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交流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数学教学交流教师学生

一、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心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的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这样教师才能够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小学生年龄小,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指责,必然会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削减,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变得唯唯诺诺,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交流也就成了形式。
在面对数学题的时候,如一道数学题:有3个透明的杯子,每个杯子里装100g水,里面分别放5g、25g、45g的白糖,请问怎么知道哪个辈子的水更甜呢?
有的学生随口说出:“上去喝一口不就知道了么?”如果此时,教师对他说:“你就知道喝,我让你们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如果教师这样说的话,很容让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敢说话了。在此刻,教师应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同学们,除了用嘴巴喝水判断,大家还有什么办法知道哪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这样学生才不必因为失言而受责备,便敢于畅所欲言了。

二、教师要准备好充足有效的教学材料

师生之间要想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准备好充足有效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是师生之间深入交流的前提。
例如,在上课前,我为学生准备这么一道数学题:“有8个小孩,2个大人一起去到动物园玩,儿童票是每人5元,大人票是每人8元,团体票每人是6元(5人以上、包括5人),请大家设计好最合算的购票方式。上课的时候,我将这道题布置下来,大家开始思考,不一会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甲:我认为,10个人都买团体票,比较便宜,因为团体票6元,比成人票便宜2元。
学生乙:我认为,买8张儿童票和2张成人票,比较合算,因为儿童票只要5元,成人票要8元。
学生丙:我认为,让2个大人和3个小孩买团体票,再让其他5个小孩买儿童票。这是最好的办法,我听了同学的建议,没有立刻下结论,而是继续让学生发表更多的看法。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源于:本科论文www.808so.com
法。学生受到激励,纷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大声地“争吵”起来。我则用微笑的目光进行“调节”。这样,由于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十分浓烈,他们在讨论”“争辩”中积极思考,及时地与我交流,这样我可以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缺点,为以后更好地教导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数学是揭示事物中数量与形体的本质关系的科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这样才会对症下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潜在的创新意识才会被激发出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诗中,以久而弥新的时空穿透力叩击心灵。如果说纯诗能使人的心轻轻飞逸泊近浩月,那么社会诗恰似流星直坠大地,深深天下兴亡,人生忧患。纯诗和社会诗是横越大漠的鸟之双翼,是苦海慈航的舟之双桨,不可或缺。
我的结论是: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悠扬的《秋思》之音再次在教室里缓缓而奏,此时,学生的朗读有了充沛的情感投入。或许,情感的相通与交流,原本便能让富有生命的文字在每个人的心灵翩飞。
……
【案例反思】
多年来,诗歌教学也像其他文体教学一样,偏重于诗歌的思想意义,偏重于让学生谈思想上的认识或启发,过分强调了道德教育的渗透。我以为这一现状丢失了诗歌本身应有的特征,同时在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解读中,很难想象学生能从中获取多少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教诗歌时,关注诗歌本身具有的文学特征,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出发,以审美地方式去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感人的魅力,激发学生自觉地产生与作家情感的共鸣;品味诗歌的恒久魅力?
基于这一思想,对于这两首含蕴深厚,审美情味具有较高价值的经典之作,我采取的方法是激发他们的诗情、诗趣,让他们带着一颗诗心走进诗歌、吟咏诗歌、从而爱上诗歌,甚或爱上文学。尽管这很难,但我认为引导学生向这样的高度进发,当是语文老师的职责,也是语文老师的权利。
在《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之间自主交流,相互启发。理性的反观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还存在着许多遗憾:如“自主探究”教学背后,必须有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语言,但学生语言积累不够,不能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既然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就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但本堂课未能让学生深入的感悟和理解;而且学生被动式学习已成习惯,很难从被动的角色中马上走出来。课堂上似乎很精彩,很活跃,但仔细算算,也就几位学生在唱主角。
但我觉得学生至少是在“尝试”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了。学生的思想像一朵朵灿烂的鲜花,虽稚嫩无比,但却姹紫嫣红地绽放着美丽。时间无痕,但记忆有痕,如果有一个名字是当提到诗人时,就会从他们脑海浮现的,这个名字必然永不遗忘;如果有一首诗是当想到诗时,就会从他们心底流过的,这首诗必然永远动人。如果康桥能伴随着这样的诗人,这样的诗歌在多年以后仍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思和向往,我想,这已足够。
而余光中的《乡愁》,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其实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而这种最能够打动人心的浓得化不开的愁绪,却要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领会、感悟,我以为确非易事。所以在教学中,我暂时摒弃了现行教育中所盛行的“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一主导思想,尝试着用自己的赏读和情感体验去拨动他们的心弦,给予他们以诗歌美好的情感浸润。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流芳百世,是因为作者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教师教这些佳作,自己首先应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感情。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熏陶,教师自己要先“进入角色”,真正把作者给予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始终相信: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但不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情感浸润”,还是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探究”,我都希望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永恒的魅力,从而走近诗,走近《诗经》、唐诗宋词、《女神》《草叶集》……走近诗人,走近屈原、徐志摩、泰戈尔、惠特曼……由文面而文心,去品去悟,去发现……我相信:思维解冻了就会是一条春溪,感悟会随着溪水无尽地蔓延;我更深信:诗歌离学生并不遥远。
我很赞同周国平对诗歌、诗人的解说:诗是的流露,太功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的人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所以,无论读诗还是学诗,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这也许正是诗教的真谛。
呼唤“诗心”的回归,或许该从我们自身做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保留一份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点赞:25899 浏览:1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