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新动力与挑战:网络舆情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中,政治作为政治发展的目标正蓬勃发展。网络媒体作为新兴传媒工具正推动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而网络舆情也方兴未艾,给政治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为立足点,重点分析网络舆情给政治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并提出通过网络舆情推动政治发展的路径深思。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网络舆情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与政治

(一)我国社会转型概念及特征

1.社会转型概述
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人类社会总体上具有一个有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过程。而社会转型就是指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社会结构的整体变迁。具体说是指“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1】概括起来说,我国社会转型就是指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和文化体制从旧的传统的模式向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整体的\更替变迁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的变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传统”与“现代”两个因素此消彼长,不断磨合的过程,它是相对的。
2.社会转型存在的理由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起步较晚,但基于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性,众多专家学者都对社会转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社会学研究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社会转型是从1840年的战争正式开始的,到目前为止,这一转型过程大致经历了1840~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中速发展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快速和加速发展阶段。”【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这一阶段不仅我国经济飞跃发展,而且我国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也从传统的向现代的方向变化,在而正由于“传统”与“现代”因素的此消彼长,不断磨合,在政治经济文化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就伴随着产生了一些理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层面上,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我国经济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从传统的集中式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把单一的经济所有制形式转变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分配方式上把单一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样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就逐渐增强,在人民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的贫富差距了渐渐拉大,人民对物质需求的攀升心理也就越来越大,导致社会关系失调。同时出现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经济增长不能与社会进步和文化进步同步,甚至出现有的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
二是政治层面上,在经济取得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在不断为政治发展而探索,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不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使程度不断提高,政治建设有了新的势头。但是在取得这些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理由,主要表现在:政治实践与政治制度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公民的权利意识增强,而政府的权威仍然过大,政府透明度低、政府失信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人民在观念上对政府存在一定的偏见。
三是文化层面上,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的新动力与挑战:网络舆情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化建设的需要,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国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3】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层面同样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冲击,“文明时代以这种基本制度完成了古代氏族社会完全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它是用激起人们最卑劣的冲动和,并且以损害人们的其他一切禀赋为代价而使之变本加厉的办法来完成这些事情的。”【4】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激起了人们不合理的物欲,社会道德出现衰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渐渐滋长。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与政治

1.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网民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所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理由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5】它主要通过BBS、群、博客、微博、主题网站等工具为官民互动提供平台。
2.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与政治——以亨廷顿为例的剖析
亨廷顿在的危机一书中宣扬:达到顶峰,政府权威的下降,就会失调,自然导致的危机。“美国政府的脆弱主要不是外部威胁引起的,尽管外部威胁确实存在也不是由于内部的左倾或右倾的颠覆引起的,尽管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而是由于本身在教育水平高,积极性高和参与能力强的社会中的内在动态引起的。”【6】于是他给出维护权威,节制的药方。
今天信息变革也成为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特征。由于科技革命使信息传播快速便捷,网络媒介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主流媒介。“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通过网络便能方便地参与讨论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言论和看法。人们政治参与的成本大大降低,参与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网络舆情作为新的技术手段为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网络舆情使参与的活跃程度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同时人们也看到由于网络舆情泛滥,缺乏监控引导,网络舆情也给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大量反党反政府的言论出现,歪曲事实,造谣诽谤政府形象,使政府颜面扫地,公信力大大下降,由于缺乏对政府的信任使人民对政府产生了偏见和陌生疏离感。人们也不由得深思当前的状况是否与亨廷顿所阐述的“的危机”一样,是不是真的已经“泛滥”,应当节制,抵制兴起的网络舆情以维护政府的权威?事实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亨廷顿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理论立场的善变与多变,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倾向的社会科学家,他的本人立场和价值取向都是变化不定,每一次变化都是为了迎合政客的需求。他同样在《政治秩序》中反对扩大政治秩序,认为这样做会危害政治秩序的稳定。但是后来在《第三波》中却又极力宣扬在全世界推动化进程,因为政治化在当时已经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这种潮流已经无法阻挡。他指出:“示范效应在第三波化中比在前面两拨化或者说比二十世纪任何其他一次政治波浪的重要性都大得多。理由是在全球通讯和交通方面的急剧扩展发生在二十世纪后数十年,特别是电视和通讯卫星在七十年代覆盖了全球。政府可以仍然制约着当地的新闻媒介,并不时地消除其民众获得当局不愿他们获得的信息的能力。但是这样做的难处和成本在显著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建立一个广泛的地下传播网……短波收音机、卫星电视、电脑、传真机使得权威政府越来越难以对其精英和公众进行信息封锁,以防止他们知道发生在其他国家有关反对或推翻威权政府的斗争。”【7】
在当下背景下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网络舆情已经是时代的需求,亨廷顿的从节制到为推动化进程费尽心机就足以证明扩大政治的广度和深度是时代的召唤。我国当下网络舆情没有节制并不代表亨廷顿在《的危机》里面说的“的泛滥”,恰恰相反当下我国当下存在的却是政府权威过大,信息公开方面不透明,人民对政府失信,而网络舆情将开拓政治参与的新渠道,为人民了解政府、信任政府,为政府建言献策提供新的平台,而对于网络舆论泛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应该是对其监控引导。因此,面对如上表达的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理由,网络舆情将为我国政治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但是我们绝不能放弃网络舆情给政府发展带来的机遇,而要迎接挑战把政治推向新的高度。

二、网络舆情对政治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网络舆情作为信息变革的产物已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是发展政治的新的历史契机。但是也正因为在此背景下,诸多方面存有众多弊端,利用网络舆情发展政治仍是一个挑战,网络舆情对政治的发展既能带来巨大的正能量,也存有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舆情对政治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公共领域”的重建
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的新动力与挑战:网络舆情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8】“公共领域”其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平等自由的互动平台,为人们提供公共话语空间。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加快,社会公众几乎不可能像古希腊城邦一样聚在一起,平等而自由的讨论政治发展,而传统的报刊杂志等媒介也正如哈贝马斯所说一样,受到利益集团的操控,反而成为了有特权的私人利益侵略公共领域的入口。这样公共领域的重建就只能寄希望于网络媒体,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广阔而平等的开放性,通过相应的方式大家可以就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平等的发表自己的评论评论,来对政府形成舆论压力,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如在“”中,民众可以通过微博和专题网站等就热点话题自由发表自己的“声音”积极的讨论,让代表和政府去倾听。网络舆情打破了话语权的限制,使公众随心所欲、公开、平等的进行舆论,它将承担虚拟而面对现实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公共领域”。
2.有利于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成本,相对于结社、聚会、选举等政治活动而言,它具有低成本、便捷化、自由化、人性化等特点,既省时又省力,足不出户便能参与政治。公民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并不一定要通过购买或查阅报纸书刊,而通过免费的网页浏览就能了解国内外新闻,而且能够自由的参与评论发表看法。“通过网络技术开展参与活动,使公民不仅会感到便捷,而且会有痛快淋漓的感觉,甚至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9】
2012年12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13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北京举行并正式发布了《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该文献中称:“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国互联网普及率39.9%,远低于美英日韩(均在70%以上),但中国的网络舆论场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力度最强的。社会转型期法治的不够健全,传统媒体侧重舆论导向而舆论监督功能严重弱化,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唯一比较畅通的通道,是网络舆论发达的根本理由。通过互联网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听取公众诉求,有利于及时发现理由、化解矛盾,释放社会压力。”【10】美国《国际商业时报》说:“虽然中国社交媒体时代来得比西方国家晚但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微博用户数量超过4亿。虽然在敏感话题上仍存在一些限制,但中国人已经转变了公共话题讨论的规则和范围,中国网民的声音正被听到。”【11】时下“元芳你怎么看?”也就反映了当下社会背景下我国社会存有众多的理由,希望通过网络舆情让自己的诉求得到政府采纳,以切实解决社会理由,这就是网络舆情降低政治参与成本,提高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最真实的反映。
3. 有利于扩宽民意表达的渠道,提高决策的质量
总书记在腾讯公司考察时说道:“网络对政府提供的倡议很有价值”。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它将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的依据,通过网络舆情,决策者将能有效地了解社会公众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公共政策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大多数人感到与自己的期望、价值、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的社会理由,而要了解这些社会理由就需要倾听社会公众的诉求。在当下社会背景下,网络舆情已是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认真通过网络舆情来了解民情,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舆情信息的不断反馈来提高政策执行的质量。在2012年10月22日宁波镇海PX项目引发群体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宁波PX事件中大多群众不知道PX是什么,危害有多大,导致各种谣言疯传,这从侧面反映出政府在前期就没有做好相关宣传也没注意了解民众的呼声。到事后才广泛宣传PX只是低毒,都是于事无补的。从这些都反映了当下政府存在信息封锁、单干蛮干、缺乏官民互动、不注重网络舆情,通过网络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导致决策缺乏合法性,从而造成邻避冲突再次发生。而在去年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过于严厉,规定称“闯黄灯扣六分”,这一条刚颁布就引来众网友的一片哗然,众网友通过微博,博客,论坛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对网上一些热点理由答疑释惑,指出特殊情况可申诉免罚,并指出:交管部门将认真吸纳群众的合理化倡议,进一步加快交通信号灯设置和使用不规范理由的整改力度。这些都反映了网络舆情对提高决策质量起到的作用。
4.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有效的监督政府
监督是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公民应有的权利。而社会舆情为监督提供了有力的监督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不在充当政府的“喉舌”,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有利于真正吸纳社会公众参与到监督中来,形成人人都享有监督权,真正感受到主人的身份,通过网络舆情参与到舆论监督中来,通过舆论压力树立政治新风尚,为推进政治、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称:“调查显示,超过五成受访官员存在‘微博恐惧’,怕隐私被、小事被搞大”。广东陆丰市原局原党委委员赵海滨,拥192套房被称“房爷”被网络和媒体;陕西“房姐”龚爱爱;“我爸是李刚”也被一一揭露;“李双江之子被延长拘留一月”,也成为了当天舆论热度最高的事件:

(二)网络舆情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1.舆情主体的缺陷限制参与的广度
网络舆情的主体主要是能够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网民,虽然网络舆情开辟了参与的新篇章,但是相对于“所有人的”而言,它主要局限于“一部分多数人的”。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现在农村的发展和农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具备使用网络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部分人大多是与网络舆情等新时代技术“隔离”的,因此加快政治的发展,扩大参与的程度不能仅仅依靠网络技术,应该把网络舆论发展与基层政治结合起来,一道扩宽参与的水平,开创政治全民来建设的格局。
2.网络舆情的情绪化和非理性影响政治健康发展
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而在当下社会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相互交融,存有各种社会理由和极端思想。因此,网络舆论往往成为部分网民宣泄情绪的场所,部分网民利用网络造谣诽谤,传播虚假信息,攻击谩骂政党和政府。而部分网民存在不能筛选信息、盲目跟风的现象,不了解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盲目传播散布此类信息,这些都极度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如“郭美美事件”引发危机,网民“任婕”自称是总参“特种大队高级指挥官”、“北京军区某领导的养女”等等散布虚假信息的现象以抹黑政府。
3.网络舆情不成熟,容易受“意见领袖”的左右
在网络舆论中,网民自己的意见都希望与别人达成共识,形成“志同道合”的圈子,而一些资深网友或社会有影响力的人物,往往就充当了各个社会舆论的“导向舵”成为“意见领袖”引导着网民的走向,左右网民的判断。但是“意见领袖”林林总总、鱼目混珠,并非所有的“意见领袖”都有较高的政治文化素质,并非所有的评论都具备客观公正性,而部分网民盲目跟风,使网络舆情与事实相悖,走向极端,不仅不能使得到进步,反而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通过网络舆情推动政治发展的路径深思

网络舆情是一把“利刃剑”,在当下背景下既能给政治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带来“福音”,同时也存在使扭曲,走向“多数暴政”的危险。通过网络舆情发展政治已是时代的要求,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我们要发挥网络舆情对政治的推动作用就要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在“利”与“弊”之间找准平衡点,做到既要“开流”又要“节源”,把好关,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加强网络舆情的“节源”制约

1加强法制建设,为网络舆情提供制度保障
法制化是保证化的重要手段,社会转型中我国的法律规范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只有完善法律才能为网络舆情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近年来随着网络发展的需要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都规定了关于网络信息的内容,同时也颁布了有关网络的专门立法和规章条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管理新条例》、《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互联网视频新管理条例》,但是这些条文大多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出现,作为行政法的范畴,仍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网络的多元性,频繁出现的一些造谣诽谤、弄虚作假、故意中伤他人的理由仍然没有完善、有效的法律来规范,国家既要保障公民具有的权利又要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进行将带来困境,如:重庆市彭水县大学生“村官”任建宇因发帖被劳教1年多获释后再度引发了人们对劳教制度改革的热议,而在这一背后又有多少人认识到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存在的巨大缺陷?因此国家加强网络的监管必须加强网络法制的建设才能为维持网络舆情有序健康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 加强政府正确有效的舆情监控
近几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应用,互联网业已成为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新平台之一。而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往往是匿名的,公众发表舆论见解往往随心所欲,有时与法律道德相违背,因此政府保持对舆情监测和制约有重要作用。既要加强对网民个人的舆情监控,又要防止网络媒体为商业利益而走向偏激。当下,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并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的新动力与挑战:网络舆情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808s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都设立了相关的舆情监测室以了解网络舆情的走向。相关的研究机构也异军突起对舆情趋势、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报告,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如:人民日报社在2008年组建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谷尼国际软件公司的谷尼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等。因此,加强政府的网络舆情监测,了解舆情动态,及时处理网络突发事件,对非法的网络舆情进行制约处理应当作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舆情提高政治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网络舆情的“开流”引导

1. 积极推行政务信息公开
大禹治水靠的是“疏导”而不是“堵截”,盲目的堵截只会导致洪水泛滥。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了:社会建设要谋民生之利,要政府负责,人民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效地政府应该是一个与民众互动的政府,应该主动进行信息公开,建设信息公开有效机制,建设主流网站引导舆论,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效回应网络舆情。打造透明阳光的政府让老百姓了解政府在干些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减少网络舆论的流言蜚语和恶意攻击,同时要通过舆论监测主动去了解民众反馈的信息并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的新动力与挑战:网络舆情由优秀论文网站www.808s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切实去解决人民关心的热点难点理由,而不是出了事才去拿应急措施去应对理由。积极与民众互动,让“元芳你怎么看?”的一致述求不再只是空盼与调侃,而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那么网络舆论也将向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2. 培养网民的素质,特别是“意见领袖”的素质
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自身的素质程度决定着网络舆情对提升政治程度。所谓网民的素质,不仅仅是使用网络的素质,更是指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在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法律道德,理性发表自己的见解,以主人的角度去建设网络文明。同时政府也应该肩负起提高网民素质的重任,进行有益的引导,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同时要在学校和社会普及网络文明教育,对网络舆情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奖励。
其次,政府应该认识到“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意见领袖”在话语权利中心的低位,要加强与“意见领袖”的沟通交流,注重培养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使他们真正起到网络舆情的“导向舵”的作用,以提高网络舆论的自净能力,把他们纳入到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舆情的行列中来,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使政治与网络舆情一道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人民出版社,2012.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1999.
[5]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
[6](法)米歇尔·克罗齐 , (美)塞缪尔·亨廷顿 , (日)绵贯让治. 的危机[M]马殿军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 1989.
[7]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8]Habermas,Jurgen,The Public Sphere,in Peter Golding and Graham Murdock(end.),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edia, Ⅱ, Cheltenham, UK, 1997[1964],p.116.
[9]袁峰,顾铮铮,孙珏. 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祝华新,刘鹏飞,单学刚.2012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C]. //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 .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11]李勇,纪双城,青木,等. 世界总结中国重大一年[N]. 环球时报, 2012-12-26(2915).
[12]何新田,刘 翔.今日舆情热点:李双江之子被延长拘留一月[EB/OL]. 2013年03月01日[2013-3-3]. 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3/0301/c212785.
作者简介:毛国旭(1992-),男,彝族,云南罗平,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生。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点赞:20153 浏览:8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