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两个基本环节适时安排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诗歌是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们或妩媚,或清丽,或豪放,或含蓄,或洋洋洒洒,或简洁浓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808so.com
郁,都会给教者和学者带来绝美的感受。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对诗歌的选择煞费苦心,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在体例、风格上都力求兼顾,尽量使初中学生对诗歌有所了解,产生兴趣,建立审美的趣味,并形成对诗歌的传承和创造的意愿。
所以,苏教版的初中语文书中,既有《赤壁》《秋词》这样易懂的绝句,也有《行路难》《白雪歌》这样费脑筋的歌行;既有《天净沙 秋思》这样催人断肠的小令,也有《水调歌头》这样豁达乐观的长调;既有《冰心诗四首》这种温暖浅显的小章,也有《再别康桥》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新格律诗。可以说,这些内容从理解的层面上,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初中的学生,但是,从美学的层面上来说,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鉴赏诗歌。因此,一首诗要学生学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就成为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要考虑的内容。
诗歌教学有一些基本环节,是无法回避并必须清晰的。比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典故介绍,朗读示范等,似乎这些内容都有其固定的程式,我们在所有诗歌示范课的课堂上都能看到,但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这些环节的最佳位置。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然而我们是不是经常先入为主地告诉了孩子们,而不是在学生想知道这些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切入了呢?不同的诗歌,在教学环节上是不是应该考虑用不同的顺序呈现这些基本信息,也许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最近上了两堂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这两首诗挺有代表性,一首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歌行体古风;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代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考虑了基本环节的适时安排,特别是最基本的“作者简介”和朗读示范,产生了以下的一些思考和效果。
首先,我要谈的是“作者简介”这个环节。在读诗品文活动中,我们一定会“知人论世”,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个人风格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对其作品的鉴赏角度。因此,作者简介作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隆重出现,而不是一笔带过。关键是,这个环节何时出现,以何种方式出现,似乎很少被严肃考虑。大部分的出现形式是:介绍完课题后,直接介绍作者,并用PPT形式出现,教师读,或者学生读。总之,面目严肃,位置靠前,形式单一。然而我认为,作者简介作为学生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绝不是固定化、模式化的,它应该适时出现,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或牵引理解,或起承转合,或总结感悟,根据不同的作品和教学目标,它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我在执教《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李白诗歌飘逸自由的风格。2.引导学生深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出的苦闷矛盾的感情。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作者的创作思想。
这三点目标,都建立在学生对李白的生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布置学生预习后,我决定把作者简介这个环节放在课堂的前段。这样,一方面是想尽快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语境,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预习可能面铺得比较广,不一定切合这首诗的具体要求,所以,将作者简介提前介入,有助于学生在这堂课建立正确的方向感。而且李白的生平确实比较坎坷,要讲的很多,所以,基于这是诗歌教学,我将他生平中与本诗关系密切的部分做了一个集中,用以下这段话作为本课的开场白: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二十岁走出四川,十年仗剑游历,诗名满天下;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蒙皇帝亲自召见,三年伴君生涯,终因一身傲骨,离开宫廷;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报国大志,一生落寞,却以布衣之身留下“诗仙”美名。”
这段话加上我特别注意的富有的语调,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迅速把自己的前期准备和这段话勾连,在叹息唏嘘间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相反,在《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的教学中,我却把作者简介几乎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后。由于这首诗是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这首诗主要是了解现代诗歌的美学追求,培养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信息过量的话反而会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而且,徐志摩的这首诗感情复杂深沉,绝不是初一的孩子能短时间内充分理解的,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懂得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并初步学会创造诗歌。审美目标: 培养积极的的诗歌审美情趣,提高诗歌审美修养。
这三个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和揣摩去实现。我认为,《再别康桥》的文本本身就非常完美,音韵和意象、用词都堪称典范,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基本的理解和欣赏;至于其中蕴含的感情,除了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剩下的就只有无比的眷恋和惆怅,这一点,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读——事实上,在教学中也确实如此。因此,过早过细地介绍徐志摩,也许反而会令学生产生误读,反而分散了他们欣赏文本的注意力,所以,我把作者简介放到了后面,而且介绍的内容很简单,主要说了徐志摩对现代诗在格律上的追求,以及他诗歌的特点,重点在于强调这首诗在节律上的典范性,以对应前面对这首诗的鉴赏,形成呼应验证的关系。
还有就是朗读教学的环节。为了让朗读既得到充分实施,又不显得单调枯燥,通常我们会采取各种形式来读,如全班齐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别读,老师范读或者录音范读等。有朗读就有指导,老师范读就是对学生最直观最有效地指导。然而范读这个环节应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就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可以先入为主奠定基调,老师不一定要读得最好,但是轻重缓急、节奏把握、情感跌宕必须正确,接下来就是对学生具体的指导,向范读规定的方向进步;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发现问题,然后适时地切入指导,指导的过程中可以先局部范读,铺垫做足后,也就是学生积累渐渐到达一定程度后,再由老师进行全诗范读,这时的范读就会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一种模式,而是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确认;还可以仅仅对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行细化的指导,但是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表现,教师的范读可供参考,或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个环节必须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切可有可无的环节都有可能分散学生本课的注意力,使教学目标不是那么集中。所以,我认为,朗读环节不能泛滥,不能花哨,甚至用不用配乐都是要慎重考虑的。摘自:毕业论文选题www.808so.com

点赞:26380 浏览:12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