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取向构建人本取向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系统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面临很多困境和挑战。学生管理者要从传统的管理思路中走出来,树立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是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以现实的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归属,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它包括发展的观念、服务的观念、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观念、对话的观念和与法治的观念。
关键词:人本取向;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
观念具有先导作用,任何学生管理工作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支配下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形成正确的观念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管理工职称论文范文www.808so.com
作的成败。在教育逐渐回归人本的今天,正确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就是人本取向的观念体系,是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因此,构建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就成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每一位高校学工人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前提。

一、 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反思

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管理?还要建立一大帮学生管理机构?有一种观念认为学生管理就是为了维护学校的秩序。把学生管好就是为了防止学生出事,防止学生闹事,以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学生管理首先不是为学生自身服务,不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是为了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这可谓是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学生管理落实到方法上就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限制和约束。管理者乐于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不但有校级的、系院级的,甚至还有班级的。在学生管理者的心目中,基本上没有自由的地位,他们似乎十分害怕自由,以为学生一自由就会散漫,一自由就会天下大乱,因而想方设法限制学生的自由。不明白为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学生管理如此忌讳自由?自由是洪水猛兽吗?就那么可怕吗?其实,马克思很看重自由,珍重人的自由。马克思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学生管理者为何害怕给学生自由呢?自由可是人的本质啊。有学者指出:“我国现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过分重视管理的效率,过分强调学生对制度的遵守与服从,忽视了学生作为法律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与自由。”可谓一针见血。
官本位是一种决策者和管理者只对任命者负责的体制,它极易引发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不仅学校层面的学生管理机构存在“官本位”的现象,而且这种不良的风气已经蔓延到各级学生会,甚至班委会。高校设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这本来是一个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民间”团体,但也有了很浓厚的官本位气氛了。社团在运转过程中出现“官办”色彩,套用团委、学生会的建制,设置各种正副职位,强调领导功能等等。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学生状告母校的新闻,结果往往是学生胜诉。这说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甚至还被学校有意无意地剥夺的现象。“精英教育阶段那种过分追求意志统一和学生绝对服从的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只把学生看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不把学生当作服务主体,只强调学校权利,忽视学生权利的管理理念,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阻滞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
有论者把目前的学生管理归结为“科学取向的学生管理”,并认为要向“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转变。如果科学取向是指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强制性以及非人性化,那么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种管理方式导致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差,学生与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经常动员、开大会,经常向大学生讲道理却没有收到什么效果,而管理者还认为这是学生认识不够深刻的缘故,因此需要进一步动员、进一步讲道理,从而导致整个管理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反思的是,为何所讲的道理没有实际的效果呢?为何大学生会对这些理论和道理不屑一顾呢?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学生的根本呢?那就只能回到学生本身。怎样才能回到学生本身?唯一的道路就是构建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对现有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进行“无情”的批判和反思。

二、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

(一) 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理论基础

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石上?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关于人本的思想,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等等,这些思想都非常重视人,高扬人的旗帜。但笔者认为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不是以这些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而是回到马克思那里寻找智慧。马克思非常看重人,其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期望建立一个以每个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新社会。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思想。同时,马克思的哲学与人文主义思潮以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理论有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不是抽象地谈论人,不是忽略特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来对待人的发展,而是历史地、辨证地看待人的发展,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解放人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哲学,现实的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它的目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人学观为我们全面地、历史地、科学地理解人,为在实践中全面塑造人,提供了根本的指导原则”。
所以人本取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人本主义,也不是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而是与这两种思潮有密切联系但又超越了它们的马克思哲学,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才是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理论根基,也只有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学生管理观才能够变成现实。

(二) 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的含义

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是指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马克思哲学的指导下,以现实的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以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归属,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这个定义做如下说明: (1) 人本取向的学生管理观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其他人本思想;(2) 人本取向的学生管理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即关注一个个现实的学生,从事自己活动的学生; (3) 人本取向的学生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它的根本目的;(4) 人本取向的学生管理不仅不排斥科学,相反需要科学,是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

三、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

我们在批判高校学生管理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真正的符合人之本性的管理理念。但人本取向还是抽象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需要在这一总观念的基础上演绎出若干具体的管理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笔者认为这一观念体系包括“发展的观念”、“服务的观念”、“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观念”、“对话的观念”以及“与法治的观念”5个部分。

(一) 发展的观念

这里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发展的观念也就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要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学生管理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源于:论文www.808so.com
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课堂外的锻炼机会,为大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获得自身的发展。发展什么呢?发展学生的可发展性,发展学生潜在的可能性,并让学生在发展中走向全面;另一方面是指高校学生管理者不能用静态的、凝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管理,要随着学生的发展来改变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的思路,以适应学生更好、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 服务的观念

管理就是服务,这是对管理最形象的也是最准确的概括。高校学生管理尤其需要体现这种观念。但长期以来,高校“官本位”思想已渗透到党政管理工作、教学科研管理、学术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很多有良知的学者早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声疾呼,希望高校走出这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指出:“一所中国现代大学的管理目标之一,应当比较彻底地清除‘官本位’。”学生管理者如果不切除藏在自身的“官本位”的毒瘤,就会走向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就不会有真正的服务,学生管理工作也不可能取得明显的成效,还可能造成对学生的种种伤害。
高校学生管理者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首先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服务。这种服务观要求学生管理不是用条条框框、繁多的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以为管理就是限制,就是控制,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生管理就是为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创造机会,把限制减到最低限度,亦即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南开大学原校长母国光院士深刻地指出:“大学是为大学生办的,应为他们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氛围,应给他们充分的选择自由。”其次,学生管理要为教学服务。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一切工作都为教学服务,学生管理也不例外。学生管理不能干预正常的教学活动,更不能与教学对立起来。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观念,当然,其实质也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 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观念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基于的出发点就是“人”。 在马克思的眼里,人是历史的经常前提,但这里的“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高校学生管理者常常把想象中的学生当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认为学生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喜欢这样的活动,这种活动方式肯定会受学生的欢迎等等。学生在管理者的眼里和心中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差不多的。因而把想象中的学生作为现实的学生,把理想中的学生作为现实的存在。这正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存在。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出来的、所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他们的意识”。目前教学理论界也在讨论教学如何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只有进入生活的东西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相比之下,学生管理更需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打交道。可是有多少学生管理者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现场?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把处在各自生活中的、从事各种实际活动的学生当作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大学生兴趣广泛,追求个性的愿望强烈,敢于尝试各种新鲜的活动。学生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把生活中的学生作为学生管理的实际起点。

(四) 对话的观念

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育人”并不是一种实然的状态,管理未必能育人。拙劣的管理可能压抑人的自由天性,阻碍人的发展。真正的管理是人本管理,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的活动。而这种主体间灵魂的交流主要就是平等的对话,是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精神与精神的沟通。在“官本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不可能出现对话,充斥的只能是“训话”,其目的是让学生“听话”。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要用“生本位”来取代“官本位”,用“对话”来取代“训话”。高校学生管理者树立对话的观念就是要摆脱说教者和训导者的姿态,以一种平和的、真诚的、善意的眼光和心境去与学生沟通,共同协商乃至共同分享。对话意味着管理者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主体,当作具有完整个性和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性格、自由和权利。管理者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他们之间没有权威和控制,没有代沟和隔阂,没有居高临下和等级。有的是双方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倾听和互相宽容。对话使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学生管理问题,在开展学生管理活动的过程同探讨、共同欣赏、共同感受、共同体验,最终达到共同的“自我实现”。

(五) 与法治的观念

从大的方面讲,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从小的方面看,一所大学的管理其生命也在。大学作为知识创新和传承的机构,是充满理性的地方,是不断地提出理性的问题并给予理性回答的场所,因而也是最需要也最能实现的场所。中国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认为真正的源于民众的参与。在他看来,缺少民众的参与,再好的“”,再完备的“法律”,也只不过是“驭民”的工具罢了。从法律的角度来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权利,是高校的义务。高校学生管理实施法治的基本前提是承认规章制度的合理性,不能认为提倡人本就是不需要任何制度约束,或者认为规章制度是与“人本”格格不入的科学主义的东西而加以排斥。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制度,也需要规范,而且还要加强制度建设,这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任何制度都必须根据宪法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来制定,而不能由高校管理者随意拟定施行,更不能认为制度越多越好,越细越好。
以上从5个方面构建了人本取向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这是合理的吗?为什么是这5个方面?这5个方面能否以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显然,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管理者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服务是学生管理者的基本态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基本条件,对话是基本方法,与法治是基本保障。这5个观念构成一个完备而又相容的观念体系,贯穿这些观念之中并把它们联结起来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点赞:32078 浏览:14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