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皮埃尔·马舍雷:文学哲学深思

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文学在深思什么?[法]皮埃尔·马舍雷著,张璐、张新木译,译林出版社,2011
文学在深思什么?作为巴黎大学哲学系教授,阿尔都塞的学生以及阿尔都塞学派的批评家皮埃尔·马舍雷在他1990年出版的这本书的标题中,向每一个读到它名字的人发问。每个人对于文学所深思的对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归于高尔基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一种对人的关怀,或者说是对世界的描述。而于马舍雷,文学不仅仅可以描绘世界,同样也可以成为一种混合的话语,即“混合的文学与哲皮埃尔·马舍雷:文学哲学的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学”。文学文本可以作为为读者提供愉悦和乐趣的存在,同样“也可以变成思辨信息的载体”,奉献一些哲学的教诲。
1800年,文艺理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斯达尔夫人(1766—1817)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在其中她使用了具有现代作用的“文学”(littérature)一词,开启了现代作用上的文学时代,也使得哲学渐渐退隐到大众的背后。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哲学与文学的分离。在《文学在深思什么?》一书中,马舍雷提出了:“这种分割的时代是否已经过时?”并引入了对雨果(1834)、南希(1975)和拉库—拉巴特(1975)都曾讨论过的“混合的文学与哲学”的深思。
马舍雷在该书副标题中指出了这本论著的重点——“文学哲学的练习”(exercises de philosophie littéraire ),他选取了从1784年萨德的《索多玛120天》到1963年的米歇尔·福柯《雷蒙·鲁塞尔》共9位文学家及其作品,深入探讨了文学与哲学的混合。从所选文本的时间跨度上看,几乎涵盖了从18世纪末至上世纪60年代近两个世纪的法国现代文学时代。
可以明确的是,马舍雷所针对的并不是那些引起大众阅读乐趣以及被广泛关注的文本,而是那些本身就透着哲学意味或者说影响某些思想家以及受到某些思想家影响而形成的文本。他所选取的9位作家分别是:文艺理论家斯达尔夫人、向哲学家皮埃尔·勒鲁致敬的乔治·桑、在转译的黑格尔思想指导下进行百科全书式文学构建的雷蒙·格诺、呈现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深度的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在诗学虚构和哲学思辨之间反复和交换的巴塔耶、运用深层文体学反思文学的塞利纳、作品被列为过激文学的萨德、将文学教诲与哲学教诲融于一种风格教诲的福楼拜以及关注让文学发挥其理论用途的米歇尔·福柯。
马舍雷是如何从哲学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并提出“文学哲学”概念的呢?虽然马舍雷从作家本人的哲学观、特定哲学家对作家的影响、社会政治时代背景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哲学解读,但他却没有从这三个方面来划分章节。他并没有通过时间线性的方式对所选文本进行历时的归类分析,而是将它们分组并用“历史的道路”“在事物深处”以及“一切都该消失”命名,力求达到“沿着历史的道路,我们到达了事物的深处,直到一切都该消失”的境界。

一、“历史的道路”

斯达尔夫人,作为文艺理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马舍雷从《论文学与社会建制的关系》出发,论述了她关于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观点以及多民族精神,并通过对她在文学作品中的代言者——“外国”进行分析,指出了斯达尔夫人所提倡的在他者的位置上关照自身的哲思。马舍雷还通过她的《论德意志》及她与德国思想家的交往经历,将其定位在介于文学与哲学之间的模糊地带中,也就是说她关注的是文学与哲学的交流,或者说是文学与哲学的混合。
马舍雷所选的乔治·桑的作品既不是她早期的浪漫主义小说,也不是中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小说,更不是为人所熟识的后期田园小说,而是被马舍雷命名为“泛神论小说”的《斯匹里底翁》。这是一部向哲学家皮埃尔·勒鲁致敬的作品,一部将文学与哲学混合在一起的作品。她将故事放在了宗教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女性形象隐秘的在场讲述了一个关于启迪的故事。作品从对斯匹里底翁思想转变的描绘,反映了作家在受到哲学家(勒鲁和拉梅奈)影响后,重构文本的过程。
雷蒙·格诺的纯粹即兴创作方式使他成为一个风格鲜明的作家。他还受到了俄国流亡哲学工作者柯耶夫对黑格尔理论转译的影响,在其著作《生命的星期天》中甚至出现了以柯耶夫为原型的人物,而格诺本人也曾指出要在柯耶夫思想的指导下读他的文学作品。这就使我们不得不从哲学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解读。

二、“在事物深处”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为大众而写并以大众为主题的大众化作品,马舍雷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指出作家“将社会写成小说,那就是‘认识’社会,这样才能展示全部的现实”。雨果并不是一个止于社会的表面、事件的表面的作家,而是一个通过对表面的书写来深刻深思社会的思想家。在小说中,哲学思想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这也并非是雨果本人有意为之,是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使得小说具有了认识社会和反思社会的功能。
巴塔耶不仅仅是小说家,还具有评论家兼思想家的身份。马舍雷根据巴塔耶的哲学思想、随笔体裁作品以及他与布勒东的论争,发现他关注下层事物并重现泛神论传统,不屈从于更高的事物进行深思,即从自我理性出发,回到对象的深处。

三、“一切都该消失”

萨德公爵的作品一直以来都被列为禁书,直到19世纪中叶被波德莱尔重新发现。他因他所描绘的幻想以及社会丑闻著称,甚至从他的作品中发展出萨德现象(sadi),即施虐症。但是通过对其作品的阅读可以发现,萨德在描绘场面的同时会运用大段的文字来阐述他的哲学深思,不仅仅是对于性,同样也有对善与恶、现实与生命的作用的深思。在对《索多玛120天》的分析当中,马舍雷将其划分为三个大的主题,即权力、快乐与叙述,挖掘出在荒淫场面描写下的深层思想。故事发生的地点被设定为一个脱离时空的社会乌托邦,一种非秩序的秩序——游戏原则——使得权力从游戏参与者自身当中获得,而与外界的法律无关。通过对的表达和对快乐的渴求,萨德为我们展示了他对于权力、快乐、、、平等、幸福的深思。而这些无疑都可归于哲学所讨论的范畴。
在传统上认为是失败的作品——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当中,马舍雷指出根据其连续版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在不断创作当中的作品。马舍雷通过将福楼拜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哲学深思与黑格尔、斯宾诺莎、叔本华、摩莱肖特哲学思想的对比发现:虽然福楼拜与黑格尔都受到了克洛伊佐《象征理论》的影响,但却走出了两条不同的教诲道路;借自斯宾诺莎哲学的探索灵感;与叔本华在表面上的相似……随后,马舍雷通过对作品主要部分的分析得出,福楼拜所描绘的“有谁知道,这玫瑰的幽香和香瓜的甘甜出自怎样的粪便臭水?有谁计算过,需要多少卑劣的行径才能构成心灵的伟大?……”恰好与哲学家皮埃尔·勒鲁所论述的“大自然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循环”理论相契合。
当我们在问“文学在深思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给文学注入了某种哲学思辨的元素。作为两门不同的学科,文学和哲学的界限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明晰起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代的文学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同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许多借由文学来表达哲学思想的作家,如法国20世纪的伟大思想家——让保尔·萨特,我们可以在他以及追随他的一大批存在主义者的文学作品中看到文学与哲学的紧密结合。《文学在深思什么?》以“赞文学哲学”作为结尾,在提倡“文学哲学”的同时,指出了这个概念将要面对的巨大挑战——在文学与哲学相融合的同时,呼唤一种分离,“即以一种无法分离的、陈述总体的形式,将文学所深思的东西从文学文本中分离出来。”
总的说来,这并不是一本易读、易懂的书,在阅读这本论著的时候,要注意,它不是一个文学家所论及的文学,也不是用传统的文学分析策略对文学文本所作的解读,这是一个由哲学家从哲学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的深思。同时我们要注意的是,马舍雷本人并非要建立一种针对某个作家的哲学,而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哲学思辨的自然流露,呼唤一种总体作用上的文学哲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刘昕亭)

点赞:16086 浏览:6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