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教学几点做法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有收获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将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数学 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1006-5962(2012)08(a)-0157-02
面对《数学课程标准》树立的新理念,提出的新要求,作为数学教师应积极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数学教学观。如何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使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进行了几点尝试。
1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重视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由于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会根据数学与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借助它从地球到达月球”来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012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学习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2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的位置上,不要什么都自己包办,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不等式的性质》《四种命题》等,或者是某一个专题,如《对称问题》等内容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看完书后问学生:“这一部分共讲了哪几个问题?对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然后组织、启发引导学生,使得问题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有时,甚至交换一下角色,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教师。由学生自己讲课,不但消除了教者与听者之间的心理障碍,便于双方交流,而且极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教学双方都是学生,双方无拘无束,密切配合,都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撒手不管,我参与从授课内容的选定、备课、资料的提供、教法指导、课堂听课、课后评议、教学建议等全过程,并加以指导。这样教学。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而掌握的。学生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学、概括的能力,培养了理解、表达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3 鼓励学生质疑求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养成求实、质疑等理性思维习惯,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有所疑,然后有所发现。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又是他们深入认识的前奏。可以说学生质疑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发挥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深入认识的过程,塑造学生这种敢于质疑的创新个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实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对教学双边活动的展开、课堂气氛的活跃都有促进作用。
4 让每个学生学会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反思是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数学思维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源于:论文格式怎么写www.808so.com
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是。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如结果可信吗?计算有无错误?推理是否严密?有无疏漏?哪些事情忘做了?繁简如何?方法能否改进?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中的条件进行再探讨,将问题进行发散性拓展引申和收敛性总结,对解题过程中的方法策略进行类比推理再研究。
例如在《圆锥曲线》一章中,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设AB是过椭圆焦点的弦,求以AB为直径的圆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在学生解答完这个问题以后,我又向学生提出如果将已知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换为双曲线或抛物线,结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进行数学活动的能力。
5 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应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每一个开始章节,我会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与本章知识相关的数学史料,如:对数与指数的发展史、解析几何的历史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6 重视实施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这样,在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辅导的内容也就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也分层次,基础题一般由学生来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把知识点扩展开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既有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也有针对较强能力的学生的思考题。
另外,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又“吃不了”,始终是困扰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后,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将不同梯度的题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和练习题,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可以请求教师的指导。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启动电子举手功能,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此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
新一轮的课改,必将引起中学数学教学的巨大变革,为确保新课程的实施,作为一名教师应建立起新的教学观,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教育服务于学生,从实际出发,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丰人。

点赞:4197 浏览: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