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政治课思想政治课“转识成智”路径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塑造知识人”,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普遍遵循的信条,即学生受教育就是为了学知识,学生用知识武装了头脑、掌握了知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就能够获得成功而完满的人生。殊不知,这一信条恰恰忽视了知识的内涵自工业社会以来发生的重大变化——将原来包含人主体意志和理想人格的智慧性剔除在外,成为一种科学化、信息化、排除了个人主体性的存在。于是,对“塑造知识人”的信奉,造成了观照现实生活和人生发展智慧完全割裂的结果,无法达成善良的初衷。
时至今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在知识基础上删选、甄别、创造的能力以及运用各种方法妥善处理各方面信息和关系的综合能力,以求建立自主自觉地领悟真善美、追求真善美的健全人格。这是智慧的范畴,更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无法完成的任务。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要由“塑造知识人”向“助推学生智慧生长”转变。通过探究和实践,让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达成学科本真的追求与时代的人才培养的辩证统一,让单纯的知识传授性教学走向拥有知识“隐喻”内涵的智慧型教学,“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实现“转识成智”的飞跃。为此,以智慧特性为方向的教学建构不可缺失。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有效地进行“转识成智”的实践。

一、培养创造性——铸造“转识成智”的核心

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智慧有别于知识的根本之处,在其于知识习得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以创造性为核心的表征和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即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换言之,使智慧扎根于知识又超脱于知识的创造性,是智慧的核心。不难理解,了解了相关领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水平,必须;但停留于知识现状,不能。智慧者只有跳出原有知识的束缚,让创造性成为智慧的核心,才能不断前进。时至今日,创造性已成为个人发展和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关注创造性培养自然成为当今各国教育都不容回避的问题。不同学科相应要达成的智慧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创造性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猜想、假说和发明,也不同于文学的描述、设想和创作,思想政治课要培养的创造性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的高度综合性,是一种善于多角度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观点,辨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利害关系,进而能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拥有强烈而鲜明的社会意志的色彩。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停留于知识点传授的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学科蕴涵的创造性培养的生长点。例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挖掘相关创造性培养内容,将创新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挖掘相关创新性培养内容,凸显创新于生产者、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占得先机、赢取盈利,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教学中挖掘相关创造性培养内容,着力体现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真正走到了一起,使我们的党、国家、民族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和活动的设置上往往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含量,许多提问的知识逻辑显而易见,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答案,以至于学生养成了一见问题就低头翻课本找答案的学习惯性,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创造性意识培养的生长点,已刻不容缓。例如,在教授“公司的经营”时,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中公司的类型、公司经营的策略等表层的知识点,而要通过解读“公司”这项“伟大的发明”之所以伟大之处——组织上的创新,以此为教学结点来组织公司、企业的定义,公司的类型等知识;以相关知识点为基础,通过诸如“美国通用汽车的百年沉浮”的视频、“公司创造生产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的相关数据等材料的运用,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创新价值的理解,懂得创新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生命之源和经济生活发展的重大力量,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
充分调用榜样的力量,从学生崇拜、敬佩的杰出人物入手,通过渲染创新型人才的感召力,让学生在心向往之中激发学习的动力,效果十分明显。例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现李开复将自己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梦想的视频及文字材料,让学生感悟“奇思妙想”对于打开“梦想”、成就个人人生智慧的重大意义。
当然,仅仅让学生认识创造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的关键还在于经过思维训练,在切身体验和锻炼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提问。按照著名的布鲁姆分类法,课堂提问可分为六个维度,依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后来的学者经过课堂提问技能的研究,又将此概括为三个层次,即“回忆、应用、创造”,[3]其中居于最高层面的创造是思维的综合和运用,表现为学生通过相关问题的回答,向教师传递“思维的语言”。但在不少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更多地是集中在第一层次即对知识的记忆、追溯和识别,或是第二层次的对知识的总结、归因等。然而,这些层次的提问,诸如“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意义是什么?”等等,其答案教科书上有着非常明确的指向,如此提问,纯粹是“让教材替学生思考”,效果自然不佳。创新性培养的要求是问题设计要有较高的维度,通过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以“回忆、应用”层面的问题做铺垫,让学生将问题与自身知识构成发生相关性意义,从而清晰地理解问题所表达的意思。例如,在“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教学中,通过提供鲁迅对待金钱的态度的材料,设置“即使再伟大的人,也离不开金钱。你觉得金钱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从‘鲁迅先生注重报酬,反对劳动被剥削’出发,谈谈你对生活中有些人不敢去争取自己应得的报酬这一现象的看法”两个前后递进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个原创论文www.808so.com
人见解,自主作出评价,进行思维训练,以获得理想的创新性思维空间,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二、强化综合性——奠定“转识成智”的基础

在近代科学化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分科主义的课程设置,各学科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内建立起以自身学科科学成果为内容和逻辑的,封闭的、僵化的学科知识体系,[4]致使学生面临着块状的、支离破碎的各种知识堡垒。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交往和人类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各学科的研究在发展趋势上又正逐渐走向融合,以解决单学科无法解决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时代提出了教育应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的要求,让从诸多领域进行思考,整合各方观点,从全局把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习智慧的一种体现。哲学家冯契就曾说过,“知识重分析、抽象,智慧重综合,以把握整体”,表明现代教育必须冲破学科领域专门化的樊篱,促成学科知识从原有基点上的具有综合特性的智慧发展,让学生把握世界的整体性,成为真正完整、健康的人。须强调的是,这里的所谓“综合”并不是“部分之和”,而是一种内在的有机的统一,包括学科内部各方派别及合理观点的综合,是一种跨学科内容的综合。中学思想政治属于大综合学科,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内容。其中的经济,既有西方经济学又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既有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又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其中的哲学,既有西方哲学又有中国传统哲学,但它们都是为学生扩展视野、在辩证地思考中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服务的,以培养学生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智慧。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将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有机地整合起来,既包括教材中一些明显要进行整合性操作的内容,如“经济生活”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它们既是经济学领域的内容,又是关于基本国情、国家性质和制度的政治学领域的内容,也包括暗含其中的整合叉点,如“公司的经营”中“公司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甚至还是民族的历史文化情怀”等,采取相应的方式在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内部实现有机整合。除了思想政治学科体系内部的综合,还应进行跨学科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综合,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的综合,通过更广阔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808so.com
视域内的综合,突破学科界限,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知、情、意、行的统

一、具备综合性素养,实现智慧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综合性素质的智慧,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目的,在教学中可具体采用思想溯源法。所谓的思想溯源法,就是对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追本溯源的解读,了解其来龙去脉,从而把握教学思想的核心;再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对相关材料进行恰当的提取和应用。思想溯源能从时空的维度对事物进行综合,以认识事物的全貌,打开人的眼界和思维。例如,在教授“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时,可以对股票这一主题追寻其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就会发现它与文艺复兴人的进一步解放、地理大发现、殖民掠夺有关,而新中国第一只股票的发行又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政策、国际环境密不可分。通过运用思想溯源法,从历史、经济、政治等角度对材料及教材文本进行分析、解读,提炼出“股票是经济发展的观象台”的观点,再辅以对中国的第一只股票“小飞乐”产生与发展的学习材料进行阅读,很容易让学生对股票的理解突破了作为一种投资方式的意义。又如,教授“神奇的货币”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商品和货币的相关内容之后,阅读文学作品莫尔的《乌托邦》第二部关于“乌托邦人的旅行”等,让学生描述并评价乌托邦人的商品交换以及金银的角色地位;在教授“公司的经营”“面对经济全球化”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深化相关内容的历史地位。通过运用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等多种媒体形式,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的基础上培养起一种综合性的智慧。

三、化育道德性——创设“转识成智”的前提

智慧的另一特性是道德性,它是实现智慧价值的前提。如果没有道德性,人即使具备了创造性和综合能力,也无法成就智慧,甚至会沦落为社会所不容的“聪明”,走向极端,产生可怕的后果。从这一层面来讲,智慧应该是被社会价值所接受的,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善”。知识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对错之分,没有善恶之别,要实现“转识成智”的飞跃离不开道德性的培养。根据道德性的含义,其培养的关键在“自明、自主、自得”,即“主体在返现中自知其明觉的理性,同时有自主而坚定的意志,而且还因情感的升华而有自得的情操”,[5]也就是由“知、意、情”到“真、善、美”。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性很强的又带有浓烈的国家、社会意志和价值观色彩的课程,要达成道德性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对“真、善、美”的认识、判断和追求,应在教学过程中寻找与学科性质相适切的途径,以有效地为学生的智慧生长奠基,实现学科价值。
为此,我们要把对学生道德性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始终。例如,面对经济生活利益与诚信关系正确处理,哲学认识中整体认识的无限性和个体认识的阶段性、局限性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政治生活中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有机统一,以及文化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都要求学生拥有宽容、理解、诚信、无谓、负责、创新等的道德气度、道德人格、道德胆识等素养。这一切,都要求政治教师从思想政治课本真的德育性质上去解读学科知识,深入解读和领会教学文本背后的道德意蕴,提取与学生现阶段以及未来智慧发展所必需的道德题材,通过引入正面榜样、反面教材和情感内驱、情境冲突等内容与形式,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中逐渐养成一种具有道德性的生活智慧。
引入正面榜样,能彰显榜样的无穷力量,激励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在“正确对待金钱”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生平事迹,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受人敬仰的科学家,他受人敬仰的原因不只是在于他的科学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高尚品德: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名利“无欲无求,宁静致远”;对后辈“悉心扶持,全力提携”;对家庭“终身相守,大爱无声”……这些无不是钱学森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无私奉献和悉心关爱大德的体现。引入反面教材,则能使学生引以为戒,明辨是非善恶。例如,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教学中,使用黄禹锡从“民族英雄”到“国耻”一例,能强调道德性在科学发展和人生选择上的不可或缺,它标志着一个人的人格甚至国格的高低。而情感是培养学生道德性的内在驱动力,是使人“自觉自明”的关键要素。情感能以自身为“场”打通自身与外在事物的隔阂,构建起相关性,形成认识上的共鸣。例如,在“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内容教学中,不妨以对学生“你赚钱后第一份保险给谁买”的采访这样的情境为铺垫,解读香港首富李嘉诚“我真正的财产是给家人买了充足的人寿保险”的观点,让学生在“保险使自己和亲人能够坦荡与淡定地生活,悠闲与情趣的生活,幸福与浪漫的生活,享受生活之美,体验生命之爱”的情感氛围中,真切理解、养成“尊重生命”“关爱亲人”的道德含义、道德情怀。另外,道德冲突的情境设置,是道德性培养的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助于解决因现实生活中扶起跌倒老人反遭“诬赖”,以至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扶的局面所引发的思想困惑。例如,在“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这课教学中,引入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路人面对一位被车撞倒的老大爷的情境,设置诸如“如果你是路人会怎么做”的问题,让学生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思考,在道德难题面前做出理性、机智的抉择,拥有现实生活中的“善”的智慧。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转识成智”是一个紧迫且又复杂的课题,从创造性、综合性、道德性等“智慧”路径切入是关键;同时,必须考虑学科教学具体性和系统性,从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操作角度深入研究,确保思想政治课“转识成智”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 2004.
冯契.冯契文集:第1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5.
[3] Jack Acree Walsh.优质提问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9.
[4]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1.
[5] 丁祯彦.略论冯契对“转识成智”问题的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点赞:7111 浏览: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