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文化生活《文化生活》课提升高中生文化素养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化是非常宽泛的概念,高中生文化素养表现为学识程度、才艺技能、文化品位、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待人处世行为。《文化生活》课教学对高中生的现实积极意义以及存在着容易混淆了文化与知识的关系,文化的抽象和具象的转化,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探讨了《文化生活》课提升高中生文化素养的几种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文化生活》课;高中生;提升文化素养
1671-0568(2012)30-0181-03

一、文化与文化素养的概述

1.文化的概念。“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有“文治与教化”的意思,高中《文化生活》教科书是这样定义文化含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文化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道德等,中国文化更突出道德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余秋雨先生认为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一切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文化不应是文字和知识的堆砌物,而是人对生命敏感和谐的感受和体验,是人内心里的一种精神实体,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和生命一体存活的。
2.文化素养的含义和表现。我们的《文化生活》课本中指出,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收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应该表现为他的学识程度、才艺技能、文化品位、语言表达以及良好的待人处世行为。高中生通过《文化生活》这门课程的有效学习,能够在学识、技能、文化品位、为人处事等方面水平得到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其一,学识程度。高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和接受新鲜知识最佳的阶段,他们的理解力和领悟性很强,增强对中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充分了解,可以丰富其学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其二,才艺技能。高中生不仅要有自己的才艺,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真正喜欢且勤于专研的才艺,才能散发其魅力。比如,一个高中生学习书法,如果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808so.com
教师只让他把字写得好看,而没有其他要求,就会偏离书法学习的本来目的。要通过写字来理解字形、字义,理解人的生活,理解人的思维,这才是文化素质培养的目的。
其三,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往往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后天的培养。如果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较浓的环境,在多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自然比较高,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会较强,这是承载文化的环境氛围。
其四,较强的语言表达。高中生正处于敢于自我表达、自我展示的阶段,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善于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内心感悟表达出来,尽管不一定是文化主流观点,但也是文化素养的展现。
其五,良好的待人处世行为。高中生光有丰富的学识还不够,还得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富五车却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只能是个孤独的会学习的学生。要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行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团结同学,有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文化素养的直接表现。

二、《文化生活》课的教学反思

1.《文化生活》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文化生活》课设置五年以来,体现了国家对于文化类课程的重视,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致的,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高中生能更多地了解本国文化。历史和传统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并不是虚拟的东西,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真情实事,是从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培养出来的精华。通过《文化生活》课程的学习,高中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了解本国文化的传统,了解本国文化的根和种子,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对文化加以传承和创新,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高中生能正确看待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热”的思潮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一些高中生心目中,有着盲目的崇拜西方文化的心理,为克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衷,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给高中生以科学、辩证地分析西方文化,认清其两重性,正确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反对腐朽文化入侵和文化霸权主义,正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2.《文化生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容易混淆了文化与知识的关系。
第一,教师教学内容偏向知识化、理论化。《文化生活》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原因存在于这样几个方面:①教师存在较大的升学压力,因而课堂上更关注高中生知识的掌握、理论的理解、解题的技巧,对文化素养的目标关注度较少。②政治这门课程不是主流学科,因而很多学校在课时安排上很紧,一般一周就两节课,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没法扩展,只能以理论知识体系为主体进行教学。③少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的文化功底欠缺,难以执行新的课程要求,只能就知识讲知识的教学方式。为了应对高考,大多数教师只能采取画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和典型例题示范的方式,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生成。
第二,学生学习有些应试化、机械化。笔者曾经对高二学生做过一项调研:在《文化生活》课学习中你认为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如下:①第四单元知识体系有些“大而空”,考试表达有些困难;②书本有些事例陈旧,不符合九零后高中生的认知领域;③虽说是文化与生活,可第一单元还没讲生活中的文化,首先介绍文化的含义,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即教材的理论逻辑与学生的生活逻辑有些是相背离的,造成理论抽象而无生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文化生活》这个课程知识体系的确浅显易懂。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引导,调动学生探究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兴趣不会太大,课堂上是习惯性地记笔记,考试前习惯性地熟读背诵书本和笔记,应试化学习依然存在。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808so.com
导,调动学生探究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兴趣不会太大,课堂上是习惯性地记笔记,考试前习惯性地熟读背诵书本和笔记,应试化学习依然存在。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808so.com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0009 浏览:13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