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探索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涉及许多方面的老话题,但在今天却源于:职称论文www.808so.com
又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话题。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些消极的思想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特别是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更深。面对这种情况,认真地、冷静地思考这一问题,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的。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素材,所以我们历史教育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历史学科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符合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不能一味地为了思想品德教育,而把历史学科当成政治学科或是思想品德学科那样以公开、正面为主要形式的宣传鼓动教育,而是要根据合适的史实材料有意识地不露痕迹地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以史为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根本动力之一。”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应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在历史教学中要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优秀文化和科技成就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了解得愈深,愈能激发其自身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文明的人民群众的热爱尊敬之情。第二,对学生进行为维护祖国尊严和统一,忠于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从古到今,自上而下,爱国事例不胜枚举。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明朝后期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明末清初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归祖国的郑成功;战争中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抗击沙皇扩侵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等。第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民族气节,培养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都体现了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
从史实出发,在点滴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实处。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总是离不开历史事实,总是在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思想品德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教育是不行的;借题发挥、喧宾夺主甚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
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讲真史,诉真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中。要讲真史,诉真情,坚决反对无中生有,凭空臆造。首先,史实要真。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必须尊重史实。讲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其次,感情要真,在讲述真实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
从客观史实出发,全面地看待历史,公正地评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应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本身就是品德教育的一种最佳途径,也是历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如近代史上的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他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也具有中国士大夫的传统美德。一方面他勾结洋人,“借是助剿”,丧权辱国;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他所推行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客观史实为例,对学生进行求知上进、勤劳俭朴、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地读书、司马光的“警枕”、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与“不耻下问”等,这些勤学好问的事例,可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求知上进的良好品德。“使用的被褥都是棉布棉花做的,里外白布,几十年保持不变。他的内衣内裤以及粗线袜子补了又补,以至于坐下来,一不注意伸出腿,就会露出袜子上的补丁。他接待客人时,我们常要提醒他‘家丑不可外扬’。”看的简朴,看看我们今天社会上有少数官员及其子女奢侈的生活,在对比中使学生体会到勤俭的光荣。
(责任编辑 庞丹丹)疆的左宗棠;等等。第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民族气节,培养学生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都体现了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所以每当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一民族气节与责任感都起到了救亡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4319 浏览:1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