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复杂性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相对成熟使得理论迁移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可行之道。在理论迁移中,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与内容维度指明了职业教育研究的选择与方向,而理论来源多样性、理论选择适切性、理论归宿本土性、理论应用实效性四大基本立场则是保证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有效实现的基石。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论迁移;迁移向度;迁移立场
作者简介:陈甜(1982-),女,重庆市人,贵州省毕节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林克松(1984-),男,江西上饶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01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朱德全(1966-),男,四川南充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科建设重大项目(课题编号:2012-ZD-04),主持人:朱德全。
1001-7518(2012)27-0010-04
二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在行政体系层面和学校体系层面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在国外理论的强势下仍然逡巡守旧。在我国当前及今后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建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动力基础,强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取向。而在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理论迁移又不失为其中的可行之道。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必要与可能

理论迁移是一种理论对另一种理论的影响,理论间发展的不平衡是理论迁移产生的流动性根源。“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可见,学科之间的理论迁移是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固有的现象形态。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教育学科的卑微地位呼唤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迁移。近20、3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如火如荼,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职业教育学科地位并未因职业教育卓越价值的彰显而得以提升,职业教育仍被视为只关心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教育活动,被视为职业指向的教育活动,被视为工业经济的附庸和政治权力的奴婢,现实价值再大,也未摆脱其卑微性。职业教育更因其缺乏“慎思性 ”的定位而被归属于低层次的技术能力教育,在学科地位上“理所应当”地被排斥于大雅之堂,致使职业教育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仍然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
其次,职业教育研究自身水准不高要求研究的理论迁移。职业教育研究整体性水平不高是源于:毕业论文致谢信www.808so.com
当前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尽管近年来,伴随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用日益彰显,职业教育实践的轰轰烈烈带来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但统观我国现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多为对职业教育政策的鼓吹及对职业教育经验的总结,研究水平不高、缺乏理论色彩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职业教育经验总结远远超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最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研究的理论迁移。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水平与学术水平的双重提高。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分析、厘清职业教育的本质,有助于个体从职业教育的现象困扰中解脱出来,通过对职业教育真谛的把握避免现实活动因误解或误读带来教育行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抽象和提升,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反过来又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

(二)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可能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建构有路径可寻——“依托成熟学科是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策略”[3]。综合各种条件来看,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具备如下可能性:
一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复杂性。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学分类标准,职业教育研究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实践开发研究。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旨在探索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提出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原理、理论或学说,建立关于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职业教育应用理论研究是关于职业教育特殊规律的研究,旨在探索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在特定职业教育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其条件,提出对具体实践具有直接指导的理论[4]。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解决问题的众多性、理论建构的繁琐性均为研究的理论迁移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是相关理论研究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理论迁移产生的流动性根源。在学术之林中,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系统内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等等)相比,不论是在研究范围、研究体系,还是最直观的研究成果上,都显得捉襟见肘。而在系统之间,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技术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相比,更是显得势单力薄。但是,正是这种学科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迁移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条件和可能。

二、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基本向度

理论迁移的向度回答的是迁移什么、从哪里进行迁移的问题。就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而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向度表征为时间、空间和内容三个维度。

(一)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时间维度

从时间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进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而当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则可以从如下三个时期汲取丰富的营养。
一是职业教育研究的萌芽期。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萌芽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我国的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在其言论与著作中对职业教育有过关注,但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思想,未形成独立学科并得到学者们的专门关注。墨子强调科学和技术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技艺等教育。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各从事其所能”、“能从事者从事”等观点,可说是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5]。其他的诸如《考工记》、《颜氏家训》、《天工开物》、《四存篇》等文章也从实用的角度对技术培养进行的一定的探讨,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兴起起到了铺垫作用。二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形成期。近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肇端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职业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职业教育开始形成独立的系统,学者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独立的研究与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进入形成期。在实践方面,黄炎培等人在考察欧美教育基础上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在研究领域,有关欧美职业教育理论的译作、专著成批出现,如邹恩润编译的“职业教育丛书”,顾树森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德国职业实施法》、《德国职业实习学校概况》、《柏林职业指导概况》等,但在职业教育理论探索方面完整地移植了西方职业理论的体系。在职业教育发展初期,缺少对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借鉴,中国职业教育的思潮无法形成,职业教育制度无法建立,西方职业教育理论是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来源,正是以它为指导,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才在近百年的艰难跋涉中有了一些进步[6]。
三是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期。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由嫁接到内生的发展转折。自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仍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话语对职业教育进行简单嫁接,未曾实现理论间的深层整合与建构,无法彰显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属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浅层探索。进入21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日益突显,理论的简单嫁接模式不断受到置疑,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日益迫切,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由此开始进入到内生阶段,职业教育本身的地位被提高,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从职业教育本质出发,相关学科、相关理论则为职业教育理论提供营养与水分,助益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非将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纳入其他的框架体系之中。由此,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进入到内生的发展阶段,开始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深层探索。

(二)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空间维度

自上个世纪70、80年代职业教育价值得到重新认可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就迈出了空间迁移的步伐,广大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怀抱学习取经之精神,“承认不足,敢于去拿,力争拿到”,从而把研究目光聚焦到了国外职业教育发展上。在空间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可资借鉴的职业教育经验都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主要阵地。当然,空间维度本身并非一个纯粹外在于意识的地理范畴,理论在空间维度上的迁移,本身必然会内含某种意识形态的选择。
一是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理论迁移。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传统职业教育强国在长期实践中所探索出来的各种适合本国和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子,以及逻辑抽象后的理论成果,都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的营养来源。例如德国,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研究底蕴最深厚的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很长时间内是我国乃至世界学习的典范,此外,其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与各层次教育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我国学习、借鉴的重点;又如美国,美国是世界人力资本强国,职业教育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生力军,美国政府及社会各界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其创建的单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以综合中学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以社区学院为主的高中后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成为我国职教理论迁移的重要领域。另外,加拿大、日本、瑞典、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凭借其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重要阵地。
二是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理论迁移。诸如澳大利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结合本土实际所构筑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亦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以澳大利亚为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健全,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亦是农村职业教育,由此澳大利亚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不可忽略的国家之一。此外,澳大利亚以TAFE职业教育模式为核心构建起的一整套完整、科学的办学动作模式和实用的教学培训体系亦是这些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

(三)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内容维度

从内容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迁移应当围绕价值层面、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方法层面四个维度展开。
第一,价值层面是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本质追寻。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理论建构的本质追寻并不在于教育问题、现实问题的基本解决,而是寻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这更是哲学领域探究的核心问题,由此可见,哲学作为一个路标能够指导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方向。哲学能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众多的指导,能为其提供基础、思维方式、思维路线和价值导向起建构作用,能对已有的观念与思想方法作出反思起到批判作用,能为新的理论和研究提供多种可能思路起到开拓作用[7]。正如史密斯所言:“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8]哲学理论、哲学研究主题的变化因其蕴涵着思维方式的本质转变必然会摘自:毕业论文怎么写www.808so.com
引起职业教育理论与研究主题的变化,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本质追寻在于价值追寻,而价值追寻离不开哲学。
第二,基础层面是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学科溯源。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究竟是从工程技术学科还是教育学科中分化而来,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不同背景的研究者通常有不同的回答,但就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目的而言,其在于寻求培养人才的教育规律,教育学科对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作用更为巨大。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初期,教育学的理论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以一般的教育规律指导研究职业教育科学的特定对象和职业教育问题,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石,随着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又可不断丰富教育学理论的体系与内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学理论研究间存在相生相依的关系。
第三,应用层面是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现实关切。职业教育的兴起、职业教育研究理论的深入与现实关系密切,职业教育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建构自身的理论体系,还必须解决现实问题,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相关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系统科学、文化学等均对此有所助益。且在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探索阶段,相关学科已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助益,如人力资本理论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教育与经济发展、供求与就业、投资与效益等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分工、分层结构等社会学理论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成为重要主题。随着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日益密切,职业教育相关理论对其迁移价值的发挥更为明显。第四,方法层面是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技术支撑。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不仅涉及到理论层面,还涉及到方法层面,职业教育研究属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还是方法体系上均较为薄弱,而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方法体系,并得到学界的认可,对此类方法的借鉴与迁移不仅有助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更有助于研究的深化,是值得借鉴的技术手段。

三、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应然立场

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迁移有助于尽快将职业教育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实现经验向理论层次的快速提升,并通过实践加速检验与完善理论,避免经验的惰化与流逝,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理论的建构与价值转换。但是,理论迁移并非万能的,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在理论迁移进程中必须坚守如下基本立场:

(一)理论来源的多样性

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具有显著的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特性,由此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来源也必然呈现多元性。职业教育源起于社会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学源于教育学,但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又呈现相对的独立性,从职业教育的学科事实来看,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都无法完全涵盖职业教育学,同时职业教育学也无法脱离其他学科的理论而孤立地存在,职业教育研究亦不可能仅从实践出发建构出适应于社会现实的高水准的理论体系,可见理论来源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特性所在,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优势所在。

(二)理论选择的适切性

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职业教育理论来源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构的复杂性,强调了职业教育理论迁移中选择的适切性。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迁移要求理论的适切性必须与职业教育基本概念本身的适切性相配合,否则形成的理论只会是缺乏说服力和解释力的教条,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必须与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对象的适切性相配合,否则所谓的职业教育理论只会成为泛泛而谈的空话。单一的背景、简单的提炼、表层的结合是无法探讨职业教育的深层理论的,但缺乏有效选择的、各学科理论间繁复的铺陈与罗列更是无法建构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理论。

(三)理论归宿的本土性

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主要矛盾,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建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必须使西方职业教育理论与制度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必须使相关学科的优秀理论成果与职业教育实践内在结合,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社会职业教育理论与制度发展的需要。同时职业教育是教育学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808so.com
科群中最具实践性的分支,它必须与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密切结合,中国所需要的职业教育理论并不是其他任何国家的教育理论,而必须是本土的、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我国早期简单学习美日等国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不成功的事实也证明本土化是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归宿。

(四)理论应用的实效性

职业教育研究理论迁移的目的不只在于建构一个合理充分的理论体系,还必须在应用中发挥实效性,所谓理论应用的实效性是指职业教育研究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中产生的实际性效果,此处强调的是理论带来的有效效果与积极效果。职业教育的实践必然是在一定的理论支配下进行的,它会体现和反映理论本身的目标和意图,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理论迁移不能“空对空”,不能只讲形式,为理论而理论,必须真正做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实实在在地为职业教育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迪尔凯姆.社会研究方法论[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71.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16.
[4]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30年(1978-2008)[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8.
[5]刘伟民,任梅.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及人物观点摘要[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6]杜成宪,丁钢.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1:274.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9.
[8]蒋晓.美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哲学探析[J].外国教育动态,1988(06).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点赞:2738 浏览: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