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初中政治教材内容越来越综合,已经涵盖时事政治、经济发展、人文科学、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实质性的助推作用。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理由情境提升学生的类比性思维。

从两个或两类事物及更多的事物中的某些相近或相反作用属性出发,根据其中的某种属性,推理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就是类比思维。笔者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中,就着力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理由,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进行对比,进而学会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找出事物或材料的共性、异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分类能力、类比能力。笔者在上“面对诱惑应该学会说‘不’”这一课题时,就让学生对社会上存在的诱惑现象进行分类,看看诱惑到底有多少种?有多少不同性质的诱惑?并要求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性现象,确保防微杜渐。学生在解答上述三个理由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既可以增强初中政治课的趣味性和活泼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更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各类不同形式的诱惑对青少年的危害,从而为初中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无定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初中政治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上述尝试,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二、通过题型训练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领他们乐于发现理由、善于认识理由,而且能够从多角度切入理由、全方位分析理由,有效形成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构建中,发散性思维是主导成分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以某一个理由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深思、寻求解决理由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由已知探索未知,对同一个理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深思,从多方向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向。它的特点是灵敏、迅速、求异,思路开阔。这种思维不依常规,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不为传统策略所束缚,能突破心理定式和思维定式,对理由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深思,寻求不同解决方案,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视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往往能为开拓性和创造性提供新的机遇。
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例如,笔者在上“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一课题时,通过播放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伟大祖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的作用是什么?因为这个理由对于初中生来说,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热点理论理由,笔者在课堂上拿出来让学生展开讨论时,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富有争论性的激烈讨论,不仅使学生关注了社会生活,关心了祖国发展,而且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理由。

三、通过鼓励质疑提升学生的逆向性思维。

在思维时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从完全、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真谛、解决理由,这就是逆向思维。换句话说,逆向思维就是要转变正常的思维程序、思维模式,比如换位深思或倒过来想一想,比如从结果上探求理由等等。逆向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深思和分析理由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具有间接性、突变性和反联诘性。中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讲,还是学生学概念、定理、例题等知识,往往都习惯于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去解决理由,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对解陈题、同一类理由,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能够迅速解决,是一种正迁移,但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则十分不利,学生在新理由、活理由面前,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素质教育以培养创造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今天,让学生养成“经常进行逆向思维、活性思维”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它摆脱了思维定势,对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策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通过精心设计一些政治理由,着力开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切入理由,认识理由、理解理由,并且还鼓励学生从正向和逆向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理由、分析理由。在这里,笔者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讲解教材、阐述原理时,要鼓励和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持相反的意见,并及时有效地引导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适当辩论,让思维的火花在交锋中碰撞和放彩,这样不仅可以让思维越辩越灵活,而且还可以真正锻炼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点赞:3809 浏览: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