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标本兼治“阅读经典——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标本兼治之法”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笔者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标本兼治之法:阅读经典可以吸收民族文化营养,使学生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必备步骤。
关键词:阅读;经典;语文素养;标本兼治
中图分类号:H31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并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列为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认定,但是当代学生的语文素养令人堪忧。
我们在求职中,经常会听到学校老师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者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太差了,写个材料,干巴巴的不说,有时候还语句不通,读来令人费解,甚至还错字连篇。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语文素养堪忧,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尤其是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这个现实责任的考虑,欲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学阶段的基础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提出了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标本兼治之法——阅读经典。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成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想当然,欲把语言文字的素养转化成文化素养,必先读书,即阅读经典。

一、阅读经典,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

正如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代表着意大利民族文化;普希金的诗歌、托尔斯
泰的小说讲述着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歌德、海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808so.com
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是日耳曼民族的象征一样,世界各民族都有一批长久不衰、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民族经典。欲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组织学生阅读各民族文化的经典。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民族经典文化像是母亲的乳汁,只有大量阅读民族文化经典才能使学生从各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吸取营养,才能转化成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个人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决于他对传统文化吸收的多少。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做到这些必须大量阅读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营养才能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经典,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

语言文字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符号交际系统,同时也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通过阅读民族文化经典,可以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在吸取营养的同时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客观世界,并形成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
笔者在深圳市南山区外国语滨海中学参加教育实践时曾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外作业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有一项是关于阅读经典:
问:你认为你的语文老师给你布置的作业中,哪种类型的效果最显著?
答:我的老师主张让我们多读书,读经典的书。其实我觉得多读书还是很有益的,对学习语文来说是一种积淀,同时能够提高我的理解能力,这也有助于我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如历史、政治等。
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最好的方式方法即是读书,他们认为通过阅读经典,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从而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开拓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提高,不但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其它学科如历史、政治等的学习。
由此可见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学习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

三、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前面我们提到,学生认为阅读大量书籍有
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为知识躺在书中是死的,只有阅读才能让它鲜活起来。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思维的形成的过程,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又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正如陆游诗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阅读经典,积累素材,然后参加实践,知行统

一、将阅读转化为血肉、智慧、力量即转化成自己的表达能力。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思想的个体。阅读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智慧的过程,学生将运用自己的智慧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写出的文章将观点鲜明、立意高远、感情真挚、手法娴熟。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将得到很好的培养。正如杜长明所说:“一只雏鸟的孵出,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恰当的时间,温度和时间成了雏鸟破壳的外界条件,一篇作品的创作,也需要知识的沉淀和智慧的酝酿,知识和智慧便成了作品诞生的必备条件。”?2?知识和智慧从哪里来呢?靠阅读经典。
庄子的,《逍遥游》中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这就阐释了一个道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只有大量阅读经典,积累“源头活水”,才能有“如许清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阅读经典,语文教学必要的步骤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正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人类
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3?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4?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言中特别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5?
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学到初中,语文教材及语文读本的编写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民族文化瑰宝中吸取民族文化精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从而积淀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是其必要步骤。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经典,了解民族文化精神,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心理。
总之,阅读经典,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则,是标本兼治之法。
参考文献
[3][4]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上海: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杜长明.阅读是写作的孵化器[J].武汉: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7
[5]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5

点赞:16437 浏览:63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