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客家陈素宜之书写对客家文化传承重要量和影响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现今的台湾社会充满许多外来文化,大多数的青少年沉迷当中。让青少年通过阅读了解并喜爱本土文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此,文化寻根在儿童文学中成为重要的题材。本文通过对客籍作家陈素宜所撰写的客家文化之文本的研究,分析其对客家文化之阐述以及其文本对青少年认识客家本土文化的影响。陈素宜擅长运用自己的成长故事,并搭配大量饮食文化和民俗信仰、方言等,来让青少年认识和了解客家文化。
关键词:客家文化 陈素宜 文化寻根
现今的台湾社会,许多外来文化形成了一股流行的风潮,也成为大多数青少年的次文化,这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造成了危机,故让青少年通过阅读来了解并喜爱本土文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移居他乡的作家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在潜意识中由乡愁、漂泊所引发的寻根意识,抒发在其作品中,正是所谓的乡土情结。然而,在现代多变的社会、转型中的环境、青少年表现的不稳定状态下,我们对青少年了解多少?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而唤起青少年对自己生长的原乡有一份文化的认同感,也是我们的责任。因此,小说家常把自己的童年经验在故事中重现,希望藉此唤醒读者对自己文化的重视。
陈素宜是一位客籍的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大部分在书写客家文化:在作品中,她基于客家文化的地域性以及个人成长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将客家文化书写在文本中,传承文化的意图显而易见。

一、文化寻根

从对陈素宜少年小说的研究中发现,陈素宜利用自己的成长故事,搭配饮食文化和民俗信仰两方面,来阐述客家文化的影响和重要性。

(一)饮食文化

客家美食可以说是台湾客家文化的代表,一般而言,客家饮食多以传统的“咸、香、肥”为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改变,客家饮食也与时俱变,客家传统的美食小吃重新受到肯定,一跃而成为周休二日的旅游宠儿。客家人一方面追溯传统,吸取养分,开创生机;另一方面则敞开胸怀,广纳各地饮食风味,紧紧地掌握了现代人的口味,秉持原来就有的朴实风格,参与台湾美食的创造,发展出属于台湾味的客家特色美食。
陈素宜在《我的爸爸会卖九层■》中写了客家的乡土小吃,她运用女性细腻的心思,娓娓道出被裁员的科技新贵回家乡做客家■圆生意时内心的交战与冲突。
用平常的心看待人生,用平淡的手法介绍平凡的食物,让人看完之后反而印象深刻,可看出陈素宜对客家乡土的重视。例如:
1. 九层■
阿婆用大勺子舀摇起白米浆,均匀地铺在她称为盘子的不锈钢容器里面,等到一定的厚度,就把蒸笼盖子盖上,炊一段时间后,打开盖子,再舀一层米浆,盖上盖子炊{1},一段时间后,打开盖子,舀一层淡米浆,盖上盖子再炊,一段时间后……就这样一直重复到九层都炊好,才算完工。
2. 猪笼■
猪笼■很费工,除了磨米浆、揉■皮之外,还要摘叶子、洗叶子,炒馅料、包馅料,在炊的时候更要不时地打开蒸笼盖子。
3. 水■仔
磨米浆、调味道,就可以上锅装碗开始炊了。
4. 草仔■
艾■的■皮加入艾草,蒸好呈现绿色的■就是草仔■。
5. 膨风茶
白毫乌龙,端午节前后十天,受小绿叶蝉(浮尘子)吸食,产生特酥风味,又称“东方美人茶”。曾经价钱贵得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所以叫“膨风茶”,“膨风”就是客语吹牛的意思。
文本的后源于:论文格式标准www.808so.com
记中,陈素宜将传统客家九层■的制作方法如实记录下来,希望现代人能够了解九层■的制作方法,也让现代的客家人能警觉传统美食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也强调客家人对于做事情用心的态度,而用心制作出来的九层■,除了好吃之外,也富含许多人生哲理,就像阿婆说的:“人生就是这样啊,一层甜的一层咸的,有甜有咸,人生才会有滋味。”

(二)民俗信仰文化

台湾客家的信仰与早期社会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几乎每一个客家村落都有护佑村民的土地公,每一个客家聚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守护神,除了从内地原乡带来的观音、三山国王、三官大帝、关圣帝君、妈祖等神明之外,还有在台湾形成的本土神明义民爷、万善爷,以及每个来台家族真诚崇拜的“来台祖”信仰。不管是在本地发展出来的宗教信仰,还是从内地原乡引入的神明,都成为台湾本土客家精神的支柱。
农历过年,不但是汉人普遍的传统,也是客家人的重要节日,而且至今仍是台湾客家最重要的团聚、祭祖之日。农历元月二十日,是客家人的“天穿日”,传说那一天是“天穿地漏”的坏日子;也有人认为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农业时代的客家人认为,经过一整年的辛勤,这一天是必须休息的日子;农历过了正月半,一直到清明,都是客家人挂纸(扫墓)的日子,也是逐渐都市化的客家族群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家族聚首的时节,有许多家族的“祖塔”供奉来台祖以来的所有祖先,祭拜时,常可见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齐聚山头的壮观场面。
五月节是客家人所称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昔日“走黄巢”之故,这一天必须悬挂菖蒲和艾草等避邪植物,另一方面也与屈原投江的历史有关;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是客家人自然崇拜的年中重要祭典,是地官赦罪之日;北台湾以新埔义民庙为中心,在农历七月二十日还发展出一个独特的“义民节”,纪念历年来为了保乡卫土而牺牲的地方先烈,成为客家地区相当隆重的地方节庆;此外,八月半中秋节、十月的平安戏(或收冬戏)都是客家地区重要的民俗节令。这些节日的活动,陈素宜在《千段崎》书中都有详尽的书写。

二、乡土采风

夏黎明提到,每个民族都在寻找自己的文化根源,保留历代留下的文化资产;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都有一份难以言喻的“乡土情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学习认识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而所谓的乡土教育,就是利用乡土教材,让孩子对自己所生长居住的地方,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态度和新的作为;在认识这块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土地后,能够肯定其存在的意义,并关怀此块土地和生活在此块土地上的居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而去适应、参与自己的生活,这是乡土教育最重要的目的。②相较于其他族群,客家人勤俭、好客、重视文化和家族精神,也常以身为客家人为荣,并有着一份延续文化的责任和浓烈的使命感。
陈素宜对于客家文化传承也有她个人的想法,尤其是对她生长的地方——北埔。她在《千段崎》序中提道:“真心地想要留下北埔曾经有过的历史,真心地想要留住千段崎曾经有过的风光……”③林文宝在《千段崎》推荐序中也提道:“这本书有着浓浓的客家味,客家孩子流利的国语当中,夹杂着道地的客家话;跟其他地区孩子一样的学校生活外,还有客家地区特有的风俗,确实呈现客家文化。”④
客家有其独特的氛围和文化,客家人的俭朴、勤俭持家的特性,面对生活挫折坚强乐观的态度,以传统的特质和现代的创新交织出客家生活的悲喜,这些都成为陈素宜写作的题材。她用乡野传说、乡土小吃、风土民情等呈现出她对客家文化的关注。
陈素宜运用真实与奇幻交错的文化时空之旅的手法写《千段崎》,通过描述追寻一段遗失的古道千段崎,带动了对客家文化的采风以及家族的认同感,并将北埔的特色文化一一介绍,更附带地介绍了许多客家的乡土知识,以及北埔乡民进行土地开垦耕种的历史。陈素宜在文本中书写的有古道、祠堂、英雄人物、祭祀和方言,等等。
(一)古道
在《千段崎》这本书中,陈素宜介绍大南坑的百年古道——千段崎,这条古道是一百年前客家祖先到南庄东河一带的必经之路。据说千段崎古道是本乡陈家先祖陈伟生所铺设,陈姓家族自陈原秀宫以降,到北埔开垦,在大南坑落户,可以说是大爱义勇的先驱。陈家从清朝落户北埔之后,在先祖陈伟生手里奠下根基,成为大户人家。他在大南坑种竹造纸,再一担一担地挑到新竹或竹南去卖,还请来打石的师傅,在大南坑溪就地取材,铺设了总共有一千三百一十三的石阶梯,就是现在乡人所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808so.com
称的“千段崎”古道。
(二)祠堂
客家的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讨论族中大事的议事厅,还是客家宗族的教育中心。它们不仅数量众多、规模宏伟,且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表现出客家人追根寻源的文化特质。
客家人崇敬祖先,客家祠堂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似乎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但客家人更关注现实,主张积极入世和有所作为。例如《千段崎》中写到客家的祠堂“天水堂”,这是北埔首任总垦户姜秀銮的故居,为北埔聚落内最大的居家建筑;姜秀銮原为九芎林庄总理,后来带领隘丁、乡民勇敢地赶走赛夏族的原住民,成为开垦建设大隘地区的领导人物。他除了配合资金,和大户周邦正共同募集款项合创金广福公馆之外,也在北埔设立学堂,教育子弟,并创建慈天宫为乡民信仰中心。

(三)英雄人物

关于英雄人物的书写,陈素宜介绍的是姜秀銮,她在书中写道:“姜秀銮则是带领客家先民在北埔开垦,他们面对的,是蛮荒的山林和誓死保卫土地的原住民,所以大家常去的秀銮山,就是为了纪念他才用他的名字命名。”
(四)祭祀
客家人数千年来仍能团结相亲、守望相助、子孙繁衍,靠的便是对祖先的敬仰!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借“祖先崇拜”的共同行为,努力维系着一个族群的精神特质,而守护文化的共同心理——“把根留住”的情结,便是客家人血脉相传的精神内涵!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对“细人仔普”的介绍:
慈天宫于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普度,祭拜一般孤魂野鬼。因为担心小小的孤魂吃不到祭品,特别在农历七月二十九专门为小孤魂一场普度,称为“细人仔普”。“细人仔”是客语小孩子之意,“普”则是普度的意思。
“细人仔普”则是特别为小孩孤魂野鬼办的,只有北埔慈天宫特有,每年只有在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晚上在北埔慈天宫办,庙前面的供桌上,有一些“■礼”、“看碗”和“看果”,值得好好欣赏。“看碗”、“看果”是师傅发乎创意巧思,用猪爪(猪脚)、鸡、鸭、鱼、肉和水果,加上面粉和水,捏成的人物、飞禽、走兽等布置出来的山水风景,或是模拟大自然的虫鱼鸟兽,十分精致美丽。
(五)方言
陈素宜最特别的是将客家的方言带入文本中,小杰和阿光的妈妈在招呼自己的孩子时,分别用“阿杰犊”、“阿光犊”、“承蒙”、“澎派”、“打■”等客家用语,让人在读文章时觉得新鲜有趣外,又多了一份亲切感。
三、小结
从早期的客家生活经验,到意识到客家族群的边缘化,陈素宜将自己对文化的关怀,用书写的方式呈现。在身份上反复思索,她写下眼前的美好与感动,也记录了当下的漂泊与沉沦,她的记忆里有人、有事、有物、有真实的自己。她用丰富多元的视角,关注客家乡土文化,用女性细腻的文笔,展现人文的关怀,在理性中同时兼具浪漫温情的感性。
陈素宜亲切地写出许多客家生活的故事,捕捉了台湾客家变迁的面貌;她的少年小说,虽没有刻意强调客家族群背景,但文字间流露出的客家的生活环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客家味。
在陈素宜的书写中,传统小吃被当做事业来经营,让现代人走进怀旧的回廊,转换职业尊卑的固有观念。作品又以极为女性的视角,陈述时代变迁中家族经济的困顿,以及男女继承权的改变。这些都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得到生活智慧及文化变迁后的新思维,对自身本土文化多一份认同与归属感。因此,陈素宜对客家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① 炊即“蒸”的意思。
② 夏黎明:《乡土的范围、内容与教育意涵》,乡土教育系列研讨会,1994年,台湾师范大学。
③④ 《千段崎》,台北小鲁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第224—225页。
作者:王淑芳,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

点赞:6192 浏览:1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