言把稳也。’”凡此可见胡氏语言观及胡注影响之一斑。
概言之,《释文辩误》不但对胡注理解具有指导性作用,而且其语言观也标志着我国语言研究新时期的到来,是经验基础上语言研究的理性化与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与此期学术风气的开启及社会多元因素的碰撞有密切关联。可以说,胡氏对外来语、行业语及通语等语义特征的理性认识,专名的训释方法与原则,语言发展的探讨等都初具近代语言学的规模。
参考文献:
张常明.《资治通鉴》音注版本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64.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
[3] 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 黄碧蓉.从南海地名演化看我国的海洋认知——及英国的海洋殖民意识[J].求索,2011,(11):65.
[7] 蔡梦麒.徐铉反切与《唐韵》反切的差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118.
[8] 段颖玲.论“看看”语义的古今演变[J].求索,2010,(4):174.
[9]罗晓林.《礼记》中的传统礼仪教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108.
[10]纪昀等.四库总目提要:卷47[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左桂秋.明代通鉴学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责任编校:文心)

点赞:30517 浏览:1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