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蒋南翔:新我国教育事业开拓者

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蒋南翔(1913-1988),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和党校第一副校长。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符合中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办学经验,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清华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所提出的许多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
蒋南翔1913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中学时代就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加入中国。1936年,到上海担任江湾区区委书记,直接领导了同济、复旦大学的支部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北方局青委委员兼北方局宣传干事,协助刘少奇同志编写党内刊物《斗争》。1938年年初,开始担任长江局青委委员、全国学联党团书记,在武汉筹备和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参加创立了武汉青年救国团。1941年,奉命撤回延安,担任青委委员、青委宣传部长。
1949年,蒋南翔被任命蒋南翔:新我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为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期间,他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办学经验,并联系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1955年,他开始担任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高等学校党委第一书记,并于1959年年底开始担任教育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和高教部部长等职。1979年,蒋南翔再次担任教育部部长后,领导恢复和发展了我国教育事业。1982年,蒋南翔开始担任党校第一副校长,系统提出了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对党校以及全国各级地方党校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先进思想 引领大学发展
蒋南翔长期奋斗在教育一线,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孜孜不倦,提出了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一系列教育创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
在大学建设上,蒋南翔提出办“重点大学”,并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他的办学思想具有强烈的一流意识,办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是他的办学宗旨和教育主张。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他提出要先办好一批重点大学,使这些重点大学在科学文化领域能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明确提出重点大学的任务是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的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在人才培养上,蒋南翔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曾经将学生的德育教育形象地比喻为“上三层楼”:“第一层楼是爱国主义,即爱伟大的国家;第二层楼是社会主义,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层楼是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与此同时,他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并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只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人特点,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国外先进教育经验的引进上,蒋南翔提出“外国先进教育经验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反对简单照搬和抄袭苏联模式,指出要学习西方英美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上有用的东西。
蒋南翔的教育思想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这种充满智慧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大学发展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力主改革 奠定清华地位
自1952年起,蒋南翔开启了长达14年的清华岁月。期间,从理论到实践,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卓见的办学指导方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不仅使清华大学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而且为当时我国其他大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是他在清华创造性地实施了“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所谓“双肩挑”是指既有专业业务能力,又能从事政治工作。其措施是在清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做政治辅导员,让他们在学业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在政治上得到更多的锻炼,是一种带有战略作用的教育创新。
二是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创办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学科。当时,参与援建的苏联专家强烈反对清华大学建立无线电系,但是蒋南翔凭着一股执拗劲儿和坚定的勇气说服了苏联专家组组长,顺利开办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5年,他向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提出在清华创办一批原子能等科学技术专业,并为此亲自组团到苏联考察学习。之后从1956年到1958年,清华大学陆续创办了一批高技术系科,如原子能、计算机、自动制约等高技术系科,这些系科大体在1962年建成。以此为基础,一些应用理科专业也重新创办起来,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三是他在全国首次提出了清华大学要“实行教学、生产和科研三结合”的指导方针,大力提倡 “真刀”地进行毕业设计。1958年,清华大学水利系结合密云水库建设进行了毕业设计,蒋南翔及时肯定和总结了这个先进典型,使清华大学走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发展之路。其中,最突出的是由清华自行设计建造的高校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该反应堆历时6年完工,参加建设的人员平均只有23岁,这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办学模式最有力的证明。
主导正规化改革 推动党校发展
作为我国培训党的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党校向来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党校数十年来虽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领导干部,却没有办正规化党校的经验。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党校教育如何与普通国民教育互相衔接、恰当分工,以使这个体系更合理完善的理由。
1982年8月,王震任党校校长后,任命蒋南翔为第一副校长。百废待兴之际,蒋南翔通过调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党校教育正规化的意见。他的党校改革意见,不仅对党校,也对全国各级党校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党校教育的发展目标上,蒋南翔提出了党校教育从过去的短期轮训转向正规化培训的意见,“为适应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今后党校的任务要从短期轮训干部为主逐步转向正规化培训为主。”改革之后,党校培训班开始招收省、地级领导干部,学制两年;进修班招收国家机关司、局长以上干部,学制为半年到一年;理论班招收党校师资及宣传理论骨干,学制为两年半,为地方培养了大批经过党校正规化教育的领导干部。
在党校教育内容上,蒋南翔将党校过去的四五门政治理论课,改为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课,科学文化知识类课和专业类课的课程设置。马列主义和思想基础理论课成为主体,占到了55%的学时,剩下的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类课,如语文、数理基础、外语、历史等。
这次教育内容上的改革不仅丰富了领导干部的政治教育内容,而且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使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而在考试学位制度上,蒋南翔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的党校学位考试制度。过去,党校由于缺乏文化课程和考核制度,其学历不为社会所承认。对此,蒋南翔提出,“今后的党校学习,必须经过入学考试、毕业考试、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才能毕业。而考试合格通过后,二、三年制的学员相当于国民教育的研究生毕业,两年制的文化进修班学员相当于大专毕业。另外学习成绩优异者,还可以通过博士和硕士课程考核和论文答辩,分别获取相应的学位。”
蒋南翔关于党校教育正规化理论的提出,既是对我党几十年干部教育经验的总结,也是改革开放对干部素质提高的必定回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点赞:18792 浏览:8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