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化软实力语境下国学经典传承新探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国学经典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国学具有民族性、包容性、现实应用性,其核心经典的生成早于任何文化流派。国学经典又是国学应用的结果,其文化指向受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学经典传承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国人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汇聚民族复兴力量。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体系,实施国学经典传承的策略有很大区别。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国学;国学经典;民族文化精神
1003—0751(2013)08—0095—05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它让其他人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你的设想行事。”①约瑟夫·奈认为:“国家的软实力有三种资源,即文化、价值观和外交政策。”②由于软实力的作用主要是文化来体现,所以文化和文化力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石。我国学者赵宇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③。近几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热门关键词,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格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所体现出来的影响作用丝毫不亚于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有形扩张。在世界,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引起了各国决策者的关注。
从中华传统文化格局上看,国学和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所在。所以,加强国学经典传承、培育国学精神、传接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活力,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语境下,当代学人以文化担当的无比豪情投身于国学研究之中,特别是在国学概念探源及近代学人国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学界相比,国内学界在国学的文化学理论研究、国学经典内涵的探讨、国学经典传承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等方面,还面对着更待深入下去的理由。

一、国学及其文化特征

国学最早指国家开办的学校,《周礼·春官·乐师》记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④现代上的国学概念产生于中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近代社会。以战争为标志,在西方社会的坚船利炮面前,已经腐朽的清政府统治风雨飘摇。为了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从洋务运动开始,掀起了一股学习西学的热潮,而相对于西学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就被称为国学。国学最早还被称为“中学”,比如洋务运动时期的张之洞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梁启超的“国学”概念已经相当成熟,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多次使用近现代上的国学一词”⑤,并产生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⑥。1905年,邓实、刘师培、柳亚子、黄季刚等组织成立了“国学保存会”,高举复兴国学的大旗。1906年,由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主讲的“国学讲习会”和“国学振起社”成立,国学概念迅速流行开来。而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辜鸿铭则在中西文明比较中盛赞国学中蕴含的民族精神,称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⑦。
国学是指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文化,它囊括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章太炎在主持的国学讲习会,“讲学科目为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中国历史”⑧,学术视野甚为广阔。从理论上来讲,国学可以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学术文化,大凡历史、地理、哲学、思想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医学、术数、星相、建筑等,都可以看做是国学的范畴。2007年,季羡林先生对国学的民族性进行了界定,指出国学是华夏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应该用‘大国学’这个概念,它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⑨。
国学的文化特征非常鲜明,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民族性。国学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的文化结晶,国学体系的形成、国学概念的产生、国学在近代以来的应用、近期掀起的国学热潮,都体现出华夏民族在形成、发展和复兴的过程中对本体学术文化的认同与珍视。国学的民族性使之包括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在内的华夏主体人群的文化认同基础,也世界范围内全体华夏侨胞长期以来人文精神的归宿,还无数国外友好人士对华夏文化无比热爱和向往的根柢所在。
第二,包容性。“天人合一”思想是华夏哲学文化的核心要素,它是中华民族无数民众和历代圣人贤哲的智慧结晶,统摄了儒释道百家思想的精髓,在华夏民族历史发展中为人与生态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理论基础。“天人合一”思想重融洽、求和谐的观念也使国学具有了极强的包容性,国学精神融通诸子百家,国学内容综合学术百科,国学发展脉络与时俱进,其体系不断地得以充实与完善。
第三,现实应用性。中华传统学术注重义理性,讲究学术考据,追求内圣外王的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极目标,这些都体现出国学具有极强的现实应用性。国学的现实应用性这一特征不仅使它在华夏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作用,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仍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国学经典及其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经典概念的指向主要是关乎人类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典范著作或宗教典籍,中国的“四书五经”、印度的佛经、西方的圣经,这些被人们称为经典的著作教人安身立命的典籍,它们是“人类智慧的总结和直接表露,是民族传统传承延续的命脉,更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核心”⑩。国学经典是华夏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沉厚积淀的硕果,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承担中华学术体系的文化载体,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常理常则,具有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

点赞:6949 浏览:2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