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思考关于精品新闻深思要求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写精品新闻首先应该有精品意识,那就是在新闻发现上独具慧眼,在新闻表现上别出心裁,在内容上是独家新闻或者有独到视角。尤其是在资讯发达的当下,只有精品新闻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让读者浮想联翩,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
所谓独具慧眼,其实就是新闻敏感性,是对新闻事件的感知能力,有点类似于意识中的灵感,脑子里的一闪之念,忽然从眼下惯常的会议中感知到另外一种东西,或者从眼下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某种潜藏着的东西,一篇高质量的新闻作品因此而诞生。这是和人的整体素质有关的。因为是不是新闻,能不能写出精品新闻,要靠好的眼力去发现和判断。一事当前,能见别人所不能见,或者说常人见浅我见深,别人见小我见大,这需要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学识和业务水平才能达到。
要做到独具慧眼,笔者认为,一是要具备对新闻事实的判断能力。同是一件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不起眼的苗头性、趋势性的新闻事实,不同的记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有些人觉得毫无意义,而有些人会觉得是重要的新闻,这源于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态势的了解和把握,以及对不同事实之间的联系与交叉的洞见、综合判断和分析的能力。二是要具备表达能力。现在我们的新闻写作太过标准化,五个W说清楚,领导的讲话摘取其骨架,甚至形成八股文般的模式,文风上有创造性的不多。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之所以成为新中国新闻史上的名篇,原因在于它的作者不拘成规、纵横捭阖、恣意而为、文风独特,总之是由作者强悍的个性酿成的。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用散文化的手法写新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颇受同行好评。
一篇精品新闻从内容上来说,它的新闻事实或者主题肯定不是司空见惯的,要么是重大新闻事实、重要的历史事件;要么是一般新闻事实中别人没有意识到的有重要意义的部分;要么是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提取出来的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那一部分。从表达方式来说,精品新闻一定是有深刻的理论概括、有生动的现象或细节描述,其语言也能从眼行的新闻写作成规中跳脱出来,新鲜的概括、新鲜的比喻或者形象化的描述,结构上把本不相干的新闻事实组接到一起,总之,它的表达方式一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譬如说,有一年歌星红豆来南阳演出,当时南阳几家媒体闻风而动,南阳日报也派出了负责文化版的记者周若愚去采访。红豆一会儿说要去买衣服,一会儿说要去做别的事,因为时间有限,所以好几家新闻单位都没采访成,第二天只是发了个很小的消息。若愚性子好,陪着他买衣服,但自始至终也没采访成。按理说,她也可以写个消息交差。但她独具慧眼,没有按一般的套路写,而是将自己和红豆短短接触中的所见所闻用白描手法写了一篇《一次不成功的采访》,结果就这一篇和其他新闻单位的消息不一样,成了独家新闻,引起了社会关注。这篇文章后来还上了《河南日报》,并被评为当年度河南省周末(副刊)好新闻。这篇文章的成功是独具慧眼的发现并逆向思维的结果。这样的新闻在内容上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角度,这种角度往往是事物的反面或鲜为人知的某一侧面,这种反常性本身就容易拓展人们的思路,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式。思维定式会导致思维的惰性、刻板性和迟钝性,突破思维定式,自然就会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就容易发现新角度,成为独家新闻。
解放日报原总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宋超在上海高级新闻培训班讲课时也谈到了对新闻的发现要独具慧眼的源于:毕业小结www.808so.com
问题。他举了一个例子:1995年经济宏观调控,上海经济也大幅度下降,而当时上海地铁一号线刚刚竣工。当时各媒体都是报道“地铁线通车了”,有人说“地铁解决了交通问题”,提出了地铁经济改变了时空观念等,地铁报告文学也已经出来了。但一个重大工程的背后隐含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他知道地铁一号线的建立是同志调研后决定的,这是我国第一次利用外资在中国搞重大项目,说明我国基础建设可以利用外资,这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于是他便让搞金融的记者去搞这个报道,跳出了搞建设报道的圈子。宋超亲自拟题:《地铁向世界证明:我们不再害怕 我们有这个能力 我们的目光远大》。当时只有这一篇新闻这样报道,和任何一家媒体的新闻都不一样,这篇文章被评为上海新闻奖一等奖。笔者认为,能在好多家新闻单位的共同采访中独具慧眼发现并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这确实需要真功夫。
独具慧眼还要注意不能忽视“小事”。有时候“小事”是表象,抓住“小事”认真去发掘,能发现更深的东西。一些记者之所以丢掉本来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就是没有看到“小事”后面的大问题。一年365天,真正惊天动地的新闻能有几个?大量的新闻是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反映、提炼、挖掘出来的。笔者在采写南阳发明防伪瓶盖的厂长李士英时,本来是写他搞技术发明、获得很多专利的事,但是在采访中听到他不经意说起厂里用了下岗女工时,笔者便换了角度,到厂里采访下岗女工,结果问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故事,譬如李士英从来不欠工人工资,而且在南阳首家推行周薪制,工人们说起来都感激涕零等。小发明新闻变成了为政府分忧解难的大新闻。这篇标题为《李士英行为》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市委书记亲自批示让各级干部阅读这篇文章,向李士英学习等。省委副书记春节前到南阳慰问时听说了这件事,特意到工厂看望了李士英并为其发放了5万元慰问金。笔者接着又写了两篇后续报道,形成了一个系列。该报道获河南省好新闻二等奖。
发现精品素材并不一定就能写出精品。怎样使新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这需要认真构思。像做菜一样,一样的菜、一样的作料,厨师做出来却有高下,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
笔者觉得精品新闻首先得有个好标题。还以宋超讲的例子来说。一个记者写了一篇政府采购的报道,标题是《政府采购已成……》,文章写得很一般,因为时间有限,马上就要上版,不能对文章做大的修改,宋超说只能在标题上做文章了。于是,他把标题改为《本市政府采购费用——真省》,标题简洁明了,很有人情味,能吸引人看下去。
素材固然重要,不好好选择仍然写不出精品新闻。就像一堆好菜全部放锅里不一定能炒出一盘好吃的菜。有很多记者采访比较扎实,面也比较宽且有深度,本子上记了好多,但不善于把握素材,常常觉得这也重要、那也重要,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掉,写文章时一股脑地把素材堆上,结果看起来杂乱无章,有时甚至湮没了主题。一个好题材因为记者的不善把握生生浪费掉了。应该选择和主题关联密切的,细节生动、能打动读者的,能引发人想象思考的素材来“炒作”,才能写出精品新闻。
精品新闻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辨性。《解放日报》在逝世时发了一系列悼念文章,但没有一篇能压住阵脚,没有充满思辨性的文章。当时外滩一片悲哀,连外国轮船也下旗志哀。为什么同志的逝世会有这么多人悼念?报社组织讨论,得出结论:因为同志改变了人们的命运,作为伟人,他改变了一个时代。于是,报社组织记者采写了一篇7000字的文章,标题为《命运与共——上海人民沉痛悼念小平同志》,文章分了四个层次,写了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一座城市的命运,我们未来的命运。文章思辨性很强,富有感彩,写出了为什么“悲”,反响强烈。
是不是精品新闻,应该是读者说了算。读者认可、争相阅读、口口相传,自然就是好新闻、精品新闻。许多报纸在写一个地方的重大工程建设时,常常写得很大、很宏阔,但有时不可读,或者是只能让领导读,大多读者并不买账。究其原因,是和读者的阅读有距离。上海当年建高架路,可谓上海市的重大工程建设,但解放日报的记者在写作时,并没有写重大工程,而是着眼于普通百姓。如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拳拳之心托起世纪路》。文章写了一对大龄青年刚结婚装修好了房子,后服从动迁。还写了一个钉子户,最后居委会帮助他解决了困难,使他顺利搬迁。高架路使10万户居民动迁,很多新闻单位都报道了此事,但都写得没有人情味,不从人性写,和读者有距离。想想看,没有10万居民的支持和理解,上海能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吗?重点工程当然是大新闻,是精品新闻,但如何让精品新闻做到既意义重大,又可读性强,上上下下都喜欢,10年20年后,还能让读者记住和谈起,经得起时间的涤荡,这是需要好好思考和研究的。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

点赞:8480 浏览:3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