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合新教材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导语能否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于漪曾说:课堂导入犹如提琴手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后边才能演奏好或歌唱好。所以,导语要先声夺人,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养,使之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课文情境中去。

(一)诗文名句,创设情境

诗文名句是中华文化浓缩的精华,它的内在美咀嚼不尽。雅名贝斯说:“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的唤醒。”用诗文名句导入,陶冶情操,唤醒学生的内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审美创造,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氛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学习课文本身,更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展。
例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先问:“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一直是文学艺术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人们用诗词曲赋来倾诉离愁别绪。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别的诗?”这是课堂上的一个“逗”,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等等诗句。然后教师总结:“离别是诗人笔下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笔下的离情或豁达,或深情,或豪放,或婉约。而把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来一同欣赏这首千古绝唱。”

(二)做题开路,引导思辩

纵观现在的电视节目,收视率较高的带有趣味知识考查的特点,比如江苏卫视《一战到底》,语文教学也可从中借鉴。开课时先出一道题,如拦路虎激发学生攻克的,或进行趣味选择,考查思辩能力,顺畅导入课文。例如,在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先写了余光中的几句诗:“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让学生猜一猜写的是哪位诗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李白的浪漫个性与气质便在学生口中一一道来,这样讲起梦游诗便轻而易举,游刃有余。

(三)媒体唱戏,事半功倍

教师应善于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
例如:我在讲授作文“细节描写”时,先播放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的沉船片断,学生立即被扣人心弦的电影情节吸引,再向学生发问:“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学生的话匣如被巨浪冲开,进行了丰富、深刻的阐述,细节的魅力已被学生捕捉到,余下的作文指导及训练轻松无比。
总之,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刻体验教材的内涵之美。

(四)数学习题,出奇不意

语文课借用数学习题、公式或物理现象、生物原理等导入,有种让学生出奇不意、眼前一亮的神奇效果,能迅速激活学生对课文的兴奋点。
例如学习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先让学生算了一笔帐:中国人口多少亿13亿。农业人口多少亿?9亿。农业人口比例是多少?60%左右。结论:农民理由是个大理由,农民的素质与发展直接影响中国的前途与发展。早在80年代,中国作家高晓声便开始用笔关注新时期的农民,完成了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来看看80年代农民的目前状况。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深思小说幽默戏谑背后更沉重深刻的社会主题。

(五)谜语对联,搭台唱戏

谜语、对联是一种兴奋剂,提神花,可以把一些乏味枯燥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使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知。如讲《项脊轩志》可打谜语“衣锦还乡”,谜底:归有光。讲文言《勾践灭吴》可出蒲松龄的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让学生写出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千可吞吴。”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用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等等既引发兴趣,又练习了语言运用,更走近了作品。

(六)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生活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在。作为语文老师,要有敏锐的视角、开阔的视野,留心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并能信手拈来,认真提炼。这样的开场白,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顺理成章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例如,讲授鲁迅的《拿来主义》,刚好正值“中法文化年”,我巧妙联系这一国际大事,开场问学生:“今年大年初三,当还在家中欢度春节时,法国人在干什么?”(学生作沉思状)。我激动地讲着:“第一街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86万法国民众聚集在一起观看来自中国的‘民间艺术盛装游行’,观看人数之多,超过了法国国庆。”(学生的惊叹声打断了我的话语)“这是‘香榭丽舍大街’第一次允许外国人进行盛装表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第一次被披上了红装,只因中国人偏爱红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写在脸上)“中国文化在国外受到如此的尊重、欢迎,的确扬了国威,振了人心,也让看到了中国的日趋独立、强盛。然而,早在鲁迅生活的时代,中国文化却遭遇了尴尬,拱手送人,遭人嘲笑,鲁迅对此奋笔疾书,写下了《拿来主义》。”现实与历史、课外与课内就这样跨越时空巧妙连接。

(七)作家传奇,引人深思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具有传奇的一生。比如:司马迁、苏轼、张爱玲、史铁生、川端康成、霍金等,他们的身上散发着不同的人格魅力,经历坎坷而又充满故事。导入时不妨小谈一

二、会使生硬的作品变得温暖,陌生的作家变得亲切。

比如学习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开场先讲海子:海子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悲剧。他从安徽农村走来,15岁考上北大(学生眼中充满钦佩),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教书。他特立独行,离群索居,远离现代文明,一心埋头创作,完成了200多万宇的作品并多次获奖。(啧啧赞叹声)但在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身边放着一本《圣经》。(学生惊诧)海子为何而死?是一个永远的谜,或许可以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中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因为它写于诗人前两个月。
这个导入可谓“一石二鸟”,既引发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极大好奇,又能暗示这首诗表面幸福背后隐藏的巨大孤独,引领学生解读文字,由浅入深走进诗歌内涵。
(八)知识串联,温故知新
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教师对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在导入时,联系旧课或与之相关、相似的课文,“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语文学习网”,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和系统归纳。
比如,学习文言《触龙说赵太后》可以这样导入。“古人云:‘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师。’可见说话的作用有时胜过百万雄师。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诸葛亮舌战群儒,烛之武说退秦师,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靠的是语言技巧。如本单元学习的《庄暴见孟子》,用的是投其所好,转移话题;《烛之武退秦师》用的是分析利弊,使人就范;《邹忌讽齐王纳谏》用的是现身说法,启发对方。今天,看看聪明的触龙又用什么法说服顽固的赵太后。”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它教师充满,大胆创新,让导语绽开艺术之花。教师也将凭借精彩的导语优化知识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课文的排斥、畏惧情绪,激发创造思维,挖掘学生潜能,为他们营造和谐、、亲切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以一种放松、快乐的心情去感悟语文的博大精深,真正体现新语文、新课堂。

点赞:11789 浏览:4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