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转型期民众政治情绪表现与排解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中政治情绪特指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消极、否定心态。在社会转型中,民众自身的心理因素、社会经济利益分化的影响、政府的自利性与体制僵化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等共同作用引发民众政治情绪。建立畅通有效的社会宣泄机制、完善有序的社会协商机制及健全合法的社会缓冲机制以排解民众政治情绪。
【关键词】社会转型 政治情绪 极端行为 利益冲突 社会宣泄
【】A
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在这样剧变的时代,民众的政治情绪容易受到社会矛盾的影响,极易酝酿并发酵,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必须要予以认真对待,积极推行转型时期的社会宣泄、社会协商与社会缓冲机制建设,排遣民众的政治情绪,将政治情绪转化为能够为政治系统所用的政治资源。
政治情绪的内涵
情绪一词本是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政治情绪是政治心理学及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在政治领域的反应与延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概念,政治情绪有着丰富的内涵。政治情绪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的一种社会心理反应倾向,即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对政治系统表现出的期许、失望、倡议、意见、要求、不满、疏远、对抗、不认同等社会心态。①从其内涵可以看到,政治情绪主要是社会个体成员对政治系统的一种消极、否定的心理态度。这种否定的、消极的社会心理对社会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政治稳定的核心就是社会民众心理稳定。如果社会人心稳定、民众满意,政治系统就会有充分的合法性资源及良好的社会运转基础。反过来,社会人心思动、民众不满,就会引发社会及政治危机,说明政治系统缺乏合法性认同,严重者则会导致社会失序。故此,从这个作用上分析,政治情绪是政治稳定的“晴雨表”,也是衡量政府社会治理的“温度计”。
政治情绪作为一种政治反应信号,在社会转型时期,这种信号反应时刻提醒着政治系统要回应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的不满、愤怒及要求,并依据民众的政治情绪反应,政治系统应该进行主动的、渐进式的变革,以保持整个政治系统的活力,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政治情绪并不是社会成员的简单心理态度,其实质是社会民众的利益诉求,是一种利益的表达。利益是政治活动和政治系统的动力,任何政治系统必须要有民众的认同,民众的认同则是来自于对自身生活的满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利益结构在不断地变动与重组,在此过程中,某些阶层或民众的利益就可能受损而得不到生活的满足与社会福利的增进,那么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挫败感、丧失感与剥夺感,由此就会导致对政治系统的不满、怨恨、冷漠等政治情绪。只有政治系统能够积极回应民众不满、怨恨等情绪,倾听民众呼声,关心民众疾苦,不断提升自身的矛盾化解与利益整合能力,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才能将民众的政治情绪祛除。反之,就不能将民众的政治情绪转化为政治资源,就不能实现政治系统与社会的互动,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转型时期民众政治情绪的表现
政治冷漠。政治冷漠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政治行为及政治理由的一种漠视心理及态度,其相对于政治参与而言,是政治行为及政治参与的逃避与疏离。政治冷漠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心理,伴随着社会转型的整个过程。通常来看,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系统的态度有三种:认同、疏离、对抗,政治情绪通常指的就是疏离及对抗,而冷漠正是处于疏离与对抗之间,任由这种冷漠情绪的蔓延及发酵,就会演化为对抗。在我国当前的转型时期,政治冷漠只是一种外化的情绪表征,其背后隐藏的是对政治系统及政府行为的不满,社会成员在政治参与中并不热心,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应付了事,参与的热情会被社会现实所淹没,因而就产生了冷漠情绪。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媒体日益发达,社会成员的政治冷漠在不断异化。这种异化现象体现在,在虚拟的世界与平台上,公民会积极地参与,比如在网络上不断跟帖、批评社会、吐槽政府等行为;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是被动消极,比如人大选举时不愿意去。实际上,这种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异化,是人性两面性的体现,一方面是在现实之中,通过消极对抗发泄政治冷漠,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积极地批评,也是一种“隔岸观火”式的冷漠。②政治参与强调的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参与,如果公民在政治参与中长期冷漠,就会造成公民与政府之间产生隔阂,隔阂一旦积累无法释放,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社会成员个体的极端行为。前述,政治冷漠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情绪,处于疏离与对抗之间。而个体的极端行为则是一种宣泄式的政治情绪,不是消极被动的,是社会成员个体受到社会政治情绪的影响,采取极端化的、非理性的,影响政治与社会稳定的攻击行为。个体的极端行为大部分情况是由政治怨恨情绪所导致的,怨恨是隐藏在个体心底的一种深度的政治情绪,表现为对社会有强烈的绝望感与仇恨感。这种政治情绪在当前的社会转型中是比较多的,宣泄行为由怨恨批评上升为具体的怨恨行动。如果不及时遏制,通过政治情绪的感染与带动,极易引发社会动荡。近些年来,我国个体极端行为频频发生,已经成为政府面对的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危机,其具有突然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发生及实施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因此是不容易预防的。无疑,极端行为是一种非理智的行动,如同一般,随时可能爆发。因此,当政治情绪发展到怨恨的心理时,就可能会引发怨恨行动,这种怨恨行动通常是极端行为来表达,如果不及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来化解,就会影响政治及社会稳定。
件。个体的怨恨情绪引发个体的极端行为,如果当这些怨恨情绪集中在一起,经过相互的感染就会酿成群体性情绪,最终引发件的发生。有很多学者认为,件的发生是基于民众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所做的集体抗争维权行动。无疑这种认识是没有理由的,但在民众权益受损过程中,不仅仅出现权益的受损,还会伴随着政治情绪的产生。很多的件的参与者在政治情绪聚集中,更多的是借题发挥,通过事件本身来发泄对社会不公,政治不透明的不满情绪。件最容易成为政治情绪的排泄口,是民众进行非体制性抗争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具有群体性、轰动效应,很多权益没有受到侵害的社会个体也会通过“搭便车”的方式参与。③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件背后体现的是社会的政治情绪,体现的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情境。一旦件频发,就会对整个社会形成不稳定的感染情绪,给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带来挑战。

点赞:34034 浏览:157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