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探威灵顿军事思想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威灵顿是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著名的陆军元帅,从1796年在印度军中发迹到1815年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中分享胜利,威灵顿在这近二十年的军事活动中,形成发展了他的战略战术,丰富了军事科学,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关 键 词】威灵顿 军事思想 防御战

一、威灵顿的军旅生涯

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Arthur Wellesley Wellington,1769--1852)是英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第一任威灵顿公爵。他于1769年5月1日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贵族世家。幼年在英国伊顿公学念书,但学习成绩不佳,因此威灵顿的母亲并不看好他的前途,认为他“愚笨、说话缓慢、举止粗鲁”,只配当兵闻味。(p.3)于是被送到法国的昂如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他先在军队当旗手。1787年成为爱尔兰总督的副官,并被选为爱尔兰下议院议员。1793年,获第33兵团陆军中校军衔。1794—1795年,他参加了对法兰西共和国的远征,开赴荷兰与法国作战,在弗兰德斯战役中初露头角。1796年到达印度,在印度以中校的身份度过八年,其间于1799年随其兄理查德·韦尔斯利参加了英国对南印度迈索尔王国的第四次英迈战争,取胜后被升为迈索尔地方军事长官,后又参加多次对印度的殖民战争。1805年回到英国,被提升为少将,任爱尔兰事务大臣。
1806年拿破仑签署了《柏林敕令》,宣布对英国实行大政策,下令禁止欧洲大陆港口对英国通商等,企图摧毁英国经济。这给英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针对法国的大政策,英国一方面利用海上优势对法国进行反封锁,另一方面以伊比利亚半岛为突破口冲击法国的大体系。威灵顿在冲破法国大体系中被委以重任。1808—1814年,在半岛战争中,身为英西葡盟司令的威灵顿在维米耶罗、维多利亚等战役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法军,联军进入巴黎,威灵顿被封为公爵和陆军元帅。在1815年拿破仑百日王朝期间,他在滑铁卢之战中又和普军统帅布吕歇尔共同击败了法军,使其成为名震遐迩的传奇人物,并获得法国、沙俄、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六国授予的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七国元帅军衔者。拿破仑战争后,威灵顿于1815—1818年担任进驻法国的欧洲盟司令。1827年起,一直担任英国陆司令,还担任过英国外交大臣、不管部大臣等要职。西方历史学家称威灵顿为“拿破仑的战胜者”和“铁腕公爵”(p.281)。

二、威灵顿的军事思想

威灵顿的一生,大半辈子在戎马生涯中度过,共指挥过近60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其中往往以劣胜优,以少胜多。但学界对威灵顿的军事思想却鲜有系统研究。概括地说,威灵顿军事战略战术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战术观念强,善于利用地形隐蔽兵力,布设疑阵,造成敌人判断上的错误;他像拿破仑一样,在作战中惯用出敌不意的战法,总是先以防御手段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挫伤敌人的进攻锐气,控制一定数量的预备队,尔后适时地发起反攻;战略设计上,他摆脱了前人攻占加击退的战略,而以打击敌方整个战争体系为目标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惯用欺敌术迷惑敌人
在战场上,威灵顿多隐藏兵力,布设疑阵,给敌人造成错觉,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这是他军事行动的突出特点。“非常成功的出敌不意会使敌人陷于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会成倍地扩大胜利”[3](p.210),但要在战争过程中利用出敌不意取得巨大的效果,就必须当机立断,迅速而又秘密地行动起来。威灵顿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战例。如在1813年的维多利亚战役中,威灵顿自己只带了3万部队大张旗鼓地向据守扎多拉河对岸山脊的法军进军,而率领6万主力的将领格雷厄姆却隐秘地向北绕很长一段崎岖山路后,趁法军不备,突然袭击,法军遭到彻底失败,威灵顿则因赫赫军功获得了元帅的军衔。
又如在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中,为减少无谓的伤亡和麻痹敌人,在拉海圣阵地,威灵顿把主力军队隐藏在阵地所在高地的反斜面上,而在公路以东的正面阵地上只部署了一个旅约4千人的兵力。18日下午在法军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炮火冲击后,部署在阵地上的这个旅遭到了重大损失,法军进而很快占领了前沿阵地,并不断高呼胜利,队形开始出现混乱。就在这时,隐藏在山脊北侧反斜面上的一个英军步兵师,共约4千余人,突然地从树丛后面冲击出来了。他们在距离法军仅有四十步左右的位置上,连续发射猛烈的排,随后端着进入了法军的战斗队形,两军陷入苦战,法军开始败退。
2、善打防御战。
威灵顿以善打防御战闻名,其战法多是“先抗击敌人的猛攻,直到敌人力量削弱,然后再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的消耗了一半的部队”[4](p72-73),这是威灵顿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样的战法,英国人曾采用了许多世纪。恩格斯曾说过:“世界上各次大会战的历史都证明,在下列情况下,即被攻击的军队具有坚定沉着的精神,足以进行不断的抵抗,直到攻击者的火力开始减弱、兵力行将耗尽,然后转为进攻,进行攻击,防御的战法才是最可靠的。但是,善于这样作战的军队以至民族为数不多。”[4](p72)而威灵顿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个。他对防御战有自己惊人的理解力,认为防御军队的任务就是“改变态势和战区,打乱敌人的计划,引诱敌人远离其作战基地,并迫使敌人在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没有准备的、而且肯定会对他不利的时机和地点进行会战”[4](p71)。此外,他还意识到山后坡在防御战中的重大作用,而且发明了一套专门对付法国人的步兵技术,这就是典型的“后坡布置”加“散兵横队”战术:为隐藏兵力和保护士兵免于受到炮击,他喜欢把主力部队布置在山坡的反斜面;另外,他还会在主力前方布置一条散兵线,然后让步兵排成两摘自:学术论文翻译www.808so.com
列横队,充分发挥己方火力,打击法国人的步兵纵队。
最能体现威灵顿这一军事思想的出色战例是滑铁卢战争。1815年6月18日午后,法军在重炮掩护下在圣让山连续向英军两翼阵地发起进攻,尔后拿破仑又向英军的阵地发起猛攻,并配以万余骑兵加以冲击。威灵顿率军顽强死守,发出“即使牺牲到最后一个人,仍要坚持到布吕歇尔到来”[5](p246-247)的誓言,英军毫不退缩,排成密集的方阵用排不断地杀伤法军,并连续击退了法军发起的六次冲锋。但双方损失都很惨重,形势十分危急。待布吕歇尔率部赶到战场,猛攻法军右翼,战争已到了决定性关头。拿破仑投入最后八个近卫军营,作最后一次冲击,大约4千名身经百战的近卫军官兵在猛烈地炮火掩护下奋勇向前突进,虽损失惨重但终于突破了在山顶上的英军阵地,看来大功快要告成了。然而英军并没有屈服。英军近卫军还有两个营当时正卧倒在山后的反斜面上。待法军接近到只有五、六十步的时候,威灵顿一声令下:“近卫军,起立,准备战斗!”于是,一阵猛烈的火力突然地射向法军。这突如其来的反击,迫使向纵深进攻的法军一时停了下来。与此同时,其它地段的英军也积极地对主阵地进行支援。普军的两个军,则更加猛烈地对法军的右翼发起了进攻。这样一来,法军又两面受敌了,部队开始出现混乱。拿破仑再也没有预备队可用。威灵顿看到,发起全线反击的时候已经到了。他骑马跑到阵地的突出部位,脱下帽子在空中摇晃着,这是发起反击的信号。紧接着,约有4万名联军官兵,精神振奋地从山上直扑下来,法军招架不住,终于无可挽回地全线溃败。拿破仑虽知大势已去,但仍重新集中近卫军组织再战。英军攻到面前,暂时停了下来,准备整顿队伍再行攻击。威灵顿见此情景,当即大声喝道:“上,上,他们是顶不住的!”[6](p398)法军当然是顶不住了,近卫军奋勇拼杀,且战且退,掩护着拿破仑撤出了战场。法国军队被彻底打败了。威灵顿用一场坚如磐石的防守战击败了拿破仑,这也成了他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块墙顶石”[7](p446)。连威灵顿的对手拿破仑后来也不得不承认:“威灵顿公爵治军之才与我不相上下,还具有更为小心谨慎的长处。”[8](p463)3.知己知彼,长于用兵
威灵顿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对战役的发展以及如何用兵,都常常胸有成竹。他认为,军队的行动不应受预定的总计划的约束,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修改作战方案。他既主张稳扎稳打,又注意一定条件下的快袭和奇攻;既重视了解敌情、地形和捕捉战机,又尽量利用敌人的弱点和有利战场。威灵顿对拿破仑的军事战术比同时代其他军事家们领会得更多,他对拿破仑的战略进行认真研究后,发现拿破仑的用兵有两大优点,即迅速调动队伍和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对方的虚弱处,但也有弱点,即拿破仑的队伍调动迅速是因为他们轻装行军和就食民间,能集中兵力攻敌弱点是因为敌阵多因循传统陆军操典或阵法手册仓促布成,而拿破仑拥有大军,可以组织密集力量攻敌虚弱[9](p162)。所以半岛战争中,一方面尽量牵制法军在贫粮区持久作战,使法军补给一度出现危机,只得随身携带辎重给养,这就降低了法军的机动灵活性;另一方面,威灵顿仔细考察地形,精心布置阵地,在遇到法军密集攻击的危险时就避免接触,一等窥见敌阵弱点就发动突然袭击。
此外,威灵顿的毛瑟训练也很有素,弹不轻发,必等到可收最大效果时才齐放,如1815年的滑铁卢战斗中,英军毛瑟队阵型坚固,法准确,给拿破仑的密集冲锋队以重创。正是威灵顿谙熟战略战术,知己知彼,善于统驭军队,组织计划周密,英国才能在半岛战争取胜后,又在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后,取得滑铁卢战役的胜利。
4.治军严谨,身体力行
在战斗中,威灵顿指挥沉着,作战勇敢,常常是站在战斗的第一线,并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他还很尊重士兵,关心他们的需求,赏罚公正。同时,又严格训练军队,一丝不苟。他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培养了一支具有高度纪律性、富有勇敢精神的军队,特别是他培养的步兵,有着异乎寻常的坚韧性,成为英国军队的主力和骄傲,对英国军队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威灵顿很尊重当地人民,对他们很客气,力图赢取民心,与民众搞好关系。如在半岛战争中,军队补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法军因拿破仑实行露营并采取以战养战的方针,所以实行征粮制。为对付法军的征粮制,威灵顿采取的对策是实行坚壁清野和打持久战,让法军在贫粮地区作战,这样一方面可以减慢法军征粮速度,减少其征粮数量,降低其战略机动性;另一方面在持久战中法军反复征粮甚至直接从民众手中抢劫所需物资,极容易激起当地民众的反抗乃至参加游击队。而威灵顿知道自己需要当地平民的支持配合,所以英军的大部分补给都是从国外运来的,在当地征用的物资都要给民众付。因此,当地人多服从英军指挥、为他们提供情报还积极应征入伍,而且在对法作战过程中,不管是游击战还是正规战,都非常勇敢,奋勇杀敌。当地人民的支持是英军在半岛战役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威灵顿军事思想评价

1.积极方面
威灵顿在近二十年的军事活动中形成起来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仅推动了近代西方各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遗产,而且在当时也极大地维护了英国的政治、经济等利益,奠定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还起了“把欧洲从拿破仑的暴政铁蹄下解救出来”[10](p.ⅱ)的巨大作用。
由于拿破仑的大政策,英国经济受到重创,国内外市场缩小,食物来源减少,1811年一年之内英国的出口就减少了三分之一,不少工商业者破产,生产萎缩,失业增多,人们陷于空前困难之中。粮价也不断高涨,如1805—1815年间一夸特小麦价值涨至97先令,约是1785—1795年间的20倍,有时一块面包的高达120先令[11](p227)。威灵顿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军事行动成为冲破法国大政策,通解英国危机的重要战略举措。由于威灵顿灵活的战略战术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加之西葡两国人民的强力支持,英军与法军巧妙周旋,成功牵制住了一支30万人的法国大军,这就引起了奥地利、意大利、萨克森等国的反法战争。半岛战争率先打开了拿破仑大政策的缺口,拿破仑后来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西班牙这个脓疮把我毁了”[12](p179)。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威灵顿率领的反法联军大败法军,拿破仑再也没有力量再战了,为时22年的拿破仑战争终于结束,从此法国不再是英国的主要对手,欧洲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威灵顿的显赫战功则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在1852年威灵顿的葬礼上,维多利亚女王曾称他为“19世纪以来最伟大的人”。[10](pⅱ)
2.不足之处
威灵顿这位毫无疑问伟大的人却并不总是正确的,虽然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高超的战略战术思想使其成为名震遐迩的英军将领,但他的某些军事思想也为后人所诟病。“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十分标准,但却没有一件是卓越的……他有他自己的伟大,也就是说,可以算作伟大,而仍然不失其为平庸。”[13](p253-254)因为他虽具有军人的一切素质,但这些素质都没有发展到真正天才的程度,他“曾有一些机会采取具有决定意义的天才的突击,可是他对此连想都没有想过。”[13](p254)1810年在半岛战争中本该乘胜追击敌军,他却指挥英军撤退到托列斯—维德拉斯(里斯本附近的城市)的筑垒阵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善打防御战与行事谨慎是威灵顿军事思想的突出特点,尤其是面对拿破仑这样的强劲对手时更是这样,但这一特点也使他错失了许多良机。比如在滑铁卢战争开始前,英荷联军的兵力本来就稍弱于法军,但谨慎的威灵顿在部署兵力时却分兵把口,以至于在整个战役中,相当于总兵力七分之一的部队一直都没有使用。虽然他最终还是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这一失策还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在军队的指挥系统上,威灵顿创建了一套军队指挥管理制度,即总司令、军务大臣、军械总长和殖民大臣四个各自分立而又相互牵制的指挥系统。他还尤其强调把指挥权高度地集中于一人,实际上就是他自己身兼总司令和参谋长两个要职。他曾向部署说过,我为什么会成功呢?真正的原因是,我常常身在战场,我亲眼看见了一切的东西,并且亲自动手做一切的事情。[6](p372)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在军队规模较小、作战地域不大的情况下尚能发挥作用,但一旦规模扩大就失去了操作性,当然也很不利于发挥军官们的军事才能和调动他们的作战积极性,甚至还会导致个人决策的重大失误,所以改革势在必行。但威灵顿又是一个固执、倔强和顽强的人,他死抱着陈旧的观点不放,他以“这类习惯和怪诞作法使我们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胜利者”[5](p249)为由,对一切改革拒之门外。威灵顿的保守使他在军事技术上未作任何改进。因此,恩格斯说:“在英国军队中,假如不算炮兵纯粹技术上的改进,在他掌权的全部时期就没有做过任何一件多少像样的改善”。[14](p263)
参考文献:
Gordon Corrigan. Wellington:A Military Life(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6.
郑励新,方十可,马合秋.中外名将录(上)(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
[3]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朱庭光.外国历史名人传(近代部分,中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2.
[6]王朝田,梁湖南.从土伦到滑铁卢—拿源于:www.808so.com
破仑战争述评(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7]富勒.西洋军事史

(二)(M).北京:军事出版社,1976.

[8]约翰·霍兰·罗斯.拿破仑一世传(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9]戴维·罗伯兹.英国史:1688年至今(M).鲁光桓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0]Richard Holmes.Wellington:The Iron Duke (M).HarperCollins UK,2003.
[11]王堂荣.英国近代史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
[12]李元明.拿破仑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点赞:23413 浏览:1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