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改革后,教材剔除了偏、难、繁、旧的知识。内容较少较精,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这就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机会。教师要有教改的新理念,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不仅是设置展示知识的合理流程,更的是师生的和谐,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我在政治课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广泛联系

人的思维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分析、概括、判断、归纳等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指导新的实践。所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就是这样一步步超前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条认识规律,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封建的货币地租使农民受双重剥削时,让学生回顾语文课中的《多收了三五斗》,学生马上把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用的东西解释了抽象的东西。再如总结支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让学生回顾中国的封建史,学生能从秦汉数到明清,朝代几十个,起义数不清,让学生讨论深思:两千多年来,朝代改来改去,农民起义胜利失败交替,为什么就没有跳出“封建社会”这个圈呢?学生兴趣盎然,分析归纳的能力大增,思维了升华和创新。

二、在教学结构、教学环节、组织形式、教学策略上多样化

教学过程可用讲授、谈话、讨论、演示、实践、自习等形式进行。人人都有猎奇心理,新颖、奇特的东西能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此要追求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用多种辅助手段,让学生在常新常换的教学气氛中激活创新思维。要特别注意每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就被调动起来了,为创新设置很好的前提。如在讲“善于交往”时,先播放《火苗与小树林》的故事录音,出示小树被火吞噬的投影,以增强感性认识和震撼力。讲我国的改革开放用歌曲《春天的故事》,等等,直接将学生引入情境。在谈论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启发,激活思维。演示、实践可增强感性认识,积累“原始材料”,为认识的升华奠定基础。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情境。有人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在课程改革,培养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式下,教师是否合格,不仅看能否把知识讲清楚,不仅看是否具有“一桶水”,更的在于能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创新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策略。录像、录影、投影、组织学生演出小品、模拟法庭、辩论、调查报告等创设情境的好策略。如在教“封建剥削的基础”时,用投影示出农民交租的场面,让学生讨论:农民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为什么要把粮食交给地主?学生深思讨论后,对“封建的土地制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理解深刻,并能推论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剥削的基础”的结论。思维开拓,创新性很明显。在学到环境保护一节时,让学生讲演“假如我是市长,怎样进行环保”,学生提出了新的观点。情景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参与性极高,创新的火花频暴。

四、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疑问,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有关。有创造性的人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动力和更广阔的个人视野,在做出判断方面有着更大的独立性,拒绝把抑制作为一种制约冲动的机制,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的独特反映,爱好沉思及不盲从等。理由是创新思维的出发点,没有理由就不会有解释和解决理由的思想、策略和知识。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尽管学生学习感知,但产生学习的根本理由是理由,所以有人说学习不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看学生提出了多少理由。学生在感知新知识时,头脑中没有定型的条条框框的约束,能提出全新的观点或疑问。如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疑问,看似很荒唐,但正因为这“荒唐”的疑问产生了伟大的理论。即使学生的疑问、观点确实是荒唐的,也应其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开拓思维,增长知识,从而认识到自己想法的错误,同样能体验到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激发思维的创新性。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生命的历险过程,不要让生命在沉闷中滑过,在“齐步走”中平庸。

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在政治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广泛联系,全方位深思。如讲爱国行为时,在弄清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伟人、名人的爱国壮举后,让学生讨论深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爱国,明确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门窗、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甚至打扫家庭卫生等爱国的具体行动。

六、教学的过程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毫无的,更谈不上创新,正如人的结果是死亡,一个人如果一出生就死亡还能叫人生吗?教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在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深思、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求得新的发现。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策略就是学科的“灵魂”。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索过程及策略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如讲授“改革开放”一节时,结论是“改革是要转变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对旧的体制的认识仿佛是遥远的历史,而其家长旧体制的经历者,让学生调查其家长会结合其家庭变化,其家长的亲身经历明确的结论:在人们的思想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改革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途径。还可能引起他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究欲。以往教学为了“面面俱到”只注重结论,有时让学生“讨论”也只是浮在表面,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就让几个“尖子”把课本上的结论读出,进入了下一个“程序”。结果学生在“程序”中死背,在死背中背死。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间保证和较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议透议够,甚至布置学生提前准备材料或课后继续调查、讨论、分析。

点赞:33894 浏览:1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