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思考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提 要]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关怀德育、智慧德育等新的德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广大德育工作者都在学校德育实践中积累和创造了丰富、鲜活的经验。同时又必须看到,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亟待提高。
[关键词] 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袁丽梅(1971—),女,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三都中学一级教师。(江西铜鼓  336204)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的建设中。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核心是要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而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后劲的持续,与高素质的人息息相关。现在的未成年人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大军的主体,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为有用之材,就必须在提高他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现在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影响。
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未成年人出现的德育问题

根据抽样调查统计分析,中小学生身上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1.普遍存在骄气,缺乏吃苦精神,不愿参加体力劳动。生活责任感淡薄。
2.自我意识突出,自私自利行为普遍,不善合作,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态度冷漠。
3.许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普遍。
4.社会信息量大,文化市场混乱,学生分辨力低,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5.文明礼貌意识淡薄,不尊敬家长和老师,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据我们调查显示,有87%以上的高中学生不愿同家长和老师交流思想。
6.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相互攀比乱花钱,追求“高消费”,许多学生不爱惜粮食。
7.意志力薄弱,心理抗挫折能力差,许多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灰心丧气,没有战胜困难的斗志和信心。
8.身体发育的成熟与思想的不成熟形成强烈反差,不懂得控制把握。学生对生理、生命、生活缺乏了解,部分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铸成大错。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可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老师因素、家庭因素四个方面探究。
社会因素在于:1、中小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不够,校外的学生活动场所成人化问题严重。2、校园周边环境管理不力,文化教育等政府部门对营业性网吧、电子游艺厅等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场所监管措施执行不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少中小学生迷恋网吧、荒废学业。3、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宣传过盛,正确的文化导向较少,国外垃圾文化产品的涌入,使文化市场充斥着不健康的产品,亟待清理。4、缺少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急需和中小学生思想密切联系的文化、精神作品的出现。
学校因素在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和内容不到位。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的影响力怎样写毕业论文www.808so.com
不足,特别缺少思想道德教育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现在的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讲大道理,却很少用心贴近学生思想生活,不用感情去指导学生怎样实现目标,为什么要有理想。从而导致了学生都会讲“大道理”,却不能很好的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及高尚的人格。
教师因素主要来自分数升学率的压力。长期以来,教师一直从事着程式化高强度的工作。他们最关心的事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的成绩在学校中排名靠前或不落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分数在学校中是至高无上的。老师奖励与惩罚、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其所在班级学生取得的分数直接相关。学校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尺度,教师则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就的主要指标。
而家庭因素在于: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的无望、无奈,对成绩的过渡重视,使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心灵需要和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造成现在中小学生心灵冷漠、处事无情、生活无能。2、现在中小学生家长的成长经历(少年时代受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正是80年代改革开放、现在40多岁又赶上社会精简或面临下岗)造成学生家长思想的复杂迷茫和生活的重负,他们缺乏给中小学生以思想道德上高层次指导的能力。3、单亲、离异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心灵上还无法弥补。4、农村中小学生家长大量双双外出务工,把小孩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隔代溺爱,缺少与父母亲的交流。

三、解决方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识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知”即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懂得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大部分在课堂,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品德课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堂教学之中。
2.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培养起来的,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积极开展有益的班队活动,健全广阔的少先队(团队)活动阵地,建立大队宣传栏、卫生岗、图书室、光荣簿等,创造良好的行为环境。教育学生从现在做起,把今天和明天挂起钩来;从我做起,把理论和实践挂起钩来;从小事做起,把平凡和伟大挂起钩来。
3.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注意培养和激发儿童的“五爱”情感。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
4.加强平时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少年儿童有了一定的道德动机和懂得一些道德行为方式以后,有时还不一定能够坚持去做,甚至还会发生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涉及到道德意志的锻炼问题。学校在树立榜样、推介典型的同时,还要制定各项制度加以约束,定期组织检查评比,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总之,关爱学生的心灵与成长比关心他们的成绩更能感动他们,用教师的爱去呵护学生心灵,抚慰学生的创伤,用理解的眼光和理解的语言亲近他们,用无言的行动和热情的帮助感染他们,用全部的爱心迎接他们。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感受他们的青春;只有感受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只有感觉学生的心灵,才能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只有青年完善的人格,才能发扬国家民族的精神。所以,我认为:只有教育工作者用全身心地爱拥抱学生,才能真正的解决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陈永明等.教师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铁军.学校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邵猷芬]

点赞:31458 浏览:14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