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方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策与途径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目前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还不强,这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应通过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树立主动服务理念,对接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社会服务方式,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等途径,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关键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1673—1573(2012)03—0083—05
地方高校能否赢得地方政府、企业和人民的赞誉,关键在于是否立地、办出特色。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拓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空间与渠道,对提升地方高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现状及成因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分析

1. 高校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仍然是“关门”办学,缺乏主动服务与合作互惠意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只考虑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对应,在职能与功能定位上,只考虑满足自身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尚未设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组织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难以发挥。
2. 校企合作缺乏良好环境。个别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不重视,不少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这些书面协议大多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秀凭据,既无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更无合作共享的核心技术和经济共同体。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企业缺乏与高校合作的动力机制。

(二)影响地方高校服务能力的外部原因

1. 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不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无章可循,不仅影响了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没有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导向不够清楚、不够明确,对如何开展社会服务缺少实质性规定。地方政府财政扶持产学研的政策很难到位,缺乏鼓励企业支持高校的激励措施,产学研结合的社会环境与高校服务地方的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 企业对地方高校缺乏了解和信任。由于企业对高校了解渠道不通畅,许多企业对地方高校科技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信赖感,加之受“品牌”意识的影响,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去寻求大城市或外省高校,也不愿意接受本地高校“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技术服务。一般大型企业科技研发力量较强,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接纳技术服务的外需量较少,“屏蔽”了与外界的科研协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研发与创新需求小,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与高校合作的期望与项目。由于校企双方需求信息不畅、资金缺乏、中试风险大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导致高校科研与产业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推广的产业化与商品化。
3. 现行地方高校的评估指标欠科学。就地方高校来说,上级评估主要考核有多少立项课题、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少合作协议、开办了多少“订单班”,而合作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却无具体评价指标;所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否具有真实性却不进行实地考察;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程度与校企融合的深度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对高校教师而言,以主持或完成项目的多少、级别、成果获奖和论文发表数量等指标作为评职称的硬件。因此,校企合作只是在玩弄花架子,只看重项目对职称评审的作用以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至于经济效益与社会需求则放在其次,存在明显的功利性。

(三)影响地方高校服务能力的内部原因

1. 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地方高校大多设有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财务处、人事处等二三十个管理机构,却缺少行使服务地方职能、推进校企合作、广泛联系社会和争取社会资源的职能部门,社会服务还没有上升到高校的组织目标上来,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列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有些高校社会服务仅仅注重表面,重计划、轻落实,有口号、无行动,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做材料”。也有些高校社会服务队伍缺乏组织领导,集体合作攻关少、单兵散兵作战多,教师的个人行为还没有上升为高校的社会职能,致使社会服务的能力不强,客观上造成社会服务难以有效开展。
2. 缺乏激励服务的政策。有些高校没有出台规范社会服务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分配政策。考核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只对教师的授课课时、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而教师是否进行了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创造的经济效益、受益者的评价等,都没有列入绩效评价指标而给予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与奖励,伤害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3. 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不少高校存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808so.com
在“攀高”、“求全”“贪大”,以追求升格、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为目标,丢弃了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托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的定位准确与否,能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不考虑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造成教学与就业的脱节,从而影响地方高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之策略

(一)构建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发展机制

1. 政府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社会服务的政策体系,通过强化制度引导和利益驱动,激发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稳固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关系,从税收减免上鼓励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同时考核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所产生的效益,以此来决定地方财政预算对高校经费投入的增长额度。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鼓励高校科技成果向地方企业推广应用。通过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成果评价和严格的人员考核与奖惩制度,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地方支持高校的合作吸引力。2. 高校构建激励的服务机制。机制是使制度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是由目标系统、制度系统和运行系统为框架构建起来的完整工作系统。高校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应围绕三大职能科学设置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成立“社会服务工作处”作为高校常设职能机构,负责执行为地方服务的业务职能,并通过目标任务设计、制度措施设计、组织运行设计,建章立制来加以落实。为激发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热情,要把下企业进行社会服务作为教师的职责范围并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和岗位津贴挂钩,以此调动高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二)建立政府牵头的校企合作战略联盟

1. 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地方政府要搭建校企沟通的桥梁,构建高校与企业及社会各方的联动机制,从而发挥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校企合作的办事机构,确定工作目标与模式,充分发挥在政策落实、沟通信息、传达需要、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保障高校直接参与地方建设的渠道畅通和工作常态化。
2. 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地方政府要将产学研合作计划列入年度国民经济计划中,加大对科技开发、科技服务、技术咨询的支持力度。按照“平等互利、自愿互惠”的原则组建区域性校企合作联盟,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以解决高校招生与就业问题为抓手,为高校与企业搭建人才供需平台;以构建职普贯通、中高职衔接、专本硕连读立体交叉的大职业教育体系为目的,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以帮助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格式www.808so.com
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为契机,建立校企科技攻关与项目开发相关机构。高校有能力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就会赢得企业的信赖,企业就会愿意出资融入产学研利益链中,校企互动的战略联盟关系才能稳固。
3. 吸引企业参与合作。政府要为地方高校提供吸纳高科技人才的政策,高校也要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增强对大师级专家的吸引力,才能增强企业对高校的敬重与依靠感,吸引企业主动寻找高校开展科技合作。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创新与人才的竞争。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借用高校科技人才、实验设备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研发,这不仅降低了自身研发成本,也降低了中试风险。通过组建科技开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大学科技园等成果转化机构,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三)提升地方高校科技水平与服务能力

1. 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地方高校应加强科研管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自身科技研发能力。以科研项目为纽带,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应用型项目的科技合作,项目选择应满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需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要以教授、博士下企业、企业高管进高校等活动为载体,密切专业与地方需求的联系,了解、研究、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动态,拓展产学研合作新途径。采取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对接的方式,通过供需洽谈会、信息发布会、成果展示会、专利转让推介会等形式,实现科研成果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向生产一线的转移。
2. 共同建立研发基地。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召集地方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组成的重大项目研究基地,以项目孵化为目的,设立高校与地方合作的服务基金,为多方直接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地方高校应主动参与企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拓宽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领域与市场。以优势学科和骨干专业群为核心,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组建开放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辐射作用。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中小企业重大应用项目的科技攻关,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承担地方科技成果产业化阶段的产品选定、技术开发、工艺中试和新技术产业化工作。
3. 培养地方急需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最直接和最主要的任务,教育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①,必需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来开门办学。地方高校是由地方财政投资兴办,应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为办学定位。要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实际情况,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增加急需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规模与类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享机制,鼓励高校、企业、科研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把高等教育延展到车间、农村和社区,实现教学与服务社会的双赢。

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提升内涵彰显特色,树立主动服务理念

1. 加强地方高校内涵建设。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是关键。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教学团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举方针,搭建教师在职学习和进修深造的平台,建设一支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围绕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才,坚持“学”与“术”并重原则,既要注重有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的学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又要注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实践中技能问题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一批既有学问又有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②以定岗定编、“职员制”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活高校教师工作机制,成立服务社会的工作机构,构建社会服务的体制,加强对服务地方工作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2. 彰显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本质在于教育属性与服务属性,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特征与历史文化资源,思考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确定服务对象。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要扬长避短地针对自身原有学科积淀和专业优势,凝练出特色鲜明、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骨干专业群。瞄准地方支柱产业的特殊需求,建设好优势学科和独特专业,力求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有所突破,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校品牌专业,培养区域急需的生产、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源于:论文怎么写www.808so.com
注释:
①、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年6月16日。
②杨敏:《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索》,《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第6期,第83页。
③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389页。
④袁立梅:《高校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期,第82页。
⑤张皓,等:《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刍议》,《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第91页。
⑥倪玉堂:《农民培训工作创新路》,《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第50页。
参考文献:
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808so.com
大学,2008.
张春爱.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董泽芳,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4]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1).
[5]金广.转变观念增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主动性[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
[6]林仲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09,(5).
[7]顾长兆.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地方高校科学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4)
[8]陈新民,等.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下的民办高校经营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
[9]姚志平,等.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困境与对策建议[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10]汪全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3).
[11]贾晓梨,等.推动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和方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12]鲁武霞,等.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提升“四个能力”[J].职教论坛,2012,(4).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点赞:27692 浏览:12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