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基本历程及作用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文章回顾了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历程,探讨了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作用。指出,政治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国家长足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定要求。
【关键词】 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历程;作用

一、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历程

中国政治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中逐步孕育起来的。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治制度建设走过的历程,初步建立了一套现代政治制度。概括起来大致有四个阶段:
1、逐步确立阶段(1949年9月——1954年9月)
1949年9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和国纲领》,以及《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从多方面初步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人民革命军事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普选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中国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代表大会政体。这些都是初创性、探索性的制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曲折发展阶段(1954年9月——1966年5月)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在总结建国初期政治制度运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必要的调整与充实,正式确立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但随后发生的反右斗争,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膨胀,、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被忽视,立法工作基本停止,政治制度建设遭遇重大挫折,集中制趋于淡化,个人专断、个人崇拜、“人治”体制在实际政治运作中渐成常规。
3、严重挫折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10年文化大革命实际上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中国的政治制度遭到严重冲击,“小组”取代了政治局和书记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越演越烈,集中制名存实亡。地方与基层各级党政组织纷纷瘫痪,国家机构设置不合理,过分强调党对国家机构的一元化领导。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被停止活动达8年之久,地方各级人大和人民政府被彻底砸烂。
4、恢复发展阶段(1976年10月至今)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迅速恢复工作,修改了宪法。1980年8月18日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作用非凡的一次大会,在此次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不仅更加深刻地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而且突出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区分了“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指出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总祸根”是权力过分集中,阐明了开展政治体制改革的必定性、迫切性和长期性。此次报告被当作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加之此后的一系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强调和阐述,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中国的政治制度正在改革中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党提出了理顺党政关系,改善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目标;完善党内组织体制,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加深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了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了干部人事制度,初步建立和推广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了司法制度建设,建立行政诉讼制度,恢复了律师,公证与仲裁等制度。
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曲折的历史变迁,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反思。政治制度的中心内容是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转。只要是政治相对稳定、与法制得到保障的时期,我国社会的经济形势就相对较好,经济增长就相对较快,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得到保障和发展。因此,在如何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结构,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理由上,以下三条是关键所在:“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推动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然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转型存在较多的不和谐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大作用

1、政治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政治制度的建设及其建设的进展状况、完善程度会对政治体制的改革造成直接影响,而“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协同、彼此辅助。若仅仅单一地搞经济体制改革,不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我国的政治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原有的政治体制应生于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以及决策权力过于集中、机构冗余臃肿、法制不健全等理由,这必定产生官僚主义,助长不正之风,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和财政负担沉重等等弊端。不仅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造成严重阻碍,而且会对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局限,不利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2、政治制度建设是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国家长足发展的需要
曾在很多情况下、很多会议上强调说,集中制在先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真正得以实行,党内和人民内部的生活若要得到顺利的坚持和发展,就不能离开、只讲集中。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发生的一个理由就是国家的生活遭到破坏。探究中国过去走弯路、做出错误决策的缘由,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存在理由是阻碍稳定的重要因素,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理由更是关键所在。“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因此,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化,通过政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以此来为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保障。
3、政治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定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能仅仅依靠某部分、某环节的努力,只有做到各部分协同有序,整体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保证各部分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互配合,整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先进文化的协同发展,这就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政治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使社会政治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文化关系更好地适应,从而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更加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力,这是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进步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的必定要求。
【参考文献】
[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理由的决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5.
[2][3]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164.
[4]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作者简介】
李 莹(198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点赞:6739 浏览:2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