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职汽车及装备制造类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文章以天津市高职院校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与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为突破口,提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在政府统筹规划下,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按照产业发展设置专业,走联盟化发展道路等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设置 区域经济发展 适应性
[作者简介]贾宝会(1970-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汽车电控技术;范智勇(1984- ),男,江西临川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电控技高职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术;聂玉东(1984-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天津科技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天津 30045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接研究”(课题登记号:ZLY10)的子课题“天津滨海新区高职院校汽车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49-02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区域属性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依托区域经济主体产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满足产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的契合点,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研究天津市高职院校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与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关系,有利于在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去向等视角下,探索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策略,调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天津滨海新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优势明显,尤其是现造业作为重点优先发展。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是滨海新区的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其年产值高居各大产业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龙头产业。被誉为“汽车行业达沃斯”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已连续八年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举办,充分说明开发区在汽车产业的影响力。天津开发区作为滨海新区汽车产业的主要承载地,先后引进了一汽丰田、长城汽车、清源电动车、大众变速器等一大批业界著名的汽车整车企业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商,以整车研发生产、关键部件配套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将继续深入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大力拓展整车业务领域,提高大项目招商力度,在立足乘用车业务基础上,积极发展专用车和商用车;二是大力延伸汽车产业链,从上游的汽车研发、设计、检测,到下游的汽车金融、销售等汽车服务业,并逐步提高汽车服务业的比重;三是大力提升零部件技术水平,重点引进发展以先进变速器和新能源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从其发展趋势来分析,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将成为天津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区今后发展的重点。目前,装备制造业在空间上已经形成临港重型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以及南港、开发区、空港经济区三个专业化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大型工程机械、石油钻采、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设备制造为重点,提高大型成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重点围绕大型、重型、精密装备需求,发展带动技术含量高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制约系统和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二、天津高职院校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与调整必要性分析

从滨海新区人力资源结构分布来看,生产经营一线人员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技能层次普遍偏低,与产业的高速发展极不匹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到 2015 年,滨海新区将累计新增就业 60 万人。基于滨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天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强化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力求使专业结构与新区产业结构相对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对天津市独立设置的26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进行统计,如50页图所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覆盖了专业目录中的 14个大类,专业设置门类较为齐全,但各大类专业分布不够均衡。排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财经类、装备制造类、艺术设计类、电子信息类、土建类和交通运输类,装备制造类占第二位,共有 62个专业布点数,涉及16所院校。
近年来,随着天津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度的提升,老专业改造和新专业增设与产业调整及转型升级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天津市高职院校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仍存在以下理由:

(一)专业设置未完全体现产业发展要求

与天津滨海新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步伐相比,多数院校的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改造还有些滞后,开设的专业相近,专业设置上存在交叉与重复、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不清楚等理由。多数新专业在专业名称、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界定上并未体现产业特色。许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中重点考虑生源和办学效益,而未完全体现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机制尚未形成

从《2013年度滨海新区技能工人紧缺工种参考目录》中获悉,10大领域的55个工种一线技能人才最为紧缺,其中包含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非常紧缺工种: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机修钳工、焊工;紧缺工种:装配钳工、叉车司机、汽车修理工。天津市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覆盖了大部分紧缺工种,但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方面仍然与人才需求存在脱节。另外,专业设置比较分散,集约化、规模化、专业群等集群效应难以发挥,导致职教设备、师资在不同院校有的短缺、有的浪费,专业细分与岗位针对性衔接较差,影响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政府主导下的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天津滨海新区发改委通报,2012年滨海新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年产值突破4000亿元。将通过建立产销平台、整合汽车生产销售资源等多种手段将汽车上下游企业拧成一股绳,形成“1+1>2”的产业模式,打造新区千亿产业链。面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全面统筹、整体规划、合理导向和定期评估,使得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

三、高职院校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立足区域经济,打造与产业链相融合的职业教育链

产业链的形成及发展急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高职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根本属性,必须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大要素,进一步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建共育”人才培养模式,走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发展道路。天津高职院校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专业设置的重点应瞄准产业发展和体现新区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打造与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链相融合的职业教育链,按照二者融合后的节点设置专业并进行办学体制与运转机制的创新。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打造校企合作平台

参照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的做法,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强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职能,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人员,校企联合组织实训,营造职场氛围;鼓励学校将课堂搬到企业车间、产业园区等生产一线,为学生提高职汽车及装备制造类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供真实的岗位训练。在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

(三)专业设置走集团化、联盟化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以新区打造国家级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大项目为依托,协助高职院校与新区的大企业集团合作,建立汽车及装备制造产教联盟,按照集团化、联盟化的办学思路改造老专业和设置新专业,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相关院校应重点建设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制造、汽车制造与维修等重点专业群,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打造专业平台,使专业设置与建设呈现集群式、集约化发展。

(四)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建立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机制

在改造老专业和设置新专业过程中必须进行专业环境分析,认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把握职业岗位标准,进行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分析,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行动导向的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科学地进行专业评估,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引导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五)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快“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一是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通过培养已有专业教师,引进有企业经历专职教师,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二是在整体结构上实现专兼结合,聘任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教师,逐步压缩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充分发挥教师在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重视专业建设工作,按照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适应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民,富浩.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J].吉林教育,2011(26).
[2]马云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

点赞:25019 浏览:11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