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儒家文化体现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以1982年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产生至今,茅盾文学奖可以说与中国新时期文学同步。虽然它的历届获奖作品并不都能孚众望,甚至引起很大争议和质疑,但作为唯一一个全国性的长篇小说大奖,这种与新时期文学的同步性、全国性、以及它的题材的广泛性,它的进展、它的获奖作品以及与之有关的争论就可说是一部活生生的新时期的文学进展史!不论是以推动茅盾文学奖自身进展的角度,还是以更加广阔的各个时期文学进展情况的角度,都足以让探讨者对之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探讨。目前对于茅盾文学奖的探讨,更多的局限于它的评奖制度以及获奖文本所体现出来的美学特点方面。本论文力图以文化的角度切入,来探究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的儒家文化体现。事实上,在此,我们更愿意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看作新时期文学进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由此看到在历时的长河中,儒家文化传统在当代文学各个题材领域中的体现、反映、一贯性或者某种流变。也可以说,通过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映衬当代文学中儒家文化传统体现的现象、状态及其现代转化。现代文化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绪论部分除简要介绍了茅盾文学奖的探讨近况外,并对以儒家文化体现这一探讨角度的选择、儒家文化的当代际遇以及以作家和读者的方面看儒家文化对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影响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而历来我们对于现代文学与儒家文化传统之间的联系探讨较多,对当代文学中的这一因素关注较少。新时期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在深层心理上是当代文化工作者现代化与民族认同双重焦虑的结果。儒家文化传统造就的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政治心态以及对读者的阅读期待的塑造和影响也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时代色彩、现实品格和意识形态性有着极大的联系。第一章挖掘获奖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体现以及对儒家文化核心精神“仁义”的体现与理性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主要以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获奖作品对共同的民族历史的建构,它建构着我们共同的历史想象,建构着我们的政治身份和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归属感、历史感;对民情风俗、地域文化的着力体现与语言的利用。这些方面往往负载着作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或反思的复杂情感;而最为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的挖掘。“仁”学的思想在我们的民族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形成了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作品体现了由于儒家文化内部的矛盾导致的“仁义”在人物身上的二重性,在此,我们对于“仁义”的理性反思更注重于作家本身,提倡人道主义精神的当代作家自身思想上体现出某种片面性。这种片面性造成了作家塑造人物时的不平等态度。第二章选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不同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在现代化的历时性进程中,来看作家通过作品所体现的对儒家文化传统不同的态度和认识。革新小说更多地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对于现代化的阻滞,《沉重的翅膀》和《英雄时代》都以现代化为其价值指归,但《英雄时代》也开始意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定需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的优秀因子。《白鹿原》和《秦腔》更对中国儒家文化投去了深长的眷顾,书写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挤压下的衰落、困惑以及它不无顽强的生命力。《额尔古纳河右岸》则涉及到传统文化与人的心灵皈依这一重大的主题。它们既对儒家文化体现出更多“温情的敬意”,也意识到它必定衰落的命运,看到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也清醒地看到现代化的各种弊病,体现出作家更加复杂的情感立场。由此作家也以不同的题材空间承载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第三章论析获奖作品对儒家文化精神精髓的开掘。儒家文化精神主要通过作品中人物体现出来。在此,我们以其体现的主要精神向度,将人物分为四种类型:体现了爱国精神的革命英雄、具有最朴素仁义思想的普通民众、一心为民的革新者以及知识分子。在本章,除了对这几类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文化精神作一整体性的体认,更通过《张居正》、《白门柳》、《东藏记》、《你在高原》等作品的浅析对获奖作品中士和知识分子这一人物形象谱系进行详细的论述。因为士和知识分子作为知识、价值的创造者、维护者和传播者,最能充分地体现时代文化的精神品格,通过它们见出作家对儒家文化精神精髓的书写和对之的当代观照。第四章主要以获奖作品中的反思小说和革新小说为探讨对象。反思小说和革新小说总体上是以现代性为其价值指归的,它们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想象和书写。本章即论述传统儒家的政治思维方式如何影响了作家的现代化想象。的正当性与当下社会的合理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某种同构性,而政治思维阻碍着作家对现代化进程更深刻地体现和理解,导致了作品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这也使它的国家想象不可避开地具有了一种乌托邦色彩。以女性形象塑造中体现出来的男性价值立场以及性别联系中的男性本位倾向、“人”的塑造中个人与法理意识的缺失等方面也见出作家的政治思维导致作品中人的现代化的偏颇和缺失。第五章论述获奖的女性作家文本对传统儒家的颠覆及其矛盾。第一节以三点来论述女性作家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体形象的塑造、对传统成规的质疑以及文体风格上自然流露的“女性气质”。第二节以《无字》和《长恨歌》的文本细读来看张洁和王安忆对传统儒家的颠覆及潜意识中的那种矛盾。女性作家还无法摆脱男性话语的影响。结语部分简略浅析获奖作品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关键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论文儒家文化论文知识分子论文政治思维论文儒家论文
本论文由www.808so.com中文摘要8-11
ABSTRACT11-14
绪论14-39
第一节 茅盾文学奖的探讨近况及探讨角度的选择14-23
第二节 儒家文化传统的当代际遇23-30
第三节 儒家文化传统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30-39
第一章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基39-52
第一节 获奖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体现39-46
第二节 儒家文化核心精神“仁义”在作品中的体现46-52
第二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家文化传统52-78
第一节 革新小说对儒家文化传统的体现与深思——以《沉重的翅膀》到《英雄时代》52-58
第二节 乡村小说中儒家文化传统的困惑与流连——《白鹿原》和《秦腔》的文化选择58-70
第三节 传统文化如何讲诉自己——《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化意识70-78
第三章 弘扬民族魂——儒家文化精髓的“返本开新”78-123
第一节 儒家文化精髓在人物身上的体现78-84
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84-89
第三节 历史、文化、道德中的“士”——论《张居正》中的张居正兼及《白门柳》中的士人形象89-103
第四节 一腔浩气吁苍穹——宗璞《东藏记》的知识分子立场与书写103-111
第五节 背叛与回归——张炜《你在高原》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111-123
第四章 获奖作品中的政治思维与国家的现代化想象123-154
第一节 文学叙事中现代化想象的儒家政治色彩123-140

一、反思小说中话语与政治话语的结合124-128

二、“父亲”形象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128-133

三、道德理想主义与叙事乌托邦133-140

第二节 政治思维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140-154

一、政治思维对女性形象体现的偏至140-147

二、政治思维对人的现代化的影响147-154

第五章 女性文本对传统儒家的颠覆及其矛盾154-174
第一节 女性作家获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55-160
第二节 《长恨歌》与《无字》中的意识160-174
结语174-176
附录一176-179
附录二179-180
参考文献180-186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186-187
致谢187-189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89

点赞:11413 浏览:45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