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揭秘李嘉诚“抛售哲学”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李嘉诚和王健林这两个在过去20年从中国房地产市场赚取最多财富的富豪近日来两面,以防止损失,他们逐渐从中国楼市抽身,致力于投资多元化。”8月11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注意,李嘉诚似乎又一次躲过了一场“楼市危机”。这位地产大亨过去一年来多次出售内地房地产,而他的投资又一直被视为市场风向标,其避险意识和投资慧眼历来受人关注。《华尔街日报》文章分析,李嘉诚近期举动并非从内地“大撤退”,而更像是在自我调整。
抛售是套“组合拳” 上海盛邦国际大厦位于虹口区,高31层,总面积5.69万平方米,由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的亚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11年1月以1.76亿美元(1美元约合6.15元人民币)收购。据知情人士透露,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一家基金公司将接手这座大楼。今年4月,李嘉诚之子李泽楷以9.28亿美元出手了其掌控的盈大地产旗下的北京盈科中心。有分析认为,这是李氏家族打出的一套战略转型的“组合拳”。
香港《南华早报》8月12日就援引法国里昂证券专门研究亚洲事务的分析师丹尼·舒特的话说,这是李嘉诚旗下“长和系”(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一套非常连贯的动作。对我而言,不是巧合”。
事实上,李嘉诚最近一轮国内资产抛售从一年前开始。除房地产,李嘉诚也加快了其他资产的出售。去年7月,李嘉诚宣布将出售百佳超市,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但以搁浅告终;今年3月,李嘉诚转而将屈臣氏股份近25%卖给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同月,和黄旗下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和记港口信托,减持亚洲货柜码头 60%股权。
“人弃我取”是一贯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超过60年商海打拼中,李嘉诚躲过了数次经济危机,屡屡在低谷入市,包括上世纪60年代从塑料跨到地产,“89风波”后投资上海、深圳港口生意,甚至在印尼排华运动时投资印尼港口。
数十年来,无论政策和市场如何变幻,“长和系”总能抱有稳健心态,这一点在房地产这个周期性明显的行业里难能可贵。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李嘉诚成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开发塑胶花。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的利润,他本人则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美誉。但李嘉诚清楚,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在经过疯狂炒作后跌入低谷,许多地产商一时陷入困境,纷纷抛售大量地皮。李嘉诚审时度势,果断实行“人弃我取”策略,趁低吸纳。果然,地产市场不到3年开始回暖。
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大萧条和 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李嘉诚故伎重施,成为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李嘉诚在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他之所以能多次避开亏损,是因为自己往往花费90%的时间考虑失败。正因如此,长江实业“到今天没有碰到贷款紧张”。关键在于做足准备功夫、量力而为、平衡风险。“你看到很多人一时春风得意,一下子就变成穷光蛋,我绝对不会这样做事,总是步步为营。”
事实证明,李嘉诚也的确是跨越周期投资的高手揭秘李嘉诚“抛售哲学”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808s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每次都能获得超高利润。远的不说,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前出售上海静安区附近的写字楼就是例证。
当年5月,李嘉诚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和记港陆”发布公告,已经与美国投资基金“亚太置地”旗下公司签订协议,以44.38亿元人民币出售上海“世纪商贸广场”写字楼物业。和记港陆3年前以3亿美元的购入这一物业,转手之间收益接近翻番。而李嘉诚在房地产业的多次战略调整,也不得不令业内人土惊呼:李嘉诚才是“最大赢家”。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WWw.808so.com 808论文查重

点赞:3225 浏览:7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