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与管理理念,是时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来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能否有效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现阶段高效管理工作中还明显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并没有真正推动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提出了如何推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从而全面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动高校持续深入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用
1672-1578(2012)07-0079-02
受传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影响,现阶段,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显著的“官本位”思想与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发展工程,其管理状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整体的发展。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均停留在行政管理模式、操作管理模式的层面,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相对少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整个高校的持续发展。
1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的思想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早关于人本主义思想的阐述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人本身的具有主动性与能动性的,而这种主动性与能动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因此要从社会性的角度与发现人类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管理理念源于:硕士毕业论文www.808so.com
在中国近代就开始出现,比如李大钊、蔡元培等教育家就曾反复强调指出要重视人的作用,要突出学生个体的发展与自我教育。可以说现代教育要想实现系统科学的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与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及心理发展,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培养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作为发展的主体,也要成为自我管理的主题,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觉与能动行为。
2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虽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很早提出,但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却很少应用,存在理念与实践的脱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不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
2.1 以人为本与素质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也开始不断强调知识创新与全面综合素质发展,人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如何实践以人为本,推动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发展成为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推动以人为本是实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开发学生潜能、推动学生个性特征与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2.2 以人为本与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可以说学生是推动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因素,因此学生也构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的实际发展,因此如何完善学生在学校教育体系的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个性发展也是保证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合理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2.3 以人为本与持续发展
学生的持续发展要着眼于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单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以及做人的道理,不断调动学生尝试独立生活、尝试调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说学生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实践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在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推动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3 如何推动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1 完善学生个性管理方法
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要突出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不断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鼓励与引导,从细节出发,重视学生生活过程中的细节。这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生活要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3]。另外还需要不断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推动学生形成主动适应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同时积极发展自我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的去判断和选择事物,成为真正的社会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重视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特征与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大学生不断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中由于受环境压力、学习压力、感情波折、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等的影响而使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困惑,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充分发挥作为教师的职能,帮助学生减轻压力,不断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合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3.3 树立特色化考评机制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是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考评机制,比如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心理特点等内容,制定出有差异的、特色化的、科学的考评机制。事实上,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很多管理者认为受到处分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成绩优异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单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不能充分实践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因此高校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能力来考评学生,真正推动科学考评体系的构建。
3.4 规范人性管理基本制度
学校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因此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不能脱离学生的需要而单方面凭借管理人员的主观臆断来决定如何管理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心理特点,有根据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学生工作者还应该保持宽容的心态,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质疑,允许有来自学生群体中的不同的声音,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工作。
3.5 完善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实现自我学习。通常人的积极性除受自己实际需要的影响外,还收外在效果反馈的影响,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力争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比如学校内部奖学金的评定体系,在综合考虑学生成绩的基础上,还要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要想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必须要首先重视内因的作用,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应用,推动学生个体形成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的基本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促进个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外因的作用,包括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方法、学校关于学生行为的考评机制、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现代化技术应用状况、激励制度等内容,充分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发展与建构,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系统化构建与发展,最终推动高校管理工作的科学与持续进步,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刘文晓.和谐社会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33-34.
于东江,王燕,姚远等.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9,(9):106-108.
[3]李敏.论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J].教育探索,2011,(5):102-103.

点赞:5953 浏览:1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