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置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最近听了一节随堂课《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喜欢诗中的哪个章节,请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此问一出,学生发言积极踊跃,课堂读书声朗朗,气氛活跃。然而笔者总觉得此问虽然能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问题,然而却显得过于平淡,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样的课堂提问尽管大多数学生都纷纷发表了意见,但对文本这样一个精美无比的大花园来说却是走马观花,所得甚少。不久又有幸听了另一节《理想》,教师在课堂初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诗中有一句这样的话:‘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你能否结合诗歌内容,谈谈理想能让人‘获得’什么,又能让人‘牺牲’什么?”个人觉得这个主问题很有针对性,不像前者那个随意,同时又能带动学生对全诗内容的思考。
笔者认为要改变目前语文阅读教学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现状,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一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是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的。要上好一节语文课,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需要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入探究的一两个能够贯穿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主问题,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808so.com

一、什么是“主问题”

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它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的指引,是以问题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有效的主问题应该是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序列提出的能够诱发学生学习,带动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阅读文章的关键“一发”在哪里?又如何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呢?

二、如何设计一堂课的“主问题”

最重要的就是找寻突破点,一问中的。

(一)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设计主问题

余映潮说:“一个重要的词语应该能够‘结构全文教学过程,辅展教学主要内容’。”
如:教学蒲松龄的《山市》时,笔者发现大部分老师都是在疏通字词后,分析山市的形成过程。这样的阅读方式不仅乏味,而且不能体现《山市》作为《聊斋志异》选文的特点。通过仔细研究,笔者发现了文章的突破口——文章结尾的关键词“鬼市”。借助“鬼市”一词,笔者顺势提问:“山市又称‘鬼市’,那么山市诡异在什么地方?”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极具吸引力,既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山市形成过程的分析,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为一本“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的志怪小说的独特的地方: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
又如:在课文《风筝》的导读部分,有这么一段话:“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从这句话来看,编者似乎要把《风筝》定位为一个体现亲情的故事,然而纵观全文,《风筝》的主题绝非如此简单。否则,鲁迅也就不会被称之为“时代的战士”了。
《风筝》的主题应该是丰富的,有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还有鲁迅对小兄弟深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如此丰富的主题,该如何引领学生去解读,这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经过充分的备课后,笔者决定抓住课文第一段“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中的“悲哀”一词,在学生畅谈自己与风筝的故事之后,设计了教学的主问题:“为什么风筝带给作者的情感记忆是‘悲哀’呢?”以此为中心牵引起对整篇文章各种主题的解读。

(二)从文章的构思特点或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

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笔者发现,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它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己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根据文本的这一特点,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了贝多芬的生平后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有着这样人生经历的贝多芬,不同的人会怎样看待他呢?请阅读全文,试着从文中不同人的角度去全方位地解读贝多芬。”
生:在女佣眼里,他是一个可怜人,贫穷又孤独。
生:在世人眼里他是一个“厌世者”,连小孩都嘲笑他,捉弄他,模仿他。
生:在客人眼里,贝多芬是一个有着坚忍意志的巨人。(外貌品析略)
师:世人眼中的贝多芬是心的英雄。(世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略)
生:从贝多芬的语言中,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尽的孤独和对被理解的渴望。(孤独者)

(三)围绕文章的语言特色设计主问题

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读此文,你的眼前仿佛就会出现一条紫色的瀑布,绚丽的色彩曳动你的目光,郁郁的幽香缭绕在你鼻前。如此优美精致的美文,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它语言的妙处呢?笔者认为美文需要美读,像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应该变着戏法让学生读懂读透,读出字词以外的味道,这应该就是语文课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紫藤萝美,美在哪儿?”从而引导学生对此文进行形式多样化的美读。
方式一:比较+朗读
原句:“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改句:“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闪闪发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地品读这两个句子,从而体会原句的生趣和灵动。经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很容易就能真切地体会到原句的妙处。方式二:模仿+朗读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设计意图: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两朵紫藤萝,边表演相应的动作,边读出这个句子描绘的情境。这种朗读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句中动词、修辞的妙处,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朗读积极性。
方式三:绘画+朗读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设计意图:学生读到此句时,对这个句子描写的景象不是很了解。于是笔者在分析完后,让一位绘画能力较好的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话描写的景象呈现出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从视觉的角度更立体地了解作者深厚的笔力。
方式四:拓展+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一般论文格式范文www.808so.com
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设计意图:在分析了此句通感的修辞手法后,笔者又引出朱自清在《菏塘月色》中的一个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何谓通感,从而领会通感的妙处。
方式五:提问+朗读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设计意图:此句似乎蕴含深刻的哲理,在朗读时,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有了主问题的统领,学生在品析句子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教师也能在此基础上对作者描写景物的功力做出总结:宗璞的写景散文,避免主观的渲染抒发,而是以客观、精微、从容的笔调来叙写自己所体味到的,力图让读者自己去领略景物的精神与意义。

(四)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入手设计主问题

教学《孙权劝学》时笔者关注到文章有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正好可以看出吕蒙在学习前后的变化,因此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从这两个成语中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吕蒙在学习前后有巨大的改变。
师:学习之前的吕蒙是个怎样的人?(资料补充略)
生:鲁莽冲动,但胆力过人,有勇无谋。
师:如果你是他的主公——孙权,你对这样的人会有怎样的期望?
生:有勇有谋,见识非凡!
师:孙权是如何劝学的?(略)
师:学习后的吕蒙有怎样的成就?
生:略
师:资料补充历史上“白衣渡江”的故事和陈寿《三国志》对吕蒙的评价。(略)
此教学设计以两个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为串联点,把课文内容探究与课外知识补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并获得丰富的知识,从古人的故事中汲取成长养分,全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除此之外,文章的主问题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文章中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文章中的重难点,
三、结论
“教无定法”,任何一种方法和形式只要能为教学内容服务,就是最好的,但“贵在得法”,即牵的一发能否起到动全身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关键在于适合学生的发展。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角度也要灵活多样,也要以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用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教学,否则会弄巧成拙。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以“主问题”牵制学生的思维,要留给学生自己质疑和发问的空间,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林玲薇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325000)

点赞:23546 浏览:107118