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深思习惯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意识到学生在学习素质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有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学习意志的问题,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不会学习,没有思考的习惯。这不仅使教育教学达不到教师的期望值,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无论为了学生的现在,还是为了他们的将来,都应当自觉引导学生思考和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思考习惯。本文将对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的习惯培养进行探讨。

一、抓住文眼,引导学生思考

“文眼”是指一篇作品中体现其思想感情的句或段。“文眼”有明的、暗的,但并不是所有文章都有“文眼”。对于有“文眼”的文章,不妨抓住“文眼”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有利于体感知课文,使其充分体会到作品的妙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学习这篇文章时,抓住这个“文眼”来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把握住这篇文章的整体情感,体会到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描写之美、构思之巧,领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正确关系。这种教学提纲挈领、一气贯通,让人学得透彻,又能启发人的心灵。叶圣陶说:“教正是为了不教。”通过抓“文眼”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属于教学的真谛。

二、探究疑点,激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好多学生对文章产生不了疑问,或者说不知道疑问在哪里,课堂上仅仅等着老师提出问题。这种课堂学生无疑是学不到多少有用的知识的。让学生读书生疑,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能够提出让学生感到切实有必要而他们却没有发现的问题,以此来影响学生,来激发他们的思考。在教学巴金的《灯》一文时,作品运用象征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相当含蓄,学生在领会作者用意时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笔者在教学中抓住学生最容易忽视而又与作者的写作意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808so.com
图紧密相关的语言和细节不断地深入分析。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在这一感情转换过程中既无他人诱导劝慰又无突发事件,作者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完成这一感情转换的呢?作者写了一系列的“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为什么写了朋友的事情?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使学生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三、解析精点,调动学生思考

语言是理解课文的具体依据。一篇文章,从语言学习入手,教师应先抓住其中精要的句、段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去思考学习。这既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教学,也是使学生养成思考习惯之关键。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品较长。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仅仅抓住文章的精要句段进行讲解。文章的第一部分,重在阐释“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为了探讨“地坛”与“我”的关系,笔者重点讲解了这一部分的第三节和第五节,这两节文字是讲述“地坛”的环境。通过对这些句、段的语言进行品读、分析,可以使学生具体认识到“环境”与“我”的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理解了作者对“地坛”独到的感情。对于文章的第二部分,也未作全部的分析,而是抓住这一部分的第二、三两小节分析,这两节有着对母亲的细节描写,通过这个细节描写来解剖,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了作者母亲给予作者生存的启发,从而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一内容,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简练、选材的生动、写作手法的灵活。
当然,这种指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强化与坚持;另一方面也不能越俎代庖,需要逐渐引导,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抓精点来思考。

四、联系生活,活跃学生思考

生活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有回到生活实践中去,才能变成生动、有用的知识,才能得到不断的丰富与修正,也才能由“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说:“最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教学也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由对书本的学习转到生活实践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头脑活起来。如上文提到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笔者对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形象分析讲述后,立刻由此及彼组织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母亲。有位学生母亲早逝,她在谈到自己母亲过去对她的种种好处时潸然泪下,深深地打动了全班同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来。讲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笔者唱出了《葬花吟》歌曲,这为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奠定了基础。
怎样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而又不影响教学,那么,无论什么方法,也无论先后,都值得借鉴。
(于海江苏省邳州市运河中学221300)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27595 浏览:12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