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与无限性哲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此在”的一种客观存在发挥着人们无法否认的作用。但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可治愈一切痼疾。实践中,我们理应认清其功能定位,杜绝“过度教育”和“泛教育”现象。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区分边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最大效能,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而独立的内涵,从而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有限性;无限性;反思
1002-7408(2015)01-0084-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新建地方理工科院校文化软环境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协同递增规律探究”(2013B22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指导性项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论新建地方理工科高校文化软环境建设”(2012G214);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研究项目“中国实现文化领导权的路径与基本经验研究”(13YJC710076)的成果。
作者简介:朱磊(1978-),男,河南南阳人,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策略。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亦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结合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此在”的一种客观体,有着自身独异的边界、限度、功能、机制等条件限制性特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无限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此在”,具有涵育、批判、引领、超越等无条件性特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成立30年,检视和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得出一条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可治愈一切痼疾。实践中,我们理应认清其功能定位,杜绝“过度教育”和“泛教育”现象。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区分边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最大效能,不断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而独立的品格,从而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

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更多的是从“无限性”的角度出发来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丰富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被赋予了厚望。然而,在实践中,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一种理论上日益臻善、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愈行愈远的境地。理论上“形而上学”逻辑演绎的严密性并不必定能够解决现实中人以及人生活的“缺陷性”和“有限性”。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理由也许是解决当下“过度教育”、“泛教育”现象的正确路径。
1.从本体论的维度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的哲学根基——“社会性的人”具有无可置疑的有限性规定。
“社会性的人”作为一种“此在”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此在”的时间性表征着“此在”在当下的生成历史性。即是说,“此在”首先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时间和历史是‘此在’最内在的本性,这种本性彰示着‘此在’是一个有限性存在。”[2]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也强调“此在”的有限性命题。“……谁要这样问:我能怎样?他就以此表示了某种有限性。凡是完全在其最内在的关切中受这个理由所触动的东西,就在其本质的最深处显出了有限性。”[3]106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不间断发问:“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诘问。而这些反思式的自我反问带有强烈的生命终极性的追问性质,也清晰表露着人们对自我“有限性”原初的本能意识觉醒。
人们对生命有限性的自我体验无可辩驳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根基,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的逻辑起点——“社会性的人”所携带的与生俱来的有限性。有趣的是作为人存在的时间性以及在实践生活中的种种“缺陷性”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成为可能。人的生命周期、理解程度、认同阀域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至理论上所设置的所有可能性和应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甚至发觉还没来得及进行有效的理论灌输和策略疏导就已经失去了继续教育的必要性。人们经常调侃的“我们甚至来不及充分的欣赏沿途如画的风景就已经成为历史的‘曾在’了”。这句调侃式话语的所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的内涵是十分相似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实证也表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内化认同的心理区间并非理论上设想的永远“不可饱和”。抛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的鲜活理由,一味沉浸在书斋中孤芳自赏的理论建构的后果必定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空疏无物的玄学。试想,空疏无物玄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实效性有何关联?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实践中的“被迫溢流”和不断消解迫使人们不断思索:如何确保其有效性?解决这一理由的关键似乎还必须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命题上来寻求答案。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学和存在根源的相关理论启迪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有其正当合理性,但也有二律背反的悖论之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根源性命题上存在学理不通或缺乏有效证据支持,那么在实践中损害的恐怕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了。另一方面,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复杂性、个人的生活空间的私密性以及人的思想的多变性等因素,试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介入一切领域和空间非但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引致本来就已经过度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再次遭受诘难的困境之中。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证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积极正向功能和价值之外,也同时承载着消极负向的功能和价值。为此,我们可以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人们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唯一变量”,[4]而且要杜绝“一揽子”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理由的惯性模式,必须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原点出发来深思诸如主体合法化理由、客体分层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重建理由。“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姿态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在实践中更加自觉维护其权威性,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根基。”[4]现实生活中充满各种斗争和,然而生活的作用和价值却不会永远失落。崇高的道德修养使人的行为产生出利他的效果,能形成彼此相助相爱的生活环境,在给他人带来欢愉体验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惬意,这就是良心上的幸福。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总以利己的行为损害他人利益,不断遭到社会舆论和良心的谴责,他感到的是孤独与冷漠,乃致敌视与仇恨,与幸福所要求的愉悦相去甚远。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幸福和生命作用不断赋能和增值,使人的生命之树焕发生机活力。在这种因道德修养升华而使生命得以赋能和增值的过程中,个人和群体都可走向和谐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收获了超越时空的无限性。
2.思想政治教育激活思想、激发潜能,助推人的全面发展。
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全面发展被视为人的存活和生活的最高境界。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具备了超越性意识。超越性意识根源于人的超越性生命活动——生活。现实的生活给予人类以无限的可能性和挑战性。生活中的思想是超越性意识活动的源泉,思想和意识的超越性使得人类对未来的生活具备超越当下的预知性和能动性。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人们也常说思想是自然园地中盛开的最美丽的花朵。
人们厌恶死亡,恐惧死亡,但死亡却如幽灵一样如影相随。冰冷而残酷的死亡宣告着生命的确是有限的存在。有限的存在因其思想的延传而获得永生。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之所以活着是因为生命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思想”永恒挺立。思想政治教育对道德的深度开掘,往往伴生着激活生命个体道德理想和创造的苏醒。思想固然是永恒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思想会干涸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新生的思想也是极其脆弱的,思想成长的历程中往往会遭遇各方批判的无情围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传递知识、传递思想,而且还肩负着呵护生命、激活思想、推动发展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积极介入和关注,逐渐渗化人们的表象世界,贴近人们的伦常日用,改铸人们的文化构造,使人的思想重新获得灵感而得以启迪和绽放。这种力量无疑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强大正能量。
思想政治教育不但通过激活思想获得超越性,还内在具备指向激发潜能,挑战极限而获得无限性。据有关材料显示,人的大脑神经元,约有120亿到140亿个,但人一生中有效利用的神经元仅有10%左右。因此,从理论上讲,只要有了好的环境和教育,人的智力可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但要有智力和体力的完善发展,有美感和道德的修养,还要具有劳动的、创造的才能。”[9]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导向、激励、规范、塑造等个体性价值已经被人们深度认同。
潜能之谓潜能就在于它是一种被遮蔽了未显现的一种潜能力状态。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潜能被现实的制度、生活、惯性等异质因素所压抑和牵制。潜能的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需要借助外力的点燃和助推。苏格拉底讲的“精神助产术”就是对潜能内涵的最好注解。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潜能效能通常表现为对心理契约激励机制的有效引导和规约的充分应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催化和点燃,人们的潜能所激发的精神动力能量是惊人的。“山高人为峰”这句广告词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人的潜能激发对于挑战人类极限的巨大功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潜能的过程中并不满足于医头医脚的小修小补,更多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从超越有限的角度出发去唤醒人们精神最深层的动力基因。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疑、颠覆和重估价值预设”。[10]缘于此,我们可以说激活思想和激发潜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无限性存在的最佳路径,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人们以最原初、最生动、最鲜活的生命体验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和谐共生

正如人是矛盾存在一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让人颇费思量的矛盾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是由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无限性提供了可能性和必定性。惟因“有限”才渴望“无限”的崇高和永恒。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限性又消解或淡化了由于“有限”而衍生的悲观和消极情绪,从而获得精神愉悦、
快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离开了对人的精神生命和作用世界的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了本质规定性。从此观点出发,可以说,对精神生命和作用世界的观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无限性的根基存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根基——现实中“社会性的人”的复杂性和有限生命周期规定性等因素又注定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有限性。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无限性和超越性发挥得多么极致,于有限性的“人”而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把生命哲学概念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有限性和无限性内在逻辑地共生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而宏阔的实践之中。对有限性的主动规避和厌恶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价值回归,对无限性的持续追寻和求索彰显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和惊叹。为生命寻找出路和诗意栖息之所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项义不容辞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2]牛小侠.海德格尔“有限性”思想及其“实践”意蕴[J].学习与探索,2011,(6).
[3]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06.
[4]朱磊.实然与应然:有限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12,(3).
[5]蓝江.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根基[J].探索,2006,(1).
[6]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7]李翔海.民族性与时代性——现代新儒家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68.
[8]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6.
[9]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259.
[10][英]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1.
【责任编辑:张晓妍】

点赞:34307 浏览:157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