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价值观诗歌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资料网

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忽视诗歌教学,或将诗歌教学工具化现象。在诗歌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是改变诗歌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实现教学方式由“灌输”向“唤醒”转变,教学态度由“假大空”向“新活实”转变,教学评价标准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才能让学生在诗意的世界中回归自我,释放自我,发展自我。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诗歌教学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原因,存在忽视诗歌教学,或将诗歌教学工具化现象。要改变现状,当务之急需要一线教师改变多年积习,积极投身于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教师关注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维度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诗歌教学中的转变。与传统语文课程相比,新课程语文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我认为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教学方式由外而内的“灌输”转向有内而外的“唤醒”

教育的艺术在于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传统的教授式诗歌教学注重由外而内的“传递”式说教来培养学生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灌输权威话语来改造学生的思想情感世界,以达到“化民成俗”“读书教化明人伦”的目的,这些方式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化、客体化、教条化,而没有升华为学生的内心行动,与人的精神世界,生存意义毫无关系,最终造成学生情知分离,这是诗歌教学中的大忌。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应如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1、情感引领,教师是关键。“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点,以此做契机。
2、立足诗词,感悟诗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动态而又色彩鲜明地刻画了春天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富有神韵,无词可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可谓境界全出,卓绝千古。这些鲜活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们,借助语言描绘,感受意象的具体特征与含义,从而感悟诗情。
3、联想想象,唤醒体验。因为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练、最富表现力的,它跳跃的结构,多重意象的解读都要求学生发挥联想、想象,才可走入诗词的意境,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与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3]唯有如此运用联想和想象,才能领悟作品的意蕴。可谓百花齐放,语言表述也因此而千变万化。学生能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从而唤醒个人情感体验。
4、多元教学,入情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种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态度由“假大空”转向“新活实”

通常诗歌教学中选取的人物形象多为历史的楷模、典范,对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往往被“神化”,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全面美化,使其典型形象变得高不可攀,学生有时会陷入迷惑。比如对传统语文教材选取的汉乐府诗词《木兰辞》的解读,几乎都是“木兰替父从军”是爱国精神的体现。真是如此吗?细读诗文,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简单下结论显然有些草率,有过度美化木兰形象的嫌疑。诗词一开头就写“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写出了这个没有“长兄”的女子的苦恼。替父从军实属情不得已,若是立志报国,自然“策勋”来时应是“漫卷诗书喜欲狂”。因此本文应是一个女子的“孝”“勇”精神品质,事实上本文的情感立足孝,态度立足勇,价值观的培养方向自然正确。因为一个连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是不会爱人、爱国的,勇敢则是人生面对困难时必须具有的品质。所以说,诗歌教学求全式分析往往容易架空诗作,人为拔高主题思想,使教学落入假大空的窠臼。诗歌教学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前提就是从真实开始,由真引导善,由善走向美。

三、评价标准由“单一”转向“多元”

“人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人所栖居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4]诗歌教学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给学生学习留下弹性的认知空间,如审美留白、拓展阅读、情感体验等。教育不是以少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标尺“限制”与“规范”“压制”多数人,而是使最大多数的人获得精神的解放与自由。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诗歌教学不应是追求“成为人上人”的为了应试而“吃苦”的过程,而应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及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诗意的世界当中回归自我、释放自我、发展自我,是我们为之奋斗的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杜威《主义教育》,第16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参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2003年版。
[3]转引自王俊鸣编著《特级教师点拨高考》第12页,学苑出版社,1997年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808so.com
版。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第177页,三联书店,2006年。

点赞:35318 浏览:15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