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恰当提问恰当,推动教与学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活动是一种学问行为,整个教学行为的过程是离不开提问的。相信每一位老师读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在使用相同教参的教师身上,为什么会出现有些老师的课上得“色、香、味”俱全、精彩绝伦,而有些老师的课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808so.com
却让人厌烦、味同嚼蜡呢?我看有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师在做课堂提问设计上有高下。
如此看来,要上好一节课,不仅仅取决于一位老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厚程度,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流上,一次恰当的提问是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收取实效。
那么,如何使课堂的提问变得恰当呢?这就是老师们的一道难题。多年来也有不少专家老师归纳总结出一些比较切实的技巧。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总结了一些愚见:
一、课堂提问必须合情合理。所谓“合情合理”,简而言之就是要看“问题问得是否有目的性和科学”。
可问则问,不必问就不问;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不能为问问题而提问,更不能只是为了搞课堂气氛而发问;而且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在教师的调控下有序进行,减少弯路,做到教学的最优化。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水平和臆想去过高地要求学生,否则强人所难,违背了的教育的规律。如果学生已经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水平,那我们当然可以确定更高的目标。
比如,在到入《春》这一课的时候,如果设计问题是,“你喜欢什么季节?”学生的答案就会众说纷纭,并且能够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按要求回答本无可厚非,但是与教师引课题的目的不能吻合。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够合理,很有可能越讲离题越远。
课堂提问可以尽量活泼、生动、幽默些,但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某些低层次的情趣而丧失科学性。
例如,《春》一文中的问题,“写小草偷偷的钻出来,用了‘钻’,花为什么就不钻出来?”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是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因为花和草各自展现的环境条件是迥然不同的。草生于土中,作者用动态的“钻”,形象地描绘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旺盛生命力。而花孕育于蓓蕾中,悬浮于枝头之上,当然没有钻出来的可能,如果要描绘花开,只能用绽开之类的词语。显然这样的问题是不科学的。设计问题的教师很可能是要通过类比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回答出精当的动词,准确地表述花开的现象。但是由于提问的设计不科学,两种目的均无法达到。
二、课堂提问必须适时适度。做到“适时适度”就必须要求老师在课堂准确的把握提问时机,而且必要时一定要进行追问;当然,在做问题设计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尽量不要问一些可以不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更不要提出令全班鸦雀无声的问题,过难过易都会使学生对提问失去兴趣。
有一位老师讲解《故乡》一文时,他的提问恰到其时。他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做到在教材的重点、难点之处。因为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畏难情绪,问题一出必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我教《祝福》时,指导同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会死去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礼教杀人”的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
在课堂上提问更应该注意适度和必要的追问,善于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打开思维的门扉。
比如,在教学《故乡》,觉得授课老师的提问确是恰到好处。她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又说不出,这位老师又设置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提问相机,适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③这是生活的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提问要注意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问题分解成难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出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样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得快——“变得快”、“反常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的?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总之,要通过提问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都积极活跃起来,并向纵深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捕捉适当的时机进行提问相当关键。要使提问达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善于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他们的思维大门。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想象进行思维,从而使知识融合贯通,产生顿司,使学生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并产生良好的教学运行效果。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16208 浏览:7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