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公民教育(一)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中学哲学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的资源,现有课程教材中的公民意识有诸多体现。在中学哲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必须把握一些具体原则和策略,必须明确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公民教育的具体改善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 键 词】 哲学课程;公民教育; 原则与策略;改善措施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思想政治课教学融入公民教育的研究” (课题批准号:D/2013/02/48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锦飞,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公民教育研究。
1671-0568 (2014) 34-0029-05
现有的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的资源。本文从教材的知识内容本身所包含的公民教育的具体内容,与现阶段要着力加强的公民教育的内容所折射和蕴含的哲学道理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去挖掘公民教育的资源,明确中学哲学课程中公民意识的具体体现;从实践与实施的视角,探究中学哲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实施公民教育必须把握的具体原则和策略;通过解剖目前在中学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现实存在的误区和理由,提出今后在落实公民教育方面的改善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中学哲学课程中公民意识的体现

公民教育对学校教育中各科教学而言,就是要通过该学科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最终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在教材中充分挖掘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的各种资源,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就中学哲学课程而言,结合教材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公民意识呢?
1. 理性意识。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策略论的学说,其最为本质的就是对个性基础上的共性的抽象和概括,所以哲学所呈现更多的是理性特质,从一定作用上讲,学习哲学与培养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说学哲学就是一个培养理性意识的过程。理性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就是把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的丰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且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深思,并最终识别事物本质的过程,也就是从个性中抽象概括出共性一般的过程。哲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性意识培养的地方可以说随处可见。比如说对哲学上的一些概念的把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物质、运动、规律、联系、矛盾、实践、价值等哲学概念,其实就是对与其对应的具体的东西的一个抽象和概括,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性意识得以彰显,得到培养。
2.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就是人的主人意识或自主活动的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学,崇尚人的伟大,比如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同时不忘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再如在叙述完联系的客观性后指出,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转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平等意识。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享有相等待遇,泛指地位平等。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灌输给学生平等的思想,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这种平等的观念。在中学哲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平等”教育的具体知识内容有不少,比如,可以结合“真理的客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对学生开展平等观念的教育。可以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教学,对学生开展平等意识的教育。教材指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围。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是人民群众,那么大家都是历史创造者中的一员,都对社会发展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4.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在哲学上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有: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这就要求不断创新;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就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理由,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5.意识。自由指的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的意思。自由意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自由价值的认同,二是指对于自由的内心追求。在公民学的视角中,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受到法律、规律、人的认识能力、社会风俗、道德舆论等方方面面的限制和制约的。从这个作用上说,中学生要树立自由意识,就必须在法理下追求自由,在现实的基础上追求自由,更要理性地去追求自由。对学生进行自由观念自由意识的教育也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一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由意识”的教育:结合第一课引言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自由意识。该引言中指出,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深思、有明确目标的有作用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作用、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深思。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人要有主体意识和自由意识,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结合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第三课第一框“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中对“文艺复兴运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哲学思想”的追述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让学生体会其中所体现的自由精神的可贵之处。

点赞:11807 浏览: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