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重大成果,是对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论的指导。我们有必要从哲学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相关理由。
[关键词]:和谐社会 历史唯物论 矛盾普遍性

一、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和谐一词由来已久,古今中外都用,如何理解其科学涵义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正确理解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前提。根据辩证逻辑,一个概念的科学内涵应该从其历史联系和现实根据中获得规定。从思想史上看,古今中外的一些思想家都有过社会和谐的理想追求。例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老子的“小国寡民”,以及孔子及其儒家关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中和”主张,甚至还论及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特别是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谐”就是他们主张的未来社会的代名词,分别在《乌托邦》和《》等著作中,把空想社会主义“提倡社会和谐”,看作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渊源。
从和谐社会概念提出的现实根据看,这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理论结晶,更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而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理由和其他实际理由的一种总目标、总思路、总战略,因而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是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深化。从哲学的高度看,“和谐”是事物矛盾的、而且是非对抗性矛盾的一种平衡状态,即这类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统一,是矛盾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有序状态。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存和辩证联系的。只有通过一定形式的对立和斗争,不断地解决或化解了矛盾,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历史唯物论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论的指导。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总体上还不发达,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了,物质技术基础雄厚了,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才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支持维护生态平衡,从而才有普遍和充分的社会和谐,才有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固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参加劳动,按劳分配生活资料,因而人们之间没有对抗性的社会矛盾,其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的普遍和谐。当前和今后一个长期,我国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还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第三,协调好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实现实基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地缘特点、区位优势人文传统和政策倾斜等理由,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多数人的收入虽有提高但增长较慢。这是在纠正过去的平均主义过程中的进步现象、必定现象。不过与此同时,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和城乡发展差距、人们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的差距都拉开过大过快,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配不公。从一定的范围看,我国的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现象还比较突出。所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提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五个统筹”,在效率和公平理由上,强调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理由。并且党和政府已经陆续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包括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完全取消农业税、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提高个税起征点、提高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从政策上推进解决人民群众的“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等等切身利益的理由。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矛盾,努力化解各类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一,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不断化解矛盾的社会,是一个能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并且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依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那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就不能讲矛盾,不能讲斗争,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第二,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理由,或者说不和谐的因素。这是对当今我国社会矛盾状况的总体判断。这些不和谐因素,只能在发展中、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才能得到逐步解决。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
第三,正视矛盾是为了采取妥善的策略不断地化解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回避矛盾,只会积累矛盾、扩大矛盾,甚至激化矛盾。化解矛盾,要依靠和法制,要坚持公平和正义,要善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理由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点赞:5784 浏览:1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