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五疑三导”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深入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五疑三导”教学法。经验表明,这种策略的使用,对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较明显的作用。
“五疑三导”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并结合老师的指导,通过学生发现理由、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策略。
1. 五疑
“五疑”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设疑、解疑、质疑、用疑和行疑。
1.1 设疑:“设疑”中的“疑”是指理由。“设疑”指学生面对一门新课、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提出的理由。例如,我在要求学习预习“投资的选择”时,学生会提出理由:什么叫投资?投资有哪些方式?怎样投资才比较合理?等等。面对这些理由,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要设一些悬念,让学生感到好奇、想知道,如告诉学生:如果一个人想用钱来赚更多的钱,那么他必须了解什么叫投资。预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自己有能力解决的理由。通过设疑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1.2 解疑:“解疑”是指让学生带着好奇的理由去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去上网、去查找等方式解决一些理由;然后带着已知和未知的理由到课堂,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一起探究以及课后的调查、访问等来解决疑问,获取知识。例如,我在上课时讲到投资股票这个理由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家邻居的叔叔阿姨炒股票赚了大钱,而我爸爸妈妈炒股票却亏了大本,他们也没在这上面少花时间和精力,弄得他们成天情绪低落,家庭气氛很不好?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因为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经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要有足够雄厚的资金,保障正常的生活、学习等,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去玩股票。通过“解疑”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3 质疑:这里的“疑”是指大家都明白而没有争议的理由。“质疑”是指学生对课本中的理由、老师的观点和同学的意见提出子不同的看法,并且希望得到认同。例如,在课堂上我正在指导学生看“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时,有学生大胆站起来说:“老师,表中(注:指个人月工资、薪金所得减去800元以后的余额)中的‘800元’应该改成‘1600元’。”我知道这位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同时,还关心时事,我赞许他并作些更正说:“对!‘800元’应改成‘1600元’,现在有关税法正在修改之中。”通过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1.4 用疑:这里的“疑”是指正确的知识。“用疑”是指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用来熟练地解决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及考试中的理由。目前来说,练习和考试还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多种方式中的一种,它只能从一个角度来检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例如,我在布置活动作业“评析模拟家庭投资活动”中,看到有的学生模拟投资情况比较合理,有的不太合理,说明有的学生对储蓄、债券、保险、股票的风险、收益的理解不同,学生在理论上必须掌握投资的一些基本规则。如“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资金雄厚,可投资些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诸如股票、公司债券……资金少的可选择储蓄、国库券”等。同时,在模拟投资中要基本合理,才不致于将来在投资实践中损失太大。“用疑”可以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
1.5 行疑:这里的“疑”也指正确的理论知识。“行疑”是指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观察社会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解决实际理由。例如,上课我在讲到投资保险时,有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开学时,班主任倡议我们买了保险,我前些时间因意外做了一次手术,我可以获得保险金吗?我倡议学生弄清买的是什么保险,然后再找班主任和保险公司协商,经过她自己的努力,从保险公司获得了几千元的保险金,她十分高兴。“行疑”是理论联系实践、解决实际理由的过程,通过“行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三导
“三导”是指老师针对学生的指导而言的,即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活动的指导、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以及课后各种复习活动的指导。
2.1 预习活动的指导。指老师针对学生将要学到的新内容提出一些要求或给一些参考倡议。对此,我一般要求学生做的预习任务是:(1)关心当天的时事;(2)归纳学习提纲;(3)提出重难点;(4)是否存在疑点;(5)做好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调查。例如,在将学到“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时,要求学生调查当地有哪些银行及银行近几年利率的变换情况。应给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因为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有帮助。
2.2 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理由的指导、重难点理由的指导、探索理由的指导、讨论理由的指导、辩论理由的指导等。例如,看学生阅读归纳的理由是否全面、正确,是否抓住重点,帮助学生排除难点,和学生一起探究疑点、分析热点,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策略来学习、探究、讨论、辩论理由。又如,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从韩国农民到香港游行看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2.3 课后复习活动的指导。指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完新知识后,课后给予有关练习。复习的指导,调查、访问的指导,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指导,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理由等的指导。例如,在学完“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调查你所在的居(村)民委员会并写一份调查报告,指导学生从居(村)委员会的性质、产生、作用、自治的内容以及自己所关心的任何一个理由的角度去调查,给学生介绍一些写调查报告的基本知识,希望学生能给所在的居(村)委员会提出一些有益的倡议,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增强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意识,锻炼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疑三导”不是一个彼此孤立的、机械的教学程序,“五疑”之间、“三导”之间以及“五疑”和“三导”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可先“疑”后“导”,也可先“导”后“疑”,“三导”贯穿于“五疑”的始终。“五疑三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点赞:6463 浏览:2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