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公共哲学:欧美公与私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章从政治学对公共哲学发展影响角度对公共哲学中欧美的公与私等相关理由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公共哲学;公与私;欧美

一、总体概述

这本书是作为《公共哲学》系列丛书的第四卷而存在,前一卷是讨论的“日本的公与私”,接着此卷便讨论了“欧美的公与私”。
在本书的最前端部分,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博士,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卞崇道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Dr.林,共同撰写了此系列丛书的总序,题目为“公共哲学,作为一种崭新学问的视野”。长达35页的总序深刻说明了在我国研究公共哲学的稀缺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公共哲学领域进行了宏观上的推介。在前言部分,是现代公共哲学领域著名的韩国籍学者金泰昌所著,也是此书非常重要的角色之一,关键阐释了日本公与私和欧美公与私之间的可能联系的理由。在导言部分,是小林正弥先生(应该是这方面的权威,查不到他的具体资料)所写,此部分将本书做了精华版整理。
1、公共哲学研究的背景。1995年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政论家李普曼出版了《公共哲学》一书,呼吁通过树立人们的公共精神来重建主义社会的秩序,这是“公共哲学”这一用语的出现。此后,欧美地区并无很大进展。反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方资本主义日本的学术界,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1997年,在京都论坛的公共哲学共同研究所所长金泰昌教授和将来世代财团矢崎胜彦理事长的发起,京东大学校长佐佐木毅教授的推动下,在京都成立了“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于1998年公共哲学:欧美的公与私相关论文由www.808so.com收集4月在京都召开了第一次学术论坛,拉开了日本公共哲学研究帷幕。研讨的成果集成了《公共哲学》系列书籍,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理论和现实的理由。其中本卷以英、法、德、美等现代欧美国家为对象,探讨其以国家为中心的公共性向以市民为中心的公共性之转变是如何完成的理由,重点讨论了向类似欧盟那样的超国家公共性组织转换的可能性等理由。
2、独特的成书结构。本书采用的方式是各个领域的一个著名学者提出论题,让其他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讨论互动,使相关理由进一步往横向和纵向拓展,各章都是由“论题”“围绕论题的讨论”“拓展”等部分构成,克服了传统独白式的局限性,体现了“公共哲学”所应有的“对话性探索”之互动=公共的追求。公共哲学是一门“共媒——共働——共福”的学问。“共媒”就是相互媒介;“共働”就是相互作用;“共福”就是共同幸福,公共哲学是为了探索一种让人们的共同幸福如何成为可能的学问。
3、本书结构。按照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欧洲这样的顺序,探讨了欧美各主要国家和整个欧洲,各论题是与所聚焦的时代相对应的。英法是以近代“公私观念的转换”,德国是以时间流程的动态“公共性的三次结构转换”,欧美是以现代“公私观念的转变”为主题的。

二、理由缘起:公共哲学是什么

20世纪的人类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至今为止几千年来形成的人类存活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使人类面对着全新的存活背景。
李普曼从西方制度的自由公民责任理由出发,提出了在现代社会构建一种公共哲学的必要性,至于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答。宗教学家贝拉为了统和各种专门社会科学,提出以“作为公共哲学的社会科学”为理想,通过提倡“公共哲学”来批判现存的分割性学问体系,当然仍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作为日本探索、公共哲学代表性学者的山胁直司教授在《公共哲学是什么》中也避开这个理由,只是强调“公共性”概念、理由的探索是属于公共哲学的基本理由。
金泰昌教授的观点体现为理念性的特征,但是无论在哪个国度,所展开的有关公共哲学研究,都没有对“公共哲学是什么”给予明确的回答。为了实现对这个理由的本质把握,社会意思的改革和坚持实践的探索是必要的,当深思公共性理由成为人们自然而谈接受和体验的时候,这个理由的答案将会自然的显现,那么日本学界朝着自己所预设的暂定性学术目标——“打破19世纪中叶以来产生的学问的专门化与章鱼陶罐化后,是哲学与社会诸科学出现了分化的这种目前状况,从而进行统括行学问的传统复辟”,以此作为这种学问的追求——做出研究和努力,或者是所能走的一条正途。

三、政治学对公共哲学发展可能性影响

在讨论本书的主题“公与私”上,提出了此理由上日本当代人思想的背景,即江户时期的政治制度影响了现代的思想,这是政治学的些微写照——江户时期形成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基本结构,后经过明治维新的“四民平等”也没有彻底转变,直接影响了近年来的社会批判,即日本高级官僚辞官(退休)后转向民间经济领域担任官职这样的现象,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在现实中仍继续维持的表现。当然,这只是小小的一点,在很多与公共哲学的“公私”上能看到更多相关学科的影响,其中,政治学就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一门学科,在此做部分分析。
1、英国的市民公共性理由。在霍布斯——洛克——斯密的转变进程中,霍布斯象征式地所揭示,国民国家观把人权和国权相对立,从树立作为贯彻人权的手段而去构建国家组织的这一逻辑上,不可否认具有划时代的作用(福田欢一《近代政治原理成立史序说》),但同时具有的潜在危险是,容易转换为一旦发生危机,就认为“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是必定的”这样的国家主义意识形态,便是霍布斯的绝对主义的公共性理论。
在谈论是否在18世纪的英国实现了市民公共性模式,强调能够看到言论的自由和出版业的兴盛,但历史上,究竟原本人口的百分之多少拥有独立的想法不得而知,且政治的担任者基本限于地主绅士阶层,从根本上并未动摇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那么,18世纪的英格兰应该还没有确立完全的市民公共性。这部分融合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将英国当时的国家目前状况以及阶层的部分主义展现出来,以此确定英国社会实现主义过渡的时间理由。随着商业的发展,公共性理由融于经济的发展中,政治和经济相互作用。在论述“作为传统、中间组织、自发性的社会关系之各种社团作用来确定公共性和公权力的关系”时,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1,认为市场具有自发的秩序形成能力的自由经济,却不认同市场万能论。由于他对传统的组织、家庭和地域,中间团体自费开展的社会性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所以认为要把议会的作用限制在一般法律的制定之中。第二阶段是洛克的洛克的自由主义。积极参与光荣革命的洛克,以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展开了统和契约与统治契约的两个阶段学说。,提倡通过权利分化来防止专制,把专制权力的交替论定势化,构想出先去性的近代代议制度。在洛克的《政治论》中,市民的公共性体现在作为生产、产业活动的主体从事着活动、经营生活的。市民作为所有者有权保存、存货其财产。增加这样的财富、国富,对洛克来说,并不局限于私人的专有事项,而是作为存活基础加以重视的。
第三阶段主要是亚当·斯密的商业性社会所带来新的“公私”观念和转变,本文主要讲政治学角度,对此部分不再赘述。
2、法国的“武”转向“商”的公共性。法国在原来的战争时期,武家贵族从事着包括祖国防卫和对外侵略的有关战争事物,平时的官僚家族则通过其职务为国家做贡献。因此,从事这些职务的人就认为他们的身份就是公共的职业身份,在这些特权阶层里,生活待遇得到了优厚的保障。但是,其背后则是武家贵族按规定不能从事营利性活动,特别是禁止他们从事商业性活动,这是他们得到优厚保障的条件。在科耶看来,应该废除这样的法律,提出了从今以后贵族也能成为商人的观点。在这里,科耶的核心观点是生产者才是真正的爱国者,,主张把生产者作为过敏来实现国家一体化。此处,公民的德性已不再是“军”或“官”。
3、德国公共性的三次转变。关于德国的公共性三次转变,主要是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展开讨论和说明的。首先是德国环境运动的确立与独立,提到了绿党的成立背景和发展过程。绿党在联邦会议上取得席位是在1983年,运动的开端却要追述到1970年左右。经过了对环境理由的不断力争,一直支持劳动者的绿党,有了伸展式发展。
在第一次机构转变中,1900年以前已经在德国各地普及了正当的组织化。其中社会党起到了带头作用。在这种组织性的主义中,即使有形式上的自由的讨论,但实际上党内的主义已经没有了作用。
第二次结结构转变论述反省性力量的批判性潜能中,以纳粹的历史的进一步意识化、环境意识的提高、女权运动等形式得到开展。政府表演的新兵宣誓仪式受到了象征性暴力的阻止,反对美国中程导弹配置的大规模游行的兴起,对消除冷战也有了应有的作用。
第三次结构转变,在全球化的助威声中,社会党政权开始从劳动者的保护中离开,参加联合权利的绿党为了维持政权,无论是对环境还是三队和电力发电理由都一再妥协,与既有政党没有了任何区别。这让人感到,对政府制定的日程。计划,无论是知识分子的议论还是日常存在的各种圈子的议论,都被简单的接合了。
4、美国的女权主义的挑战。古典主义中的“公与私”说到了古典代表——希腊,希腊时代所说的“城邦”与“家庭经济”的区别,以血统和性别为基础地位的“市民”,平等地、自由地参加城邦的统治。于此对比,美国“公与私”的理由是由法律来决定的,提供法则并保障其实现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个人性就是政治性”口号的宣传是在第二次女权主义时期,接受过专门教育的女性,仅仅只是在社会上做着教会或者慈善性的活动,在踏入新的领域的时候,女性们对自己遇到的理由交换意见,这些已经不是个别的、个人的事情了,而是注意到这是身为女性固有的理由,从而意识到“个人性就是政治性”,公共哲学:欧美的公与私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之前没能看到的理由也逐渐明朗化了。“机会性平等和结果性平等”在约翰逊总统的伟大时代,被肯尼迪总统所激发的“并不是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是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的,对现存秩序的疑问和对社会变革的期待融为一体。让人们带来了“法律”转变社会的希望。
5、超越国家公共性的欧盟。对欧洲联合的看法中,欧盟在相当范围内实现了各国主权的“让渡”,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国际机构。关于政治上,一个“补充性”条约有着有力的说明。在1992年的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3B“补充性”原则是,欧盟(成员理事会级欧洲委员会)在非其专属权限的领域(境外商品关税劝、共同农业政策等,)不得擅自立法、制定规则,只有在欧盟比其他机构(成员国及其下属单位)能够做的更好时,才可以以补充的形式对后者进行介入。在欧盟,每一个独立的政治体有着自己的“公与私”,同时,在建立超越国家空间的公共性上,政治性理由是需要谨慎处理的,此观点在建立东亚公共圈时也是需要重点了解和处理的。
四、结语
针对公共哲学中最主要的理由“公与私”展开讨论,努力构筑其可能性。从纵向的视野看,涵盖了前近代、近代、从近代到现代、现代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从横向视野看,有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欧盟等不同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之间的不同情况,其中被探讨的理由,也涉及到多学科,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女权主义运动,中间型团体的存在,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等不同领域、不同视野的“公私”理由,这属于全球化时代的理由,是每个存活体不可回避的理由,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如何从哲学的高度构筑一门崭新的学问。
注释:
1 哈耶克,经济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在美国、德国等大学任教,以货币的经济理论闻名世界。

点赞:3092 浏览:7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