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静脉营养液外渗致早产儿皮肤坏死1例护理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3783(2013)12-0531-01
静脉营养又称胃肠外营养(PN),是指对长期不能接受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及早产儿通过静脉提供营养成分,达到正常发育目的,是新生儿治疗学及营养学中的重要策略[1]。但是早产儿皮肤嫩而菲薄,血管细小,通透性高、脆、易破裂,且患儿不能够配合,而静脉营养输注时间长,容易发生外渗,从而导致局部皮肤发红、发紫、水疱,甚至坏死等。我院2013年7月收治的1例因注射静脉营养液外渗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早产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策略
1.1病例资料:患儿,男,胎龄34+2周,于2013年7月1日在我院产科顺产后1小时,拟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收住我科。入院后予下病重通知书,置暖箱保暖,心电监护,头孢替安预防感染,氨溴索推动肺成熟。由于患儿喂养不耐受,遂给予高糖、电解质、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ATP,辅酶A等营养液静脉输注,以保证营养供给。7月4日头颅CT提示:脑实质多发性低密度影,考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遂给予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以营养脑细胞治疗。7月11日晚间在应用微量泵注射静脉营养液时,发生药液外渗,给予拔除留置针,50%硫酸镁湿敷,并抬高患肢。于7月12日晨左手背静脉穿刺点上方出现一约3cm*2.5cm紫黑色水疱,周边见一枚黄豆大小紫黑色水疱,皮肤温度稍高,左上肢水肿明显。
1.2观察及护理:①用0.1%安多福彻底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用一次性注射器轻轻抽出疱液(保留其疱皮);②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局部涂百多邦(中美史克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64),厚度约2-3mm,直径超过水疱范围;③用凡士林纱布包扎伤口,以润滑皮肤,推动正常肉芽组织的生长,防止水分丢失;④抬高患肢20-30°,推动患肢血液回流,推动肿胀消退;⑤严格交接班,认真做好护理记录;⑥严密观察患肢皮肤温度及肿胀消退情况;⑦同时加强营养供给,保证正氮平衡。
2结果
治疗3d后坏死皮肤四周不发红,基地潮湿,挑破的水疱创面干燥。治疗7d后坏死面积约2.5cm*2.5cm,左上肢水肿消退。治疗10d水疱创面痂皮开始卷边,予局部消毒后用组织剪剪除翘起痂皮,继续给予换药。治疗15d坏死面积约2.5cm*2cm。治疗20d坏死面积约为1cm*1cm。患儿家长出于母乳喂养需求,要求出院。患儿出院后1月来院复诊时痂皮已完全脱落,局部无瘢痕形成。
3讨论
近年来,静脉营养液的应用使得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早产儿胃肠功能低下,喂养不耐受时,只能通过静脉营养提供其日常所需能量。静脉营养液包括:氨基酸、20%脂肪乳、50%葡萄糖、电解质及维生素等。其中脂肪乳剂系脂溶性液体,内含注射用大豆油、卵磷脂及甘油,性状较黏稠,在血管内滴注有一定的阻力,药液吸收慢,且静脉营养液每天需要维持12-24个小时。而所配制的液体浓度高、渗透压大,再加上早产儿在暖箱内,无法约束,躁动、哭闹等易引起穿刺针管移位、滑脱等损伤血管,极易引起液体外渗[2]。
液体外渗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而静脉液体外渗的关键在于预防,如①选择适宜的注射部位,避开关节及骨突部位;②静脉营养液尽量不从外周静脉输注;③从远心端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合理保护和使用血管;④提高穿刺技术水平,争取一针见血,避开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机械性损伤;⑤正确掌握药物输注浓度和策略,注意配伍禁忌;⑥输注过程中加强巡视,每10-15min巡视1次,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弹性、有无红肿等;⑦提高护理人员的警惕性,制作警示牌,严格交接班。然而,一旦发生液体外渗,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使患儿的痛苦降到最低。
液体外渗处理的传统策略主要是进行药物湿敷、冷敷、热敷等,而我科对出现液体外渗所致水疱进行抽吸疱液,目的是减少渗出的营养液对皮下组织的毒性作用,防止局部组织坏死[3]。而百多邦软膏是局部外用抗生素,主要成分是莫匹罗星,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具有抗菌作用,局部用药具有良好的穿透性,通过在皮肤上保持高浓度而发挥抑菌作用,从而达到预防局部皮肤感染、静脉炎的作用[4,5]。较传统策略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等优越性,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吉,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6
[2]徐满梅.喜疗妥治疗早产儿胃肠外营养液外渗的临床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8):82~84
[3]王连娥.营养途径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脏器功能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4):545~546
[4]孙丽娟.深静脉置管后局部感染的观察及护理策略[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95
[5]李莉梅.百多邦联合局部氧疗治疗输液外渗致皮肤损伤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9):731

点赞:5295 浏览:14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