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效益国内外产业集聚论述及其高经济效益正相关联系

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区域都出现了大批的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能否带来行业的高经济效益问题上,国内外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与看法。本文基于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20年以来从分散到集聚的行业利润率对比数据,运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对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产业、企业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 经济效益 区域范围行业利润
所谓产业集聚,指的是在某一区域范围内,高度密集地将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配套企业或者与之相关的上下游服务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种产业集聚现象。而所谓经济效益,指的是在生产销售某种产品的过程中,在同等劳动消耗或者尽量减少劳动耗费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更多经济成果,谋取更多经济利益。面对产业集聚区的不断增加,在产业集聚同与之相关的经济效益两者关系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在新源于:免费论文查重站www.808so.com
时代新经济背景下研究两者关系,明确两者关系是否存在确定性,进一步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强化证明两者关系,这对于规范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产业布局,规范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从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20年以来从分散到集聚的行业利益润率对比数据分析出发,运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对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产业、企业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关于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产业集聚与经济效益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始,美国学者贝恩开创性的对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两者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两者间存在着确定的相关关系,首次提出了产业集聚对于减少市场竞争,增强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合谋有着非常好的行为效应。这种效应的产生能够为行业扩大销售,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带来良好的效果。1978年,法国学者赛文在针对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研究中,这样指出:“在市场竞争条件不变、产业需求弹性不变的情况下,产业集聚化程度越高,与之相关的行业销售率越高,所得回报率越高,承认贝恩研究中两者之间的确定关系”。1997年,英国经济学家泰格林在针对两者关系研究中这样指出:“产业生产成本的不对称直接导致其产出的不对称,客观上导致了产业的集聚指数的上升,随之而来带给低成本产业更低的租金成本,降低了产业的投入,从而有效增强了产业的行业利润”,比较明确地指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2年,在针对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同行业效益两者关系的调查后,我国经济学家魏厚凯此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制造业集聚度与利润率指标的分析,较为明确地指出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同行业效益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在2004年,学者白建文和徐勇的研究同样对此持赞成态度。而2001年6月马建堂对我国范围内5个行业集聚度最高和最低的行业回报率的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多数行业中行业集聚度同其经济效益增长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
总体来说,从国内外关于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在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问题上,大多呈支持态度,而关于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文献却是意见各异,尤其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两者关系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集聚度同行业利润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通过变量选取和数据分析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两者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区位嫡指数作为研究区域产业集聚程度方法,通过对某个产业在区域生产结构中的发展水平同全国水平相比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分析,进一步研究区域范围内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之间关系。具体公式为:,其中,R为地区产业集聚度,i为产业,j代表区位嫡,eμ代表j范围内i的工业总产值,ej为j范围内的总工业产值,Ei为全国范围内i产业的工业产值,E为全国范围内的工业总产值。
在公式中,位于分子位置的是区域j范围内产业i所占j范围内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位于分母位置的是产业i占据全国范围内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研究Ei能够有效衡量j区域内i产业同全国范围内同产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更可以有效地测量出区域j范围内i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在R大于1的时候,可以证明i在j范围内存在着集聚状况,同时R指数越高,i产业在j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当R小于或者等于1的时候,即证明i在j的分布程度同全国水平相当。
笔者为了更具普遍性地对产业集聚度和相关经济效益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性研究,采用最具普遍性的利润率衡量方式进行分析,对于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产业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总收入×100%
对于本文中的样本数据,采用从1989-2010年期间我国制造业年度数据,样本容量为20,整个研究数据均来源于20年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和咨询行数据库收录数据。实证分析采用区位嫡指数表示集聚程度,用PNI(行业销售利润)率表示相关的经济效益。因为数据的自然变化从整体上不会改变原来数据所具有的协整关系,同时能够让数据趋势变得线性化,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变量进行自然数的变换时,将变换以后的变量用LNR和LNPM分别进行表示。
产业集聚与经济效益关系的实证分析和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从严格意义上讲,传统对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往往要求采用没有确定性趋势或者说随机趋势的平稳时间序列。然而,从现实经济中的时间序列情况来看,大多数都是非确定性的不平稳序列。所以在关于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两者关系的协整分析前,首先应当验证变量是否平稳。笔者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办法,利用Eviews软件对LNR、一阶差分变量和LNPM等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变量在没有通过ADF检验时候是不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变量呈现在10%和1%的显著水平之下,表明LNR和LNPM两个变量的差分序列具有平稳性。

(二)协整检验

对于协整检验,它的展开首先应当建立在对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K的确定之上,如果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808so.com
VAR模型的K太小,则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误差项的自相关。而如果K太大,则可能导致自由度降低,最终影响到被估参数的效用性。笔者在K的确定上使用SC准则和AIC准则,最终确定K值为1,如表2所示。
同时,由于实证研究中的协整检验过程是通过对无约束情况的VAR模型通过向量协整检验向约束后的VAR模型转变,所以协整检验有选择性的滞后阶数应当是无约束的VAR模型中的最优滞后阶数减去1之后的阶数。
当滞后期数K确认之后,接着就是进一步验证协整中时间趋势和常数项,然后才能对相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对时间趋势和常数项进行验证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协整检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当水平在5%之下时,临界值小于原假设“r=0”所对应的迹统计值,所以拒绝;当临界值大于原假设“r≤1”所对应的迹统计值,所以接受。在两个变量之间有着唯一的协整关系,具体方程如下:LNR=2.161022×LNPM。
但是这还不能证明存在协整关系的两变量之间有长期均衡关系,只有当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经过平稳性检验之后,即当协整方程残差具有平稳性,才可以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关于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对残差序列的ADF检验表分析,可以说明1%的水平下,协整方程的残差通过了平稳性检验,两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通过协整方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产业集聚度增长时,相关利润率也会随之增长,增长比例为1比2.16。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只能表明两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而这种均衡关系是否可以构成有效的因果关系,还要做进一步验证。格林兰提出了有效的Granger因果关系验证办法,可以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办法如下:在关于Y对其他变量的回归过程中,如果说Y的预测改进可以将X的滞后值囊括进来,即可以认定为X是Y的Granger原因,两变量存在均衡的因果关系,验证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对LNR和LNPM之间因果关系验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利润率同产业集聚之间存在着均衡的因果关系,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利润增长,但是利润率的产生同产业集聚没有因果关系。
综上,产业集聚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度越高,经济效益越好。
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完善建议

(一)政府层面

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有关政府组织应该发挥其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功能。产业集聚区内需要一个包括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和其他机构分工协作的综合服务体系。政府应该扶持这类机构的成长,为集聚企业提供海内外市场的动态需求信息和产品的技术信息,使该产业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

(二)产业层面

加强产业集聚的创新培育体系,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步伐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集聚效益持续发挥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聚集起来的企业具有良好的分工与协作、持续的产业关联性和良好的产业竞争能力。因此,要注重培养产业集聚区内创新的商业氛围,增强企业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企业层面

企业特别是产业集聚区范围内的主导型企业,应该发挥其在产业集聚方面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主导型企业一般有较长的产业链,它需要大量的上下游企业与之进行供、产、销各环节的协作,这可以吸引和带动相关企业向专业区域内集聚。尤其是中国制造业,从当前产业布局来看,主要处于布局集聚经济效应和城市集聚经济效应状态,内部集聚经济效应较弱,主导型企业能够通过效率改进和内涵扩张等方式有效促进产业内部集聚经济效应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奕,童牧.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动态与路径选择—基于长三角第

二、三类制造业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7)

2.盖文启,朱华晟.产业的柔性集聚及其区域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0)
3.于珍.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优化分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4(8)
4.吴利学,魏后凯.产业集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理论前沿[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3)
5.洪银兴.用主流经济学方法研究产业集聚—评梁琦教授著《产业集聚论》[J].经济研究,2004(10)

点赞:31220 浏览:13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