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模式解释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一个新视角

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L05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630079);东北电力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JXM201106)
:A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区域资源整合模式的主要类型,并通过文献研究,指出现有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成因研究结论的局限性,进而提出解释经济非均衡增长的一个新视角:资源整合模式差异。由此,最后得出结论:区域经济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在于对区域所拥有资源的高效整合,而不在于增加某要素的供给强度。
关键词:区域经济 资源 整合模式 非均衡增长
资源与资源整合
萨缪尔森(2004)指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资源的获取、使用、配置及整合,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整合就是把零散的或相互独立的要素通过某种方式而使之相互衔接或结合,并彼此渗透、交互、耦合,使各要素在整体中发挥出最大效用,从而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应。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在宏观层面上,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主体,即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或企业(群)通过组织、协调或打破常规,把区域内彼此独立或联系松散的资源按一定的方式重新集成,或把区域内外部具有共同使命(即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又拥有独立利益诉求的资源再次配置,从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最终使区域经济突破资源限制而实现超常规发展。在中观与微观层面,资源整合就是优化或创新资源配置,通过突破资源使用的惯例、定义、标准的限制,颠覆工业时代资源获取、制造、废弃的线性利用模式,创造性地利用现有或获得的资源,这些资源对其他区域而言可能是无用的、废弃的,但通过对传统资源利用模式的创新,可以为社会或他人提供独特的服务和价值。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与运作协调来提高区域可获得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资源整合实践模式解析

(一)自然资源主导型与社会资源主导型

自然资源主导型的资源整合模式是指在发展区域经济时以自然资源的获取、使用为核心,以拥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筹划经济发展所需的其它资源。该类型资源整合模式立足于本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把自然资源开发及衍生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推动力。自然资源主导型的资源整合模式,在区域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有利于经济的起飞。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会出现资源获取成本日益提高、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自然资源主导型的资源整合模式下区域输出的主要是资源类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且处于产业链的上游。而资源类产品的输出区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表现为产品议价能力弱、市场受经济波动影响大,进而导致自然资源优势带来的红利随资源类产品向区域外输出,使本区域获取的收益逐渐减少。例如,我国山西省的资源整合模式便属于典型的自然资源主导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超过百亿吨,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然而,煤炭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与利用,也使山西逐步滑入“资源优势陷阱”之中。在日复一日地向外输送能源时,产业单

一、环境恶化、后续发展能力匮乏等资源型经济痼疾也日益显现”(张复明,2009)。

社会资源主导型的资源整合模式是指在发展区域经济时以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再筹划区域发展所需自然资源,使各资源要素高效耦合。社会资源主导型的资源整合模式多出现在自然资源贫瘠地区。例如,我国的浙江省陆域面积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论自然资源,浙江陆域资源贫乏,人均耕地只有0.47亩,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一半”(盛世豪、郑燕伟,2006)。浙江区域内自然资源不足以支撑经济的起飞与发展,于是,浙江人走向全国寻找商机,并逐渐掌握了市场资源,以此为基础,浙江的家庭工源于:论文范例www.808so.com
业和联户企业得到迅猛发展。到2010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27227亿元,人均GDP44895元,两项指标均列全国第4位。

(二)政策试验型与知识驱动型

政策试验型的资源整合模式是指在某一国家或地方政府主导下,通过制订、颁布、推行首创性优惠政策,以吸引外部人力、资本、科技等资源大量涌入并驱动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在政策试验型的资源整合模式下,大量外部资源涌入后,在该区域优惠政策的作用下,流入资源获取的回报率会得到提升,资源向该区域流入的倾向会呈现出自加强效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政策试验型资源整合模式特征的区域,多数承担着其上级政府乃至整个国家在改革创新中的试错与示范任务,为保证改革与创新的稳定性与可控性,试错式改革多数会选择从较小的区域进行。李彬(2005)指出,“一般说来,试错式改革的成本与层级和区域大小成正比,层级越高、范围越大,试错的成本就越大,所以试错一般不从层面进行,而区域性、局部性的试错式改革是一种可控制的改革”。在试错式改革取得成功后,其制度、政策、机制及方法可以作为公共物品向上级区域或整个国家供给,而其首创精神与成功范式将给其他区域带来巨较大的思想震动和广泛的示范效应,如我国深圳经济特区就是比较成功的范例。
知识创新型的资源整合模式是指以知识尤其是高新科技发明的产业化为主导,同时吸纳区域发展所需的其他资源,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该种资源整合模式下,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具备高素质、高技术、高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区域发展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北京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园区内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国内知名学府,区域内人才、智力、科技、信息汇聚一地。中关村在开发区域资源时,以知识为主导,以创新为目标,以知识创新型的资源整合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目前,中关村汇聚众多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内经济以年均约30%的速度增长,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北京市近两成。

(三)开放型与封闭型

开放型资源整合模式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获取、使用、消费的某一个或多个过程与域外紧密相关,能够实现域外资源与域内资源高效耦合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开放型资源整合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区域外获取资源,支撑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将制造或服务的部分环节外包,通过域内外企业协作完成产品增值过程;三是利用域外市场资源,向其提供产品和服务、输出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以获取经济利益。开放型资源整合模式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产品与服务可以自由的跨区域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我国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的资源整合模式具备开放型资源整合模式的典型特征,从吸纳区域外资源方面分析,长三角的基础能源与矿产资源大部分来自其他区域供给。从利用外部资本资源上看,2010年,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057亿美元,其中,江苏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85亿美元,上海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11亿美元。仅江苏与上海两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近四成。区域资源的开放型整合模式,造就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长江三角洲区域仅用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约22%的国内生产总值。
封闭型资源整合模式是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获取、制造、消费呈现出在区域内演进或循环的倾向,区域内资源的输入与输出行为相对较少的一种资源利用方式。该种资源整合模式的封闭性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绝对封闭的资源整合模式是不可想象的,所谓封闭型的资源整合模式仅是指在该模式下资源获取、使用、消费各个环节与域外联系松散。如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非区域中心城市的资源整合模式多数呈现出封闭型特征。
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原因

(一)文献综述

对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成因,学术界有着多种阐释。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7)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要素投入的增加,其中资本投入的增加是最主要动力。并通过对“六五”以来的历史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即各地区的投资不平衡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高度相关的。茶洪旺(2008)认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基本上是与中国地理环境条件呈现的多样性相吻合的,即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地理环境诸因素中,自然资源禀赋无疑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刘日昊、唐亮、陈守东(2006)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倾向性过于明显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现象产生,如某一区域政策预期稳定且税赋水平较低,则会吸引大量资本涌入,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某一区域政府支出能力有限,则会体现为该地区存量资本增加速度缓慢,表现为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从而阻碍资本的流入。可见,政策倾向性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日趋严重。王志凯、史晋川(2011)等人认为: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地处东部沿海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城市,往往还同时享有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故而这些地区与城市迅速集聚起的经济要素形成了规模效益,与周边地区及城市拉开发展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

(二)基于资源整合模式视角的解释

以上对我国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原因解释,代表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即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劣、地理区位条件的差异、优惠政策供给的倾向性、各地区投资的不平衡性。其中任何一种解释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回归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予以验证,便容易对其进行证伪。例如,浙江省自然资源匮乏,政府优惠政策供给强度也不及经济特区,但却创造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山西省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区域经济过度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产业结构刚性特征明显,区域经济发展滑入“自然资源陷阱”。珠海毗邻澳门,地理区位条件得天独厚,享有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供给,地方政府为基础设施建设曾背负巨额债务,但区域经济发展却乏善可陈。可见,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劣、地理区位条件的差异、优惠政策供给的倾向性、各地区投资的不平衡诸因素中,任何单一的条件或几个条件的简单叠加都不能解释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成因。
笔者认为,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简单叠加造成的,其主要根源在于区域资源的整合效率,在资源的整合配置上,如果相互独立的要素能够交互耦合,便会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应。反之,过分强调或依赖提高经济发展要素的供给强度,则一方面不可能打破要素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经济的畸形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通过对我国区域资源整合实践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以社会资源主导、开放度较高、知识密集特性显著的资源整合模式对区域源于:论文范例www.808so.com
经济的长远发展无疑是有利的。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即如果没有人口增长,也没有技术变革,持续的资本积累会使利息率为零,并使利润消失,最终将毁灭资本家阶层。而以自然资源主导且具有封闭特征的资源整合模式来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不具有竞争力的。另外,政策试验型的资源整合模式具有不可复制性,因为其承担着上级政府乃至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改革与创新中的试错与示范功能,这是其它区域无法获取的资源。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 [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张复明.山西:打破“资源诅咒”[J].企业管理,2009(12)
3.盛世豪,郑燕伟.“浙江现象”: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彬.深圳试错式改革新取向[J].决策,2005(11)
5.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分析.统计研究,2007(5)
6.茶洪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学术月刊,2008,10
7.刘日昊,唐亮,陈守东.我国缩小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对策.经济纵横,2006(4)
8.王志凯,史晋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及原因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点赞:12631 浏览:4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